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倩倩
摘 要:本文以美國國家檔案館的檔案信息商業性開發為鑒,結合我國學者對檔案信息資源商業性開發的不同看法,提出檔案信息資源可以進行商業性開發,但需區分商業性開發與商業化開發的不同,認為檔案信息資源商業性開發是文化性與商業性的融合,是檔案記憶資本化走向的體現,更是實現檔案經濟價值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檔案信息資源;商業性開發;美國國家檔案館
自2012年5月11日由英國國家檔案館和國際檔案理事會聯合舉辦的“檔案館開展商業活動”研討會在倫敦召開以來,檔案信息資源商業性開發再次引發界內人士熱議。檔案館能否對其館藏進行商業性開發和具體的開發模式成為國內學者關注的焦點。
1 對檔案信息資源商業性開發的不同看法
1.1 問題的提出及相關研究回顧。我國檔案信息資源開發始于1984年鄧小平題寫“開發信息資源,服務四化建設”。之后檔案界開始認識到檔案的信息屬性并展開相關研究。據陳艷紅統計,1980年~2009年我國檔案界關于檔案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論與方法、國外開發利用的理論與實踐、開發機制、用戶研究、法律政策、價值評價等方面,對商業性開發尚未涉及。20世紀90年代初,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大發展的背景下檔案界開始了商業化探索,學者們就能否將市場機制引入檔案館的發展、檔案信息資源能否進行產業化或商業化開發、檔案局(館)是不是檔案文化產業的開發主體等問題展開了討論。但討論未果后這一問題沉寂多年。21世紀初,中共十六大提出要“加強文化市場建設和管理,推動有關文化產業發展”,檔案界開始關注檔案信息資源商業性開發。但多數學者習慣在“檔案文化產業”或“檔案文化產業化”的帽子下展開相關研究,真正以“商業化”或“商業性”為題的文章并不多。
1.2 三種不同觀點。關于檔案信息資源商業性開發界內主要分為三種立場。支持者認為,“檔案館踐行商業化發展模式,是文化產業背景下的一種必然趨勢。它能夠為檔案信息資源開發提供持久動力,并在此過程中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1]主張“大力發展檔案文化產業,精心打造檔案文化產品,把沉睡的檔案資源奉獻給社會”[2]。中立者既強調檔案館應保持公共性和公益性,又認為應具有商業化開發的意識,認為檔案信息資源的商業化開發“一是改變檔案部門閉門管檔案,開門找政府的方式。形成檔案工作面向社會、面向市場的大檔案觀。二是改變檔案管理重數量輕質量與重投入輕產出的舊觀念,加強檔案成本管理核算;促進檔案工作運作方式的更新;深化對檔案本質屬性的認識”。[3]反對者主要從檔案館的公共性和體制的角度來考慮,認為“檔案館不要染指檔案文化產業,以免發生政府財政斷奶,檔案館事業下海沉沒的悲劇”。[4]不能“搞了副業丟了主業。一切向錢看,服務質量、水平下降;肥了個人腰包,助長腐敗風氣;不能以產業化的名義,把檔案作為營利的手段,也不能把檔案部門當盈利性企業”。[5]
1.3 可行性分析。事實上,檔案界關于檔案信息資源商業性開發的不同立場并非完全對立,他們都承認檔案信息具有經濟價值,在國家投入無法滿足檔案事業發展需求的情況下,檔案館主動利用自身資源開展經營性活動以獲取經濟效益,更好地維持檔案館的正常運作與發展無可厚非。這不僅不會危害檔案館的公益性地位,反而會為更好地維護檔案館的公益性提供經濟基礎。檔案館的公益性和非營利性來自我國國家體制,有法律保障,且在大眾心中根深蒂固,不會因為檔案館開展一定的商業性活動就發生改變。只要檔案館的接收、整理、鑒定和提供利用等基礎業務依然繼續,檔案館公益性的本質就不會發生改變。但在進行檔案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時,應區分“商業性開發”和“商業化開發”的不同。商業性開發是指帶有商業性質的開發,并非將檔案館完全當作企業來盈利。而商業化開發更傾向于“產業化”,帶有走向產業化運營的趨勢。檔案部門屬于政府機構,哪有將政府機構當作企業來運作的道理?
2 美國國家檔案館對檔案信息的商業性開發。美國國家檔案館在檔案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方面走在世界前列,所采用的開發形式具有濃厚的商業氣息,在探索檔案信息資源開發的有效途徑、促進檔案信息資源的社會共享方面為其他國家提供了新的視角和啟示。
2.1 實體商店與網上商店相結合。為充分挖掘并實現檔案的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美國國家檔案館不僅在其展廳的出口處設有專門的紀念品商店,出售其開發的檔案文化產品,還在國家檔案館網站上專門設有Shop Online(網上商店)。網上商店分為“書籍和禮品店”、“打印紐約時報店”和“出售復制品和縮微膠卷”三部分。公民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要購買承載檔案信息的服飾、書籍、海報、配飾、家居和辦公用品等商品。此外,網上商店還提供訂單式服務,用戶可根據自己的需求向檔案館提出產品要求,檔案館為其量身定做檔案文化產品。實體商店和網上商店相得益彰,相結合的運作方式不僅是檔案信息資源商業性開發的有效途徑,更是我國電商所熱衷的商業運作模式,蘇寧易購、天貓超市、國美在線就是典型。但目前我國檔案系統主要以實體店為主,相應的檔案館網站政治氣息較濃,重在宣傳國家政策和行業新聞。
2.2 與商業機構合作開發。20世紀末建設檔案網站及數據庫成為檔案信息資源開發的新途徑。在這方面,美國國家檔案館主動尋求與商業機構合作,開發出許多著名產品,如,與ProQuest公司合作開發的Archives USA、Digital National Security Archive和Heritage Quest Online等數據庫;與全球最大的家譜在線提供商Ancestry(有200多萬付費用戶)合作開發家譜檔案,并在國家檔案館網上專門開設“Gencalogist/Family Historian”欄目,提供全國聯機目錄檢索、傳記編寫、圖集繪制等多種服務,滿足用戶對家譜檔案利用需求的同時,也給檔案館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而我國檔案信息資源的開發主體為檔案館自身,開發效果受到資金、人力的限制。
2.3 與社交媒體建立鏈接。美國國家檔案館不僅在網站上搭建電子交易平臺,更直接與各種社交媒體建立網站鏈接?!秝eb2.0和社交媒體平臺的文件管理指南》表示允許在第三方平臺上進行檔案管理,但檔案機構應當與其供應商簽署合約,確保雙方可以實現對信息的有效生成和管理。目前與NARA簽訂合作協議的網絡運營商包括Twitter、YouTube、Facebook、Flickr、Foursquare等。與社交媒體合作不僅可將其人氣優勢與檔案館館藏優勢相結合,豐富并優化館藏,而且可以提高檔案館的社會影響力,是檔案部門主動融入社會,參與社會建設與發展的有效途徑,而在這方面我國檔案系統尚未開展類似實踐。
3 對檔案信息資源商業性開發的認識與思考
3.1 價值理論分析。檔案是國家機構、社會組織或個人在社會活動中直接形成的有價值的原始記錄,其本身不是商品,不能進行商業性開發。但檔案信息具有商品的一般屬性,是一種特殊的商品。檔案信息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在滿足人民對檔案信息的某種需求時,可作為商品在市場中流通、交換和消費。對檔案信息資源進行商業性開發,是實現檔案經濟價值的重要途徑。
3.2 文化性與商業性的融合。檔案是民族文化的集中體現,是歷史文化的積累,是文化傳承的手段,更是文化創新的基礎。檔案與文化密不可分,甚至可以認為檔案本身就是一種文化。在如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推動下,“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現象屢見不鮮。檔案信息資源也完全可以利用文化搭臺,進行商業性開發,唱經濟的戲,實現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的雙豐收。檔案信息資源商業性開發正是文化性與商業性的融合。
3.3 檔案記憶資本化走向的體現。檔案作為一種社會記憶,在市場經濟的作用下,已經慢慢向資本轉變。如,福建地方政府鼓勵甚至資助修復地方廟宇和組織地方節慶,以吸引海外華僑和臺灣商人來閩南“尋根”、旅游和投資。有學者曾提出應將檔案的經濟價值納入社會記憶資本化的現實趨勢中來考察,資本化的過程是對檔案記憶的消費和展演。筆者認為,檔案信息的經濟價值在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中得到越多的體現,對其進行商業性開發也就越順理成章,這正是檔案記憶資本化走向的一種體現。
3.4 商業性開發的經驗有待總結。由于國家體制、文化傳統、思想觀念的影響,我國檔案信息資源開發模式普遍選擇公益性開發,且開發主體為檔案館自身。但事實上,在2013年7月11日我國國家檔案局發布“取消利用檔案收費”之前,各級國家檔案館一直收取公民利用檔案的行政事務性費用。在檔案文化產品開發上也并不比美國檔案館少。如,上海市檔案館將館藏上海老照片印在明信片、杯子、衣服、鏡子等物品上向市民和游客銷售。除此之外,我國檔案信息資源商業性開發的實例還有很多,如,江蘇省檔案館與《揚子晚報》聯合開發地方文化;利用館藏為旅游景點編寫旅游手冊、旅游指南,以地方特色歷史吸引游客。上海外灘新館甚至被評為“外國人來中國最想去的100個地方之一”。由此可見,我國并不是沒有檔案信息資源商業性開發,而是在陳舊觀念的壓抑下,商業性開發很少被提及,更沒有對商業性開發的經驗進行及時總結,以便在全國進行推廣。
參考文獻:
[1]李揚新.《檔案公共服務政策研究》[M].上海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1:53.
[2]畢蘭可.以創新思維探索檔案文化產業[J].北京檔案.2003(11):26.
[3]彭明發 萬先杰.關于檔案產業意識的思考[J].湖北檔案,2001(3):21.
[4]吳國輝,張中華.檔案局(館)不是開展檔案文化產業的主體[J].中國檔案,2004(5):18.
[5]肖文建.走出“檔案產業化”的誤區——與“檔案產業化”論者商榷[J].檔案學研究,2004(2):60~61.
(作者單位:上海大學圖書情報檔案系 來稿日期:2013-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