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夢涵 李濤
近年來世界各國不同程度地出現了中小企業的復興和騰飛,中小企業發展已經成為世界潮流。在中國的經濟發展過程中,中小企業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但由于我國中小企業發展環境及自身成長能力的制約,相比大企業而言在市場競爭中處于不利和弱勢的地位。日本中小企業發展與成長的成功經驗,一直受到全世界的關注,也值得我們去做深入的研究和借鑒。
中日中小企業發展研究概述
20世紀日本中小企業發展的成功經驗引起了全世界的廣泛關注。國內外學者研究認為:日本中小企業發展的成功,主要得益于日本政府政策導向,而支持政府這種政策導向的正是日本成熟的中小企業發展理論。近10多年來來,為借鑒日本中小企業發展的成功經驗,中國學術界對日本中小企業的發展進行過激烈的爭論和研究。彭十一對日本中小企業融資的政策性扶持及啟示做了有益的探索,認為中國中小企業在構建融資體系時應大力發揮地方自治政策靈活性的優勢;黃榮光在研究日本中小企業融資問題時認為,應以日本商工組合中央金庫為中心建立融資機制,這種機制所體現出來的商工組合中央金庫的資金力量和企業協同組合的組織能力,是日本中小企業發展的重要原因;福水健文對日本中小企業政策變遷進行分析后認為,日本扶持中小企業發展最有力的政策措施就是出臺了中小企業基本法;韓娜對中日中小企業政策法規作了比較研究。目前涉及到日本中小企業發展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對日本中小企業發展外部環境因素方面,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問題,比如對中日中小企業發展與成長的歷史研究欠缺、對中日中小企業發展與成長的體制及制度因素缺乏系統研究、注重對中小企業發展的外部環境因素的研究,而對中小企業自身成長能力的研究相對不足。 。
中日中小企業發展的比較
從發展現狀看,日本中小企業占國內企業總數的99.7%,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47%,占總就業人數的比重為70.2%。中國中小企業占國內企業總數的99.5%以上,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5%,占總就業人數的比重為75%。從上述數字可以看出,無論是中國還是日本,中小企業在國民經濟中均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從中小企業發展的環境看,日本非常重視中小企業的發展,早在1963年就出臺了《中小企業基本法》,面對21世紀科技高速發展和世界經濟的一體化,市場競爭日益激烈面對新的環境,1999年對《中小企業基本法》做了調整,力圖通過政策引導,促進中小企業的特色增長。直到現在,日本為中小企業制定的法律已經有50多個,形成了較為完善的中小企業法律體系。另外,日本政府即在通產省下面設了中小企業廳,負責制定扶持中小企業發展的方針、政策,執行有關中小企業的法律、法令。日本鼓勵、扶持中小企業建立各種專業性的行業組織,如中小企業的金融公庫,中小企業信用保險公庫,均由政府投資為主設立,為中小企業的融資、信用提供保障。中國中小企業發展起步于改革開放后,2002年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小企業促進法》,直到2010年才出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小企業法》。從總體上說,中國扶持中小企業發展的法律體系還不完善。雖然也有類似的專門管理中小企業的機構及協會,由于其法律地位和執行力問題,對中小企業發展中亟待解決的問題缺乏有效的政策及資源支持。
從中小企業的發展模式看,在日本,大企業與中小企業構成的“二重經濟”中,中小企業作為大企業的補充、輔助環節,有力地支撐起高效率的社會生產分工體制。 日本中小企業的發展模式概括地講就是“環狀結構”下的“鏈狀結構”。眾所周知,日本大企業有著超穩定的“環狀結構”—即若干個生產、金融流通等大企業互相持股而形成的企業聯盟或企業集團使其在市場競爭中有著“航空母艦”的優勢,在這個環狀結構下面還有一個穩定的“鏈狀結構”,即由大企業作為龍頭,以承包關系為紐帶的中小企業群像一條條的鏈子一環扣一環,依附在大企業之下,據日本的統計資料表明,大約80%的中小型加工企業都與大企業有著承包關系,日本著名的六大企業集團三井、三菱、三和、著有、芙蓉、第一勸業銀行共有186個大企業,而其下面的子企業、附屬企業共計有11796個。日本企業,如生產馬達的東芝電機公司和三菱電機公司、富士電機公司等廠家,廠內充其量只有設計和檢查部門,其他各道工序大多按生產程序分門別類地委托中小企業加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的技術日新月異的時代里,日本各部門都爭先恐后地用尖端技術武裝起來,“分工結構”即“鏈狀結構”的確是發揮了作用。而中國的中小企業與大企業是平等競爭的,大部分企業都是“全套型結構”,即所謂的“大而全”、“小而全”,擁有生產產品所需要的所有工序。
從中小企業自身的能力看,由于日本中小企業在與大企業的聯合中走專業化發展道路,彌補中小企業規模小、資金不足、人才、技術、競爭力有限的弱點使日本中小企業不僅能夠發揮一技之長,還能擴大生產規模,提高競爭能力。同時,還能提高企業素質,并加強中小企業與政府之間的聯系。同時,通過走多角化經營的道路,有利于企業不斷開拓革新,開發新產品,開拓新領域,從而在市場細分化中,以產品獨具一格贏得顧客,使企業保持旺盛的活力和頑強的生命力。
當然,日本中小企業的發展能力也是有一定的局限性。因為過分依附于大企業而使自己喪失經濟的獨立性,一旦有經濟動蕩,中小企業首當其沖受到沖擊,成為大企業的緩沖帶。 中國中小企業“全套型”的發展模式,以其企業中擁有生產產品的全部工序為特點,雖然看起來可以滿足我們所提出的“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要求,相比之下,卻無法在各部門都齊頭并進的情況下吸收技術革新的成果,造成企業由于缺乏核心專長而影響其競爭力。
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對策
企業大型化與小型化,是當今世界企業發展中并行不悖的大趨勢,也是現代經濟和市場競爭的客觀要求。在中國經濟加速轉型的過程中,做大做強一批屹立于世界市場之林的支柱性國有大企業的同時,還應借鑒和吸納日本經驗,加快中小企業的發展,這是增強國家綜合競爭力的戰略選擇。
加強和完善中小企業立法,構建中小企業發展的法律保護體系;加快建立與中小企業發展相適應的一般與特定的政策支持體系和政策實施機制;積極推進中小企業的組織化進程,該文原載于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主辦的《環球市場信息導報》雜志http://www.ems86.com總第577期2014年第45期-----轉載須注名來源構筑中小企業聯合和與大企業結成系列化密切結合的共同體,實現中小企業經營管理的現代化;構筑中小企業創新性的動力發展機制及自主性、靈活性的生存模式,保持中小企業小型化的溢出優勢;加強和完善中小企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建設。
(作者單位:長春工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