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寧,吳春鳳,劉 聰
(1.杭州電子科技大學管理學院,浙江 杭州 310018; 2.浙江大學管理學院,浙江 杭州 310027)
農戶參與式水利管理與政府聲譽缺失
——一個基于博弈框架的分析
張 寧1,吳春鳳1,劉 聰2
(1.杭州電子科技大學管理學院,浙江 杭州 310018; 2.浙江大學管理學院,浙江 杭州 310027)
為解決農戶有效參與水利管理的合作意愿,本文基于博弈論的農戶合作管理困境,首先對農戶參與水利管理的單次靜態博弈進行了合作意愿分析,得出農戶在合作的單次博弈中必將陷入兩難困境,導致個人理性和集體理性產生沖突,農戶產生“搭便車”的傾向,且農戶集體之間的合作難以達成。其次,基于不完全信息和有限理性的研究假設,再次對農戶所處的兩難困境進行重復動態博弈分析,推演出農戶參與水利管理的合作意愿主要來自政府的有效激勵機制設計及承諾。最后,本文以浙江省為例,對500個農戶參與水利管理的合作意愿進行了實地調查,結果顯示與農戶合作博弈過程中的研究結論相符,并據此得出相應的對策及建議。
博弈;農戶參與;水利建設;水利管理
我國農村水利建設和管理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都是以計劃經濟為主,農業生產和農田水利工程都由國家和政府進行管理,雖然一些地區的灌區采取專業管理和農戶民主管理相結合的管理辦法,但政府和集體在管理中的主導作用使農民個體的參與管理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和阻礙。尤其以政府和集體管理為主的管理模式暴露出了很多問題。
近年來,隨著國家范圍內用水管理體制的改革,“用水戶參與式灌溉管理(PIM)”在我國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和推廣。事實證明參與式管理成為當前水利發展方向。但如何調動農戶的積極性,培養用水農戶的主人意識,積極參與到水資源的管理上來一直是我國學者研究的主要問題。韓洪云、趙連閣通過對中國灌區農戶合作博弈分析得出,在水資源公共產權條件下,建立農戶參與式管理是解決水資源低效利用的主要措施之一[1];穆賢清基于我國農民用水者協會的案例分析,指出農戶用水者協會作為農戶參與式管理的一種組織模式,在改善灌區水利基礎設施狀況、水費收取、改善用水秩序、減少水事糾紛、提高用水效率和提高農民收入,從而推動灌區可持續發展方面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2]。從博弈角度,參與式水利管理需要農戶合作,蘇楊珍在農戶合作的實證分析中得出農戶合作困境的重要原因是缺乏有效的外生組織和內生組織的整合[3];劉建平認為在農村中普遍缺乏可以啟動農民合作的力量,農戶大多具有自利的本性,存在“搭便車”的投機心理,在缺乏內在和外在的約束力和懲罰措施的情況下,農戶個體都可能成為破壞合作的人[4]。此外,農戶的小農意識因制度設定的不完善性而無法權衡合作,易使農戶仿效集體的行動[5];張寧基于激勵機制設計和政府資金的支持,認為農戶的合作意愿對參與式水利管理模式的有效實現具有決定性的作用[6]?;诖?,農戶之間合作可以設定為一個博弈過程,本文將基于博弈框架對農戶參與水利管理的合作意愿進行一個的系統分析與闡述。

表1 農戶參與水利管理的“兩難困境”基礎模型

表2 農戶參與水利管理單次博弈的支付矩陣
1.博弈理論模型
模型假設:第一,農戶甲、農戶乙兩人參與水利管理合作;第二,甲、乙兩人都合作時產生的收益均為R,付出的成本均為C,且R〉C;第三,一方合作,另一方不合作時,合作一方得到的凈收益為R-2C,不合作一方得到的凈收益設為X,雙方都不合作時,雙方得到的凈收益均為P[7-8],具體如表1所示。
2.農戶參與式管理的單次靜態博弈分析
我們假設農戶甲、農戶乙共同參與水利管理,現在討論當T=1,即只進行一次博弈時的情形,為分析方便,假設甲、乙參與合作得到的收益為5,付出的成本為2,均不合作時由于政府的補貼和干預可以獲得的凈收益是2,即R=5,C=2,P=2,則單次博弈的支付矩陣如表2所示。
從農戶甲的角度進行分析,當甲選擇合作時,乙的占優策略是不合作,當甲選擇不合作時,乙的占優策略也是不合作,即無論甲選擇合作與否,乙的占優策略均為不合作。從農戶乙的角度進行分析,同理可得,無論乙選擇合作與否,甲的占優策略同樣均為不合作。因此,甲的占優策略是(不合作,不合作),乙的占優策略也是(不合作,不合作),即該單次博弈的納什均衡為(不合作,不合作),合作陷入兩難困境。這也就是說,在短時期內農戶進行一次參與水利管理的博弈時,往往都不會選擇合作。
該博弈結果充分體現了個人理性和集體理性之間的沖突關系,根據奧爾森的集體行動理論[9],農戶參與水利管理產生的集體利益是一種準公共產品,在個人理性的前提下追求利益最大化,不會為實現集體利益而自覺采取行動。通常會在集體利益的生產上盡量減少投入,將自己應付的成本盡量的轉嫁給其他人,即“搭便車”,同時也說明了在短期中,農戶更傾向于追求短期利益[10,11],無人自愿為參與水利管理產生的公共利益這種公共產品付出成本。
1.研究假設
從實踐情況來看,我國農民用水者協會進行參與式水利管理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農戶之間仍然存在著一個長期博弈,農戶重復博弈情況的合作意愿還需重新認定。
假設1:不完全信息假設。在農戶參與水利管理的實踐過程中,通常都是在一個固定的地域內,該區域內的農戶使用共同的水利設施且具有很強的利益相關性。農戶所在區域一般是基于血緣和地緣關系的“熟人”或“半熟人”,在社會中比較注重人情關系。隨著社會發展,農戶行動的依據也融入了理性因素,把自身利益最大化作為重要的考慮因素,再加上農村人員流動的快速性及市場因素,農戶在進行決策時并不能保證總是具備完全信息[12,13],或者說具備完全信息仍舊是一個嚴格的不太切合實際的假設。在不完全信息動態博弈的定義中,至少有一個博弈參與者對博弈的結構、博弈參與者類型、博弈收益等信息不完全了解,且博弈參與者的行動存在先后順序。因此,本文假設農戶在決策自身行動時具有不完全信息。
假設2:有限理性假設。農戶的行為總是具有比較明確的目標和動機,并且在一個熟人社會中根據新的信息不斷修正和調整自己的行動策略,試圖找到自己認為最佳的行動方案,農戶的行為絕對不是盲目的,完全非理性的[14-16],但是認為其符合理性假設也有失偏頗,農戶在進行行為選擇時,由于擁有的信息不充分,理解能力、計算能力和分析能力等有限,往往不能實現符合經濟利益最大化的目標,而通常只能得到使自己滿意的結果。在當前的經濟發展水平下,農戶不可能全面衡量參與水利管理的利弊得失,他們更多考慮地是該行為對自己生產生活的影響和自己所能得到的收益,另外由于農戶的比較心理,還會比較在意其他農戶得到的收益情況。因此農戶只能具有有限理性,在有限理性的假設下分析農戶參與水利管理的行為更加具有現實意義和解釋力。
2.農戶參與水利管理合作的動態博弈演化

圖1 甲乙重復博弈的博弈過程
在演化博弈論中,對于行為主體采取的正是有限理性假設。根據重復動態博弈分析結果,對農戶參與水利管理的合作意愿進行進一步演化博弈。假設在長期中農戶甲和農戶乙在參與水利管理的重復博弈中均采取針鋒相對策略[19],農戶甲合作和不合作的概率分別是p和1-p,農戶乙合作和不合作的概率分別是q和1-q。博弈規則是:當農戶甲以概率p合作時,農戶乙會以概率q合作,以1-q不合作。當農戶甲以概率1-p不合作時,農戶乙會以概率1-q合作,以q不合作。同樣的,當甲觀察到乙合作時,會以概率p合作,以1-p不合作,當甲觀察到乙不合作時,會以概率1-p合作,以p不合作。作為重復博弈,第一輪博弈結束后,第二輪以第一輪的結果持續下去,并依此類推。在整個重復博弈過程中農戶甲和農戶乙均堅持針鋒相對策略。農戶甲和農戶乙進行重復博弈的博弈過程如圖1所示。
如圖1所示,假設農戶甲首先進行博弈選擇,只有合作和不合作兩種選擇,概率分別是p和1-p,當農戶甲以概率p選擇合作時,農戶乙觀察到農戶甲合作,于是在針鋒相對策略的引導下以概率q選擇合作,以概率1-q選擇不合作;當農戶甲以概率1-p選擇不合作時,此時農戶乙觀察到農戶甲不合作,于是在針鋒相對的策略下以概率q選擇不合作,以概率1-q選擇合作,至此第一輪博弈結束。在第二輪博弈中,當農戶甲觀察到農戶乙以概率q合作時,在針鋒相對策略的引導下,以概率p選擇合作,以概率1-p選擇不合作;當農戶甲觀察到農戶乙以概率1-q不合作時,便以概率1-p選擇合作,以概率p選擇不合作;當農戶甲觀察到農戶乙以概率1-q合作時,便以概率p選擇合作,以概率1-p選擇不合作;當農戶甲觀察到農戶乙以概率q不合作時,便以概率1-p選擇合作,以概率p選擇不合作,接下來對應農戶乙有十六種行為選擇并且農戶乙的選擇仍然在針鋒相對策略下根據農戶甲選擇的結果進行下去,依此類推,無窮進行下去。
從上述甲、乙重復博弈的過程中可以看出,在第一輪博弈中,農戶甲有兩種選擇,農戶乙相應有四種對策,在第二輪博弈中,農戶甲對應上一輪乙的行為有八種對策,繼而農戶乙相對應有十六種對策,依次類推,我們可以知道在第n輪博弈中,農戶甲有22n-1種策略,農戶乙有22n種策略,無窮進行下去,這樣以相應的概率出現了無數種行為組合,每一種組合成為一種策略。
假設農戶甲與乙的博弈無限進行下去,則農戶甲和農戶乙有無窮多種行為組合,即有無窮種策略,若計算全部策略的收益會非常困難,為簡化分析,我們選取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四種策略:A:甲總是合作,乙總是合作;B:甲總是合作,乙總是不合作;C:甲總是不合作,乙總是合作;D:甲總是不合作,乙總是不合作。接下來根據該四種策略收益的計算結果,尋求農戶合作的意愿取向?;诒?和圖1計算結果,農戶甲和農戶乙的期望收益如表3所示。

表3 重復博弈時四種典型策略下農戶的期望收益
由于農戶甲和農戶乙我們可以看作是同質的,則假設p=q,分別取四個數值進行分析,計算結果如表4所示。

表4 農戶進行重復博弈的期望收益
從表4中可以看出,當p和q取0.3,即雙方合作意愿只占0.3時,雙方不可能達成合作,甚至都不存在一個納什均衡。當p和q取0.5時,即雙方合作和不合作的意愿各占一半時,農戶甲和農戶乙總是不合作的策略會成為一個納什均衡,成為雙方的最佳選擇。當p和q取0.7時,這四種策略中,雙方總是合作會成為最優策略,并且其收益明顯大于其它三種策略。當p和q取0.9時,此時農戶甲和農戶乙會有很大的合作意愿,在這種情況下,甲和乙總是合作的策略顯著優于其它三種策略,成為雙方的最優策略。雙方的合作意愿從 0.7達到 0.9,收益從 2.882達到12.789,收益出現了較大幅度的增加。

表5 農戶對參與式水利管理的認知程度和對其他農戶的反應狀況
為進一步驗證農戶參與水利管理的合作與博弈,本文基于浙江省9個地區27個村、灌區的實地調研,其中以發放問卷形式對農戶參與水利管理的合作意愿進行了調查,發放問卷539份,實際回收521份,有效問卷508份,問卷有效率為97.5%。在調研過程中涉及到了農戶對小型水利工程參與式水利管理的認知了解程度和需求程度,當前農戶參與水利管理的方式,未參與農戶不參與的原因以及對參與式管理的評價,已參與農戶對參與式管理的評價以及今后的參與意愿等。在508份有效樣本中,有178人參與過相關參與式水利管理活動,另外330人沒有參與過。通過調研結果的實證分析,試圖驗證農戶合作意愿的博弈結果。首先,關于博弈分析的研究前提,選取了相關部分的調研結果進行了歸類整理,結果如表5所示。
從表5中我們可以看到,在有效調查的508個農戶中,對小型水利工程參與水利管理了解程度為50.39%,但須強調一點的是這部分農戶對參與水利管理的情況了解,但不代表一定熟悉和理解;不了解的農戶有127人,占到25%,僅有24.61%的農戶表示對參與式管理較為熟悉??傮w看來,大部分農戶對參與式水利管理的情況并不能很好的了解和認識,這就使得農戶不能對參與水利管理的利弊得失有充分的估計和評價。以此同時,在這508個人中,有39.76%的農戶對周圍其他農戶的情況較為了解,有50.59%的農戶對周圍農戶的相關情況了解一些,但不熟悉,另外僅有9.65%的農戶表示并不了解周圍農戶的情況。由此可知,大多數農戶對周圍的環境并不具備完全信息。關于農戶是否容易受其他農戶的行動的影響,調查結果顯示56.10%的農戶易受其他農戶行動的影響,在其中又有57.19%的人會去模仿他人的行動。因此,通過調查數據可以看出,由于農業產業的弱質性以及周圍環境的不確定性,再加上農戶的小農意識,導致農戶很容易受他人行動的影響,產生從眾心理,并且自己不敢輕易有特殊的行動。

表6 農戶參與水利管理的意愿及相關管理評價
以上的數據統計結果很好的印證了前面關于農戶合作博弈的假設條件和研究前提,即農戶不具有完全信息和農戶是有限理性的,例如農戶不能對參與式水利管理的利弊得失有很好的預測,只能得到相對滿意的結果,另外易受其他農戶的影響,容易相互比較等研究假設。
在調研的過程中,農戶參與水利管理的合作意愿和相關地方政府管理狀況有一定的相關性,調研結果如表6所示。
從表6中我們可以看到,參與過水利管理合作的農戶中,有65.73%的農戶表示今后愿意繼續參與,并且有58.43%的農戶對相關管理狀況比較滿意;有大約24.26%的農戶表示今后不愿意繼續參與,并且對應29.21%的農戶對相關管理狀況不太滿意。對于之前從未參與過水利管理的農戶而言,有大約60.91%的農戶表示今后愿意參與,并且有大約50.61%的農戶對現有的管理情況比較認可;有大約33.94%的農戶表示今后并不愿意參與進來,同時有大約23.64%的農戶對現有的管理狀況并不太認可。
可見,不管農戶是否曾經參與水利管理合作,其合作意愿與相關合作機構的管理狀況有一定的相關性,對管理狀況的滿意度較高的農戶比重和愿意今后參與的農戶比重大體相仿,即農戶今后的參與合作意愿與其對管理的滿意度狀況存在正向相關關系。
通過對浙江省農戶調查走訪的數據進行分析,進一步驗證了本文對農戶是否合作的博弈研究結論的合理性與正確性,從而可以保證研究結論的客觀和科學。
各地政府都有意發展農戶參與式水利管理,且在諸多地區得到了實踐,但不可否認在實踐過程中農戶的合作還是存在很多問題,在政府各方面激勵政策具備的情況下,如何提高農戶參與的積極性,如何充分發揮管理者的領導作用和動員作用,如何提高農戶參與水利管理的合作績效,仍是今后值得繼續研究的關鍵內容。本文分析了四種具有代表性的策略,可以得到以下幾點重要的結論:
第一,農戶參與式水利管理模式最好限定在一個相對固定的范圍內。即要有合作邊界,可以是水文邊界或者行政邊界或者兩者結合,否則如果參與者不固定,那么重復博弈的結果將會產生很大的變化和不確定性。
第二,農戶在按政府制定的規則決策條件下,農戶參與者在個人有限理性的基礎上有可能出現群體理性,即實現合作。若農戶采用針鋒相對的策略進行重復動態博弈,那么可能最后會使合作成為較優的方案。
第三,農戶參與水利管理的合作行為必須具有經濟基礎。外界支持條件具備的條件下,合作是否促成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農戶的合作意愿,即農戶是否有強烈的合作愿望對參與合作的有效性具有很大的影響。
第四,在針鋒相對策略下農戶的合作行為達到一定程度后,即p和q達到一定數值時,合作策略明顯優于其它三種策略,在激勵因素的推動下,完全可以使合作順利實現。
第五,當總是合作成為較優或最優策略時,參與農戶的收益與農戶自身的合作意愿的強弱成正向變化,農戶的合作意愿越強烈,其收益增長的幅度越大。這充分說明農戶強烈的合作意愿對合作行為起到了激勵和推動作用,將以較強責任感和使命感把各項工作做到更好。
第六,農戶合作意愿的強弱不僅取決于自身可得利益的權衡,參與式水利中政府行為也不容忽視。如果政府能夠對相關合作組織進行有效管理和運作,可以增強潛在農戶的參與意愿和已參與農戶的信心。
[1]韓洪云,趙連閣.灌區資產剩余控制權安排——理論模型及政策含義 [J].經濟研究,2004(4):57-63.
[2]穆賢清.農戶參與灌溉管理的制度保障研究 [D].浙江大學,2005.
[3]蘇楊珍.村民自發供給公共物品的行為邏輯——以鄒平縣張高村為例 [D].山東大學,2007.
[4]劉建平,丁魁禮.農民合作行為中的懲罰機制研究 [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3(2):89-94.
[5]胡敏華.農民理性及其合作行為問題的研究述評——兼論農民“善分不善合”[J].財貿研究.2007(6):46-52.
[6]張寧.中國農田水利管理效率及其參與性機制研究 [J].自然資源學報,2012,7(3):254-263.
[7]李伯聰,李軍.關于囚徒困境的幾個問題 [J].自然辯證法通訊,1996,18(4):25-32.
[8]王家輝.博弈論中的“囚徒困境”模型 [J].理論新探,2005(8):19-20.
[9]李煒.奧爾森的集體行動理論 [J].青年研究,1999(1):44-47.
[10]陳毅,袁明旭.集體行動中合作何以可能——從博弈論的視角看 [J].北京化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56):10-13.
[11]馮巨章.西方集體行動理論的演化與進展 [J].財經問題研究,2006(8):24-29.
[12]劉平兵.不完全信息下囚徒困境重復博弈 [J].河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6(2):69-70.
[13]賀雪峰.熟人社會的行動邏輯 [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43(1):5-7.
[14]袁藝,茅寧.從經濟理性到有限理性:經濟學研究理性假設的演變 [J].經濟學家,2007(2):21-26.
[15]賴作卿.試論有限理性的農民 [J].金融與經濟,1998(3):35-37.
[16]丁魁禮.農民集體行動中的合作條件研究——以農村公共產品自愿供給為例 [D].上海,華中科技大學,2007.
[17]劉晶蕓.農村公共產品供給中的農民參與問題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9.
[18]劉濱,康小蘭,王珂.農民行為邏輯與合作能力:一個新的闡釋視角 [J].江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8(2):30-34.
[19]王孝瑩.農業產業組織行為主體博弈分析 [D].山東農業大學,2006.
[20]周杰.農村水利參與式管理機制研究——以浙江省諸暨市水利會為例 [D].浙江大學,2007.
(責任編輯:FZF)
Farmers Participation and Government Reputaion Loss in Water Conservancy Management——Based on Game Theory
ZHANG Ning1,WU Chun-feng1,LIU Cong2
(1.School of Management,Hangzhou Dianzi University,Hangzhou Zhejiang 310018,China;2.School of Management,Zhejiang University,Hangzhou Zhejiang 310018,China)
In order to make farmers willing to participate in water management effectively based on game theory about cooperative and managerial difficulty in village,the relevant department first carries on single static game analysis of willingness to cooperate for farmers to participate in water management and finds that farmers get into two kinds of Prisoners'Dilemma,which can lead to individualrationality conflicting with collective rationality,in a single game.Therefore,farmers would have a tendency to"free rides",and it is difficult to achieve cooperation among them.Later,based on the context of incomplete information and limited rationality,and carried on the famers'repeated dynamic game in order to try to break the two kinds of prisoners'dilemma,the result is that famers'willingness to cooperate to participate in water management is from effective well-designed incentive system and commitment of the government.Finally,in order to guarantee the rationality of the study,a survey of willingness to cooperate of farmers to participate in water management in Zhejiang Province is processed,and the case is confirmed that the study is reasonable.Also,there are six important conclusions come ou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full text.
Game theory;Farmers'participation;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Water management
F407.9
A
1004-292X(2014)02-0008-05
2013-07-30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71203053);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項目(10YJC790382);浙江省人文社科基地項目(ZD01-201301);浙江省社科規劃人才項目(11ZJQN002YB)。
張 寧(1972-),女,四川榮縣人,博士,教授,主要從事技術經濟及管理研究;劉 聰(1993-),女,山東聊城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技術經濟及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