張建華
(吉首大學師范學院 湖南吉首 416000)
淺談班級規模對大學英語教學的影響
張建華
(吉首大學師范學院 湖南吉首 416000)
隨著高校的擴招,大班教學被各大高校普遍采用,班級規模過大對大學英語教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探索大班環境里有效的教學模式,對于提高大學英語的教學質量和學生的英語水平有重要意義。
班級規模;大學英語教學;影響
班級是進行教學活動的基本單位。高校班級規模是指在高校課堂教學中影響學生學和教師教的實際學生人數,即高校教學班的學生人數。班級規模作為影響教育質量的一種重要因素,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6世紀初的塔木德經書(Babylonian Talmud),書中記載了決定班級規模和師生比大小的諸多原則。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Comenius, J.A.)曾指出:“一個先生可以同時教幾百個學生,而所受的辛苦則比現在教一個學生少十倍。”班級授課制的出現提高了學習效率,使同班學生間產生競爭和相互影響,有利于培養個體間的相互交往,但過大的班級規模會限制因材施教的個別化教學,不利于個性化的發展,對課堂教學會產生負面影響。
據1997-2010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的統計數據顯示,1997年我國普通高校招生人數為100萬人,到2010年,全國各類高等教育總規模達到3105萬人,13年里增長了31倍。1997年,我國普通高校生師比是10.87:1 ,至2010年這一數字上升為17.33:1。這反映出,隨著各高校相繼擴招,招生比例持續增長,普通高校的生師比呈螺旋式上升的態勢。
大學英語課程屬大學生必修的基礎課程,每年的全國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在高校中有很大影響,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相對于專業課,大學英語屬于公共課的范疇,多數高校為緩解師資匱乏的壓力和應對日益增加的學生,在安排大學英語課程時大多采取大班或合班的方式上大課。在對某省七所高校的班級規模調查中獲取的14091個教學班級規模的數據分析后,發現大學英語課程里,30人以下的班級占總數的17.39%,31-60人的班級占總數的40.03%,42.58%的班級超過了60人。“985工程”重點建設高校大多采取大班教學,公共課的班級規最大的一度達到230人。
同一時期,在美國授予博士學位、碩士學位和學士學位的高校中,20人以下的小班占全部班級的比例分別是68.2%、48.5%和63%,50人以上的大班所占比例分別是9.55%、2.35%和2.7%,比較著名的高校20人以下的小班所占比例高達68.2%,50人以上的大班只有9.55%。
雖然目前高校招生規模勢頭有所減緩,但高校英語師資短缺和大學英語大班制和合班制教學的現狀在短期內難以改善。因此,現階段有必要借鑒國內外學者關于班級規模理論和實踐成果,對班級規模與大學英語教學效率的關系進行探討,旨在尋找在大班制教學環境中最有效的大學英語教學方法,從而提高大學英語的教學質量和學生的英語水平。
2007年《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明確提出:“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英語的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學習、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進行交際,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
大學英語是一門實踐課,其語言技能是需要通過學生個人的實踐才能培養和提高的。科德(Corder SP,1981)曾經說過:“有效的語言教學不應違背自然過程,而應適應自然過程;不應阻礙學習,而應有助于學習并促進學習。不能令學生去適應教師和教材,而應讓教師和教材去適應學生。”大學英語教學應當以學生為中心,教師起著組織者,管理者,激勵者和解難者的作用。教師必須改變以講授為主的“填鴨式”教學模式,而應當以培養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為主。大學英語教學內容涉及精讀、泛讀、聽力、口語、寫作、翻譯等許多方面,但教學的總體時間卻非常有限,平均每周僅為3-4節課時。在如此有限的時間內,要求全面提高英語的綜合運用能力對師生來說都不是容易的事。教師只能有選擇地講解篇章結構、文體特色和一些重要、難懂的語言點,介紹一些寫作規范和技巧等,主要是多提供機會讓學生進行操練。這就意味著大學英語應是以語篇分析、回答問題、復述課文、分組練習、角色扮演、課堂討論等以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活動為主。學生參與越積極,得到的鍛煉越多,學到的知識就越扎實,學習成績自然就越好。班級規模過大會對大學英語的教和學產生負面影響。
1.班級規模對課堂環境的影響
科申(Krashen,1981)認為在學習第二語言時存在兩種不同的模式:獲得性方式(the acquired system)和習得性方式(the learned system)。獲得性方式是潛意識的產物,類似小孩學習母語的過程,要求必須通過有效和自然的交流獲得。而習得性方式是指導下的產物,是一種有意識的學習語言的過程,多半通過在正式學校里學習而習得。
我國的語言環境決定了學生不可能使用獲得性方式學習英語。教室是學校教育的基本單位,英語課堂是學習和使用英語的地方,多數情況下,英語教和學的開展僅僅是在教師和學生以及學生之間進行的。因此,良好的課堂環境對培養學生語言能力至關重要。
小班之所以能夠促進學生學習,是因為小班能夠為學生學習創設優化的學習環境。英國著名小班研究專家布拉奇福德(Blatchford,P.)根據長期課堂觀察提出了班級規模作用機制,他發現:班級規模影響學生學習,依賴于班內小組規模的中介與轉化。一些教師也根據自身課堂經驗指出:是小組規模(group size)而不是班級規模更直接地影響著他們的教學與課堂管理。
在大班或合班制的大學英語課堂里,教師往往面臨分組教學的難題: 每一小組人數合適,但小組數量就不得不增加;小組數量合適,但每一小組人數就不得不擴大。總之,無論教師采取何種方式都擺脫不了大班對分組教學造成的不利影響。 顯然, 無論大組還是多組都將使分組教學法的實施效果大打折扣,學生參與課堂操練的機會和程度將受到影響,學生語言綜合運用能力的發展也將大打折扣。
2.班級規模對教師的影響
美國著名教育家扎霍里克(Zahorik)提出了以教師為中介的班級規模作用機制模式,他認為:小班之所以能夠提高學生學業成就,教師個別化教學的增多發揮著重要的中介與轉化作用。小班里教師面臨更少的紀律問題,更多的教學時間,能更了解學生,熱情更高,這一切都促成教學效率的提高。如圖:

大班里,教師要面臨比小班要多得多的問題, 教師要花更多的時間解決與教學無關的事情上,學生的課堂操練也必然受到影響。
再者,當前高校大學英語教學任務繁重,教師周課時量普遍在16節以上,教師除上課外,還要批改作業,撰寫學術論文,參加學術活動等。班級規模擴大,學生人數增加,知識水平參差不齊,為盡量滿足所有學生的要求,教師不得不把大量的精力耗費在備課上,課堂上很難做到因材施教,保證每個同學的參與性。
3.班級規模對學生的影響
3.1 對學生投入的影響
1980年,格拉斯和史密斯利用元分析方法對班級規模相關問題進行研究后出認為,隨著班級規模的減小,學生對學習更感興趣、學習投入度更高。后來,著名小班教學研究專家芬恩(Finn,J. D.)經過系統研究后建立了以學生投入為中心的學習效能影響機制。在解釋為什么小班能提高學生學習投入時,芬恩指出,在小班,每名學生都暴露在教師的視野與注意范圍內,隨時可能被老師點名回答問題,內心經歷著較大的活動參與壓力,在這種壓力下不得不集中注意力,投入到學習中。同時,教育心理學研究發現,每一名學生都有“引人注意的需要”。然而,在大班,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教師不得不忽略部分學生,從而造成這部分學生“引人注意的需要”得不到滿足,產生學習倦怠情緒,即所謂的學習“退縮”現象。
同時,在大班中,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機會不均等,一部分學生對教師的提問反應積極,教師也更愿意提問這部分學生,他們得到更多參與機會;另一部分學生對教師的問題回答不積極,久而久之教師會逐漸有意或無意冷落他們。研究還發現,在大班里,不愿意或沒有機會參與課堂活動的往往是性格內向或能力較差的學生,大班中影響了他們的學習投入。班級規模所影響的不僅僅是學生課堂行為和表現,實際上它無形中也帶來了學習機會的公平性問題。
3.2 對學習動機的影響
學習動機是直接推動學生進行學習的內部動力。當一個人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并將學習需要轉化為自身的需要時,同時又具備了滿足這種需要的客觀條件的情況下,需要就會變成活躍的狀態,引發內驅力,成為激發學習者的學習動機。
學習動機不是與生俱來的,它需要后天有意識地激發和培養。帕特斯和林納(Patsy M. Lightbown & Nina Spada,2002)指出,在第二外語的學習中動機是很復雜的, 它體現在兩個方面:學習者的交流需要以及他們對于第二語言的態度。
班級規模對班級里的交流方式有很強的影響。大班里,隨著人數的增多,每個學生與教師的交流機會相對減少,一部人抱著所謂“多一個不多,少一個不少”的態度消極應對教師的提問,交流的愿望不強烈。在小班里,不僅教師,而且學生的問題和話語都多得多。在小班的環境里,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交流愿望比較強烈,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也較高,學習興趣更濃厚,學習效果更好,反過來更激發了他們學好第二語言的強烈愿望。
通過分析我國大學英語的教學現狀,揭示其中存在的問題,總結大班對教學的影響,是為了摸索適合大班的大學英語新的教學模式,減少班級規模對大學英語教學的負面影響,在班級規模與教學效果間達到相對平衡,我們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
1.加強教師技能培訓
應當認識到,班級規模擴大下的教學模式相對于擴招前標準班級的教學模式應當有較大不同,教學難度和管理難度都大大增加,對教師的教學水平和管理水平要求更高。為此,教育機構應當加強教師的教學技能培訓,經常舉辦教學技能大賽,通過比賽提升教師的業務水平和專業技能。教師應當加強學習,不斷提高英語水平,更新知識結構,拓寬知識領域,以更好地適應教育教學的需要。
2.開展自主學習教育
學習英語需要激情和有效的學習方法。有激情的學生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很高,學習效果也很好。“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欲改變學習中普遍存在被動的局面,需要加強引導,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幫助學生樹立自主學習觀念,給學生創造良好的自主學習環境。大班里,學生與教師的交流相對較少,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就顯得尤其重要,自主學習能力強往往能彌補大班教學的不足。優秀的學生往往也是自主學習能力強的學生。
3.改革現有教學模式
針對英語聽、說、讀、寫四個方面的特點,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可嘗試實行分散和集中教學交叉進行。具體來說,可以把不需要在課堂上進行分別操練的聽力訓練和寫作訓練按大班集中起來進行統一教學,把需要個別指導的說的訓練和讀的訓練按小班分開進行練習。這樣既能發揮小班在說和讀技能上的教學優勢,又能實現大班的目的,最大限度節省了教學資源。
4.發揮分組教學優勢
隨著人數的增多,在大班里教師的監督是不全面的。為了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減少教師的工作量,應當充分發揮分組教學的優勢。教師可以把全班分為若干小組,每一小組有一名組長。在檢查書面作業時,教師可以要求小組長先檢查,然后采用抽查的形式,部分收部分改,對學生的作業情況有較為全面的了解,使接下來的教學工作的調整和改進更具目的性、方向性。檢查口頭作業時,教師可以在組長檢查的基礎上,利用課前時間對組長或每個小組的個別學生進行抽查,以強化課外作業的督促檢查工作。在進行口語練習中,可以要求先進行小組討論,提升課堂氣氛,然后安排小組推舉代表對本小組的觀點進行闡述,鼓勵辯論,評選出優勝小組,培養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和團結協作精神,滿足每個學生的“引人注意的需要”,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
高校擴招下,大班制教學是目前和今后一段時期內所采用的主要教學模式,研究符合新形勢下教學特點的教學方法是大學英語教學活動中的重要內容。班級規模對大學英語教學的影響無疑是深遠的,探索大班環境里有效的教學模式,對于促進大學英語教學質量的提高,實現“培養學生的英語的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的目標有重要意義。
[1]楊靜,姚利民.關于高校班級規模的調查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2(7):86-93.
[2]陶青.國外班級規模研究評述[J].遼寧教育研究,2008(9).
[3]張弛,張斌賢.美國大學和學院的生師比與班級規模[J].教育發展研究,2002(1):66-69.
[4]楊靜,姚利民.關于高校班級規模的調查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2(7):86-93.
[5]萬圓.試答錢學森之問:加強高校師生互動——基于控制生師 比 和 班 級 規 模 的 探 討[J].教 育 與 考 試,2011(3):76-80.
[6] Corder S P. Error Analysis and Interlanguage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1.
[7] Arnold,J. Affect in Language Learning[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8]Blatchford,P.,Bassett,P.,Goldstein,H.,Martin,C.. Are class size differences related to pupils' educational progress and classroom processes? findings from the institute of education class size study of children aged 5 -7 years [J].British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2003,29(5):709-730.
[9] Blatchford,P.,Baines,E.,Kutnick,P.,Martin,C.. Classroom contexts:connections between class size and within class grouping[J].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2001,71(1):283-302.
[10]陶青.班級規模作用機制探討—小班為什么能夠促進學生學習?[J].外國教育研究,2010(2):87-91.
[11]李愛華,陳樺.淺談大學英語課程設置中存在的幾個主要問題[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2(2):65.
[12] Patsy M.Lightbown, Nina Spada. How Languages are Learned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2.
Analysis on Class Size Issue and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Efficiency
Zhang Jian-hua
(Teachers’ College of Jishou University, Jishou Hunan, 416000, China)
With the enrolment expans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recent years, teaching college English in big classes becomes the major pattern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The class size issue has a deep affect on English teaching methods of colleg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and the English level of students by exploring the effective teaching format.
class size; English teaching methods of college; affect
H31
A
1000-9795(2014)06-0405-03
[責任編輯:劉麗杰]
2014-03-11
張建華(1974-),男,湖南吉首人,從事語言學與教學法方向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