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玲玲
新企業所得稅法對納稅人、稅率及優惠政策等進行了較大調整,納稅籌劃空間大大壓縮。該文立足財務工作實務,就新稅法中對企業的納稅籌劃問題、籌劃方法、以及在納稅中應注意的問題做相關的探討與分析。
2007年《企業所得稅法》的頒布實施,實現了內外資企業所得稅制的統一,實現了內外資企業公平競爭、共同發展的“雙贏”格局,成為中國稅制進一步邁向國際化、法制化的標志。新稅法在納稅主體制度、稅率制度、稅基制度、稅收抵免制度、反避稅制度、稅收征管制度等方面進行了多項制度變革,與此相應,企業進行所得稅納稅籌劃的方法與措施也必須有所調整。下面就對新稅法下的納稅籌劃問題做簡要的論述。
一、新稅法的相關規定
對納稅人及稅率的規定。新稅法規定,自2008年1月1日起,“兩稅”合并,即內外資企業將執行相同的所得稅法。稅率方面,新稅法規定法定稅率為25% ,內資企業和外資企業一致.國家需要重點扶持的高新技術企業為15%,小型微利企業為20% 。
對準予扣除項目的規定。企業實際發生的與取得收入有關的、合理的支出.包括成本、費用、稅金、損失和其他支出,準予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把握好稅法在準予扣除項目的相關規定,選擇適當的會計處理方法,是所得稅納稅籌劃的關鍵環節。
對稅收優惠的規定。新稅法采取擴大、保留、替代、過渡和取消五種方式對現行稅收優惠政策進行了整合,實行“產業優惠為主、區域優惠為輔”的新稅收優惠體系。
對稅收優惠過渡措施的規定 為了緩解新稅法出臺對部分老企業及部分特定區域增加稅負的影響,新稅法還制定了相應的過渡措施。如按原稅法的規定享受低稅率優惠的老企業,按照國務院規定,可以在新稅法施行后5年內享受低稅率過渡照顧,并在5年內逐步過渡到新的稅率。
對防止企業避稅的規定。新稅法對防止企業避稅做出的規定,主要是針對企業與其關聯方之間可能發生的避稅行為。如企業與其關聯方之間的業務往來,不符合獨立交易原則而減少企業或者其關聯方應納稅收入或者所得額的,稅務機關有權按照合理方法調整。此外,新稅法中還規定,企業實施其他不具有合理商業目的的安排而減少其應納稅收入或者所得額的,稅務機關有權按照合理方法調整。這些舉措無疑會對企業的避稅行為形成有力的約束。
二、企業所得稅納稅籌劃方法
1.企業組織形式的籌劃。
權衡分公司與子公司。新稅法改變了以往企業所得稅以獨立核算為條件判定納稅人標準的做法,以是否具有法人資格作為企業所得稅納稅人的認定標準,規定:“企業設有多個不具有法人資格營業機構的,應當匯總繳納企業所得稅。”子公司是獨立法人,如果盈利或虧損,均不能并人母公司損益,應當作為獨立的居民企業單獨繳納企業所得稅。設立子公司對于整個集團公司來說,不能起到節稅目的。而分公司不是獨立的法人,其實現的利潤或虧損應當并人總公司,由總公司匯總納稅。如果分公司虧損,可抵減總公司的應納稅所得額,從而達到降低總公司整體稅負的目的。
權衡公司與獨資、合伙企業。稅法規定,個人獨資企業和合伙企業不屬于企業所得稅的納稅人,這兩類企業應繳納個人所得稅。若自然人投資設立個人獨資企業或合伙企業,投資人只就其所得繳納一次稅.即個人所得稅。若投資設立公司制企業,既要繳納企業所得稅,又要就其分得的稅收利潤繳納20%的個人所得稅,存在重復征稅,稅負必然加重。因此,自然人投資設立企業,從減輕稅負角度,可以考慮選擇獨資企業或合伙企業。
2.收入的籌劃。
銷售貨物收入或提供勞務收入,是企業最基本的收入來源。企業可以選用以上銷售方式來推遲銷售收入的實現。但是,應用中一定要注意:賒銷或分期收款銷售必須訂有協議,協議中必須訂明每次收款日期和金額,同時,注意控制風險,確保企業的收入能夠安全地收回。另外,對于臨近年終所發生的銷售收入,在稅法允許的范圍內,可將收入推遲致下年確認,延遲繳納企業所得稅 增加企業資金周轉的空問。此外,企業可充分利用新稅法關于免稅的政策規定,如符合條件的居民企業之間的股息、紅利等權益性投資收益免稅;國債利息收入免稅等,合理安排投資方式和時間,來達到減輕稅負的目的。
3.稅前扣除項目的籌劃。
稅法規定,企業實際發生的與取得收入有關的、合理的支出,包括成本、費用、稅金、損失和其他支出,準予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該文原載于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主辦的《環球市場信息導報》雜志http://www.ems86.com總第577期2014年第45期-----轉載須注名來源新稅法對稅前扣除項目作了更加寬松的規定。因此,合理提高稅前扣除項目的支出,是降低稅負的一條重要途徑。
4.用足稅收優惠政策。
總體上看,新稅法構筑了“產業優惠為主、區域優惠為輔”的稅收優惠體系。享受優惠的產業主要是節能、節水、資源綜合利用、高新技術產業、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和煤礦安全設備等國家重點扶持的產業。區域優惠傾向于中西部、少數民族、東北老工業基地等。能否有效利用這些優惠政策,直接影響企業稅負的高低。
目前,國家對農林牧漁業,基礎設施,符合條件的環境保護、節能節水項目,高新技術產業項目、創業投資項目等,給予了降低稅率、收入減免、加計扣除、投資抵扣等多種形式的稅收優惠。如新稅法規定:國家需要重點扶持的高新技術企業,減按15%的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符合條件的小型微利企業,減按20%的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安置殘疾人員及國家鼓勵安置的其他就業人員,可以按實際支付工資的lOO%加計扣除等。企業可根據自身情況,選擇適合的投資項目,以達到節稅的目的。
三、納稅籌劃中應注意的問題
依法籌劃。企業所得稅的籌劃必須在稅法許可的范圍內進行,不得與稅法規定相抵觸。納稅籌劃的措施與手段必須在合法的范圍內進行,不得采取隱瞞收入、擴大支出、轉移財務等違法手段,否則,即為偷稅。
事先籌劃。納稅籌劃必須在涉稅經濟活動發生之前,預先對其進行計劃、決策,以達到減少稅賦、獲取節稅利益的目的。由于納稅行為相對于經濟行為而言,具有滯后性,如企業實現利潤需要計算應納所得稅時,才想方設法采取措施規避和減輕納稅義務,就為時已晚了。納稅義務發生后的任何籌劃行為都屬于偷稅。
整體籌劃。企業進行納稅籌劃時,不應當把降低稅負作為籌劃的唯一目標,而應當立足企業整體利益,以企業價值的長期最大化為納稅籌劃的總體目標。企業不應只著眼于企業所得稅稅負的降低,而應當將籌劃方案對不同稅種如增值稅、消費稅等的影響綜合加以分析。由于不同稅種之間存在著相互的聯系,某一種稅少繳了,另一種稅就有可能多繳,從而會抵消一部分稅負減少額,甚至加重整體稅負。
適時修訂籌劃方案。納稅籌劃方案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經濟的變化,國家稅收法律法規會不斷變化。企業應時刻關注國家稅收法律法規的變化,及時調整和完善籌劃方案。
權衡成本與效益。納稅籌劃行為本身需要發生一定的成本,進行企業所得稅納稅籌劃時,必須遵循成本與效益原則,即籌劃所要付出的成本不能超過籌劃所獲得的收益。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整體稅負最小化。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知道,企業必須具備進行稅務籌劃的主客觀條件,從主觀上重視、客觀上實施以達到稅務籌劃、亨受同家稅收優惠政策、實現節稅的目的 為此企業就必須既要了解掌握稅法。不僅對稅法熟練掌握、能靈活自如地運用外,還要具備投資、生產、銷售、財務、會計等方面的法律知識。這樣才能游刃有余地進行稅務籌劃,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
(作者單位:撫順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檢修中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