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繼勝, 劉志虹
(1.華東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江西南昌330013;2.江西財經大學產業經濟研究院,江西 南昌330013)
改革開放以來,中小銀行在我國金融格局中異軍突起,成為我國金融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隨著銀行業全面開放和利率市場化的推進,我國中小銀行面臨的競爭日趨激烈,風險問題不斷增加,這使得完善我國中小銀行公司治理顯得十分迫切。巴塞爾委員會于2010年10月再次對《加強銀行公司治理》進行了修訂,發布了《加強銀行公司治理的原則》。2010年11月,作為金融危機后加強銀行風險管理的改革方案即《巴塞爾協議Ⅲ》獲得正式通過。但《巴塞爾協議Ⅲ》并非《巴塞爾協議Ⅱ》的替代,而是對后者在資本監管方面的進一步完善。后金融危機時代,嚴格資本監管要求,同步實施《巴塞爾協議Ⅲ》和《巴塞爾協議Ⅱ》乃是全球銀行業的大勢所趨。對任何銀行來說,實施《巴塞爾協議》都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這一過程對于我國銀行業尤其是中小銀行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如何進一步提升公司治理水平、防范和控制金融風險以及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對于我國中小銀行來說具有必要性和緊迫性。
中小銀行是一個相對的、動態發展的概念,在不同時期、不同國家對中小銀行的判定有著不同的標準,但一般來說,資金相對較少,業務范圍相對狹窄,服務對象相對集中,區域性相對較強是中小銀行所具有的共同特征。根據目前中國人民銀行對“中資全國性大型銀行”和“中資全國性中小型銀行”的劃分,中資全國性大型銀行是指本外幣資產總量大于等于2萬億元的銀行(以2008年末各金融機構本外幣資產總額為參考標準),包括工行、建行、農行、中行、國開行、交行和郵政儲蓄銀行。因而,本文中所提及的中小銀行界定為,除工行、建行、農行、中行、交行和郵政儲蓄銀行以外的全國性或區域性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農村商業銀行等商業銀行。
中國銀監會于2013年7月19日印發的《商業銀行公司治理指引》中定義,商業銀行公司治理是指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高級管理層、股東及其他利益相關者之間的相互關系,包括組織架構、職責邊界、履職要求等治理制衡機制,以及決策、執行、監督、激勵約束等治理運行機制。從模式上看,商業銀行公司治理可分為以經營者、投資者為主體的公司內部治理和以監管者、客戶、競爭者為主體的公司外部治理。[1]由于對公司治理與銀行風險控制的研究多使用回歸分析法,而影響和反映我國中小銀行風險控制能力的公司治理各項指標間存在較強的相關性,并且由于便于作為樣本的我國上市中小銀行僅有11家,樣本太小易導致常用的回歸分析等方法得到的結論可能存在很大的偏差或結論不穩定,[2]因而本文擬通過SPSS19.0采用主成分分析法進行實證分析,以期尋求影響我國中小銀行風險控制能力的主要變量,從而為我國中小銀行通過加強公司治理以提高風險控制能力提供啟示。
本文以平安銀行、寧波銀行、浦發銀行、華夏銀行、民生銀行、招商銀行、南京銀行、興業銀行、北京銀行、光大銀行和中信銀行這11家上市中小銀行為樣本,借鑒相關文獻的研究成果,并經SPSS19.0的多次篩選,從公司治理的角度考慮,最后選取以下影響和反映我國中小銀行風險控制能力的八個指標: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1)、第二至第十大股東持股比例(×2)、第一大股東性質是否國有(×3)、是否引進境外戰略投資者(×4)、董事會規模(×5)、獨立董事人數(×6)、資本充足率(×7)、一級資本充足率(×8)。這些指標能夠從公司內部治理和公司外部治理兩大方面對我國中小銀行風險控制能力進行較為全面和客觀的評價。所涉相關數據或信息均來自這11家上市中小銀行2013年半年度報告。對于虛擬變量x3,第一大股東性質是國有取1,否則取0;對于虛擬變量x4,引進境外戰略投資者取1,否則取0。
目前國內外理論界關于公司治理對于銀行風險控制的影響及效果方面仍存在較大的爭議,無論是理論還是大量實證都難以給出唯一的結論。但至少從作用關系上說,目前主流的觀點多認為公司治理影響銀行風險控制能力的強弱和風險控制效果的高低,而風險控制能力和風險控制效果具有高度的一致性[2]。
在本文中,結合中小銀行股權較為分散、非國有資本比重較大等公司治理特點,從理論上分析,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越高,其他股東的約束力越弱,則中小銀行風險越大,意味著其風險控制能力越低;第二至第十大股東持股比例越高,其監督作用越大,則中小銀行風險越小;第一大股東性質若為國有,由于所有者缺位和內部人控制等原因,中小銀行風險可能更嚴重;引進境外戰略投資者,可以使股權結構多元化,提高中小銀行的信息披露程度和公信力,從而降低中小銀行風險;董事會人數較多時,可以使得董事成員在專業知識、管理經驗等方面實現互補,從而減少中小銀行風險;獨立董事人數更多、比例更高時,可以提高董事會的獨立性,從而中小銀行風險越低;資本充足率尤其是一級資本充足率越大,中小銀行的經營越穩健,風險越小。
主成分分析的基本思想就是在保留原始變量盡可能多的信息的前提下達到降維的目的,從而簡化問題的復雜性并抓住問題的主要矛盾。[3]
1.指標數據標準化和指標之間的相關性判定。SPSS19.0自動對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以消除指標量綱及數量級的影響。然后由SPSS19.0得到八個指標的相關矩陣(見表1),從中可見各指標的相關系數大多數大于0.3,這表明八個指標之間具有較強的相關性。

表1 相關矩陣Correlation Matrix
2.確定主成分個數。根據特征值大于1的原則,抽取了三個主成分:第一主成分F1、第二主成分F2、第三主成分F3。由表2可見,這三個主成分的累計方差貢獻率為86.382%,表明這三個主成分包含了原始變量的絕大部分信息,可以代替原始變量對我國中小銀行風險控制能力進行衡量。

表2 解釋的總方差Total Variance Explained
3.求初始因子載荷矩陣。由SPSS19.0得到成分矩陣(即初始因子載荷矩陣,見表3),從中可見,決定第一主成分F1的主要變量是:是否引進境外戰略投資者(X4)、資本充足率(X7)和一級資本充足率(X8),其信息載荷分別為:0.718、0.917、0.905;決定第二主成分F2的主要變量是: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X1)、第一大股東性質是否國有(X3)、董事會規模(X5)和獨立董事人數(X6),其信息載荷分別為:-0.664、-0.681、0.702、0.694;決定第三主成分F3的主要變量是:第二至第十大股東持股比例(X2),其信息載荷為0.666。主成分命名、解釋原始變量均較為清晰,原始變量適合使用主成分分析法。

表3 成分矩陣Component Matrixa
4.求主成分與主成分綜合得分的表達式。根據主成分系數矩陣與初始因子載荷矩陣之間的關系,即第i(i=1,2,3)個主成分Fi的系數向量等于初始因子載荷矩陣中的第i列向量除以第i個特征值開平方根,由此可計算出主成分Fi的表達式為:
F1= -0.268*Z1+0.287*Z2 - 0.072*Z3+0.390*Z4 - 0.291*Z5 -0.338*Z6+0.498* Z7+0.492*Z8
移動學習是指在筆記本、手機等可移動設備的幫助與支持下,可以隨時隨地進行學習的一種行為。具體優勢表現如下:1)移動學習可以改善學生學習范圍與學習時間受限這一問題。2)移動學習可以促進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良好溝通,并能夠雙向地提供學習與教學內容,便于學生進行相關學習。3)移動學習可以不受空間影響,為學生創造方便快捷的學習環境,具有高攜帶性[1]。
F2= -0.464*Z1+0.271*Z2 - 0.476*Z3+0.041*Z4+0.491*Z5+0.485*Z6+0.062* Z7+0.047*Z8
F3= -0.083*Z1+0.548*Z2+0.555*Z3+0.448*Z4+0.199*Z5 -0.023*Z6 -0.233* Z7 -0.301*Z8
其中,zi(i=1,2,…,8)為標準化后的數據。根據主成分Fi的表達式并以三個主成分所對應的方差貢獻率為權重,可以得到主成分綜合得分F的表達式為:
F=0.42335*F1+0.25586*F2+0.18462*F3
5.求主成分得分與綜合得分。利用主成分Fi及主成分綜合得分F的表達式,可以分別得到11家上市中小銀行在三個主成分方面的得分與名次及主成分綜合得分與名次(見表4)。其中,三個主成分得分可根據主成分得分與因子得分的關系,即第i(i=1,2,3)個主成分Fi的得分等于對應的因子得分乘以第i個特征值開平方根,并利用SPSS19.0更加方便地獲取。

表4 11家上市中小銀行的三個主成分得分與名次及綜合得分與名次
1.第一主成分F1的方差貢獻率為42.335%,主要反映中小銀行外部治理中的資本充足率監管機制和信息披露機制,命名為外部治理機制主成分。其中,資本充足率(X7)和一級資本充足率(X8)反映中小銀行外部治理中的資本充足率監管機制。至于是否引進境外戰略投資者(X4)這個指標,由于引進境外戰略投資者在使股權結構多元化的同時,也能使中小銀行的信息披露程度和透明度提高,因而可以將是否引進境外戰略投資者(X4)視為反映中小銀行外部治理中信息披露機制的一個指標。這三個指標對于提高中小銀行風險控制能力的影響均表現為正效應,尤其是后兩個變量起到了十分積極的作用。從表4中可見,南京銀行、寧波銀行和北京銀行的第一主成分得分居于前列,這表明新興中小銀行更加注重加強資本充足率監管機制以及積極引進境外戰略投資者。
2.第二主成分F2的方差貢獻率為25.586%,主要反映中小銀行內部治理中的股東治理機制和董事會治理機制,命名為內部治理機制主成分。其中,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X1)和第一大股東性質是否國有(X3)反映中小銀行的股東治理機制,它們對于提高中小銀行風險控制能力的影響表現為負效應;而董事會規模(X5)和獨立董事人數(X6)反映中小銀行的董事會治理機制,它們對于提高中小銀行風險控制能力的影響則表現為正效應。上述實證結果也與前文的理論分析相一致。從表4中可見,光大銀行、中信銀行和興業銀行的第二主成分得分居后,這表明老牌中小銀行的股東治理機制和董事會治理機制尚待加強和改進。
4.從三個主成分得分的排名來看,各家中小銀行在公司治理方面各有優劣,需要注意揚長避短,從而提高風險控制能力和效果。因此,從公司治理的角度來看,可以得到各家中小銀行提高風險控制能力的改進方案。例如,主成分綜合得分排名第二的南京銀行,其外部治理機制主成分排名第一,而其他兩個主成分排名靠后,因而可以側重于通過股權結構的優化、董事會治理機制的改進等措施以完善其公司內部治理,從而進一步提高自身的風險控制能力。
5.主成分綜合得分的大小反映了中小銀行總體的風險控制能力的高低。主成分綜合得分越高,表明中小銀行總體的風險控制能力也越高。從表4中可見,寧波銀行、南京銀行和北京銀行的主成分綜合得分居于前列,而平安銀行、光大銀行和浦發銀行的主成分綜合得分相對居后,這表明新興中小銀行總體的風險控制能力相對強于老牌中小銀行。因而,基于風險控制能力的視角,目前新興中小銀行的投資價值可能要高于老牌中小銀行的投資價值。
實證結果表明,基于選定的指標和數據,為提高風險控制能力,加強和完善我國中小銀行公司治理各種機制的重要性依次遞減為:外部治理中的資本充足率監管機制和信息披露機制、內部治理中的股東治理機制和董事會治理機制、內部治理中的股權制衡機制。由此提出如下建議:
1.加大外部監管力度,強化中小銀行資本充足率監管機制。在加強對我國中小銀行進行行為監管的同時,應著力提高資本監管的水平,以通過外部監管來督促中小銀行公司治理的改善。資本充足率監管是對中小銀行進行風險管理、保證其穩健經營的核心內容,強化資本充足率監管可以推動中小銀行加強風險管理,促使其資產規模有序擴張,保持合理的資產結構。在《巴塞爾協議Ⅲ》已確立銀行業資本和流動性監管新標準的國際背景下,我國中小銀行穩步實施新的資本監管標準,強化資本約束機制,不僅符合國際金融監管改革的大趨勢,對于自身進一步增強風險控制的能力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為此,應根據2013年1月1日起實施的《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試行)》新的資本監管要求以及資本定義及其組成,加快推動中小銀行資本工具創新,不斷拓寬中小銀行資本補充渠道,建立動態持續的資本補充機制,建立健全資本管理長效機制。
2.優化股權結構,完善中小銀行董事會治理機制。實踐證明,對于中小銀行而言,多股制衡是一種更為理想的股權結構,有利于中小銀行公司治理結構的完善和風險控制能力的提高,可以促進股東大會與董事會形成良好的運作機制。為此,不僅要求實現股權持有主體多元化,重視引進非國有資本和外國資本,而且要求合理調整股權集中度,第一大股東與其他大股東之間應保持合理的持股比例,注重形成多股制衡機制,防止出現國有股“一股獨大”且國有控股的股權結構。與此同時,我國中小銀行應完善董事會治理機制,適度擴大董事會規模,以提高銀行董事會的運作效率,同時適當增加獨立董事人數,并從制度上保證獨立董事的獨立性,使其能真正履行獨立董事的職責,避免獨立董事設置的形式化和無效性。
3.重視引進并且穩定境外戰略投資者。引進境外戰略投資者能更好地實現資金來源多元化、股權結構多元化,這不僅可以引進資金以提高中小銀行的資本充足率水平,更重要的是有利于解決制約中小銀行發展的體制和機制問題,真正促進中小銀行公司治理的完善。但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并且隨著《巴塞爾協議Ⅲ》中資本監管標準的提升,作為境外戰略投資者的國際大銀行也普遍面臨提高自身資本充足率的壓力,因而近年來,國內逐漸出現了境外戰略投資者陸續出售所持中資銀行股份的趨向。至2013年9月,以美國銀行出售其持有的全部建設銀行股份為標志,歐美系外資銀行逐漸結束了四大國有控股商業銀行戰略投資者的身份。隨著利率市場化的推進,四大國有控股商業銀行相比中小銀行的優勢有所降低,尤其是在息差方面,中小銀行適時轉型更為方便,業績增長空間更為明顯。因而,中小銀行更應把握時機,以良好的市場發展前景和盈利預期長期吸引住理想的境外戰略投資者,從而實現雙方互利共贏。
[1]蔣松云.國有商業銀行公司治理改革與資本金管理[J].上海金融,2006(3):24-27.
[2]李艷虹,賀贛華.商業銀行公司治理與風險控制——傳導機制與數據檢驗[J].南方金融,2009(5):20-25.
[3]何曉群.現代統計分析方法與應用[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