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琳莉
經驗告訴我們,需求結構和競爭格局日益變化,發展中國家只有不斷實施產業結構調整,才能趕超發達國家;發達國家只有不斷實施產業調整,才能立于不敗之地,產業結構調整是促進經濟發展的動力。該文對中國產業結構的調整進行分析,主要研究了產業結構對中國經濟
增長的影響。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民經濟發展取得了巨大的進步。每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都在10%以上,而且逐年增長。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這二十多來經濟的飛速發展不容小覷,因此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的話語權越來越多、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
1. 產業結構與經濟增長的內涵
產業結構的內涵。產業結構是指國民經濟中產業的構成及其相互關系,是指各種產業在其經濟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技術經濟聯系和因此表現出來的一定比例關系。產業結構和分配結構、資源結構、需求結構等一起構成了國民經濟結構系統。
產業結構一般以行業構成和區域分布來劃分。從行業構成來分析,產業構成是指國民經濟中各種產業之間和各產業內部的數量比例關系及其構成。從區域構成來分析,產業結構就是指國民經濟各產業的區域分布狀態。產業的空間分布是否合理,嚴重影響一個國家的資源配置效果。合理的產業區域分布,有利于發揮各地區生產要素和自然資源的獨特優勢,從而有利于宏觀經濟效益的提高。
經濟增長的內涵。經濟增長是指一個國家或是地區在一定時期內因就業人數增加、資本積累和技術進步等原因,經濟國模在數量上不斷擴大和增加,即物質產品和勞務生產總量與前期相比所實現的增長。經濟增長不同于經濟發展,經濟增長只是經濟增長的一部分,而且經濟增長側重反映一定時期勞動者人均產值的持續增長變化,側重數量變化。而經濟發展的內容更加豐富,指的是因經濟增長而出現的經濟、社會、政治各方面的變化,既包括數量的變化又包括質量的變化。經濟發展依托于經濟增長,如果沒有經濟增長據談不上經濟發展。
產業結構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現代的經濟增長,都是經濟增長和產業結構變動相互促進、不斷進步形成的。經濟增長會促使人均GDP的變化、會促使消費需求結構和供給因素的變化,同時消費需求和供給的變化又會拉動產業結構變化。某種程度上來說,經濟增長是產業結構變化的基礎,但是另一方面,產業結構的合理變化又是促使經濟增長的必要條件,因此二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
2. 我國產業結構變化及分析
從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進行了大量大規模的工業化建設,國民經濟持續增長,產業結構也在不斷變化。
1952-1978年期間我國產業結構變動。在1952—1978年期間,就三次產業的產值構成來看,第一產業的比重從1952年的50.5%下降到1978年的28.1%,但是期間出現過較大的波動,期間也存在兩個轉折點;第二產業的比重從初期的20.9%上升到1978年的48.2%,同樣期間波動很大,和第一產業一樣,期間也存在兩個轉折點;第三產業比重緩慢下降,從1952年的28.6%下降到1978年的23.7%,呈非正常變化狀態。
就勞動力構成在三次產業中的分布來看,1952年第一、二、三次產業分別是83.5%、7.4%和9.1%,到1978年則分別為70.5%、17.3%、12.2%。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在三次產業構成中,第一產業的勞動力最多,但是產值比例很小,第二、三產業的勞動力比例相對較小,但是二者產值高達國內生產總值的70%多,因此在這段時期,我國的產業結構與生產總值構成之間極其不對稱。因為在此期間,我國的發展戰略和產業結構正常存在片面傾斜,導致勞動力分配不盡合理,這種不良現象也反映和導致這段時期內我國交通運輸、金融、商業等服務業和基礎設施產業的嚴重滯后。
1978年以來我國產業結構的變動。1978年以來,我國拋掉以前片面追求重工業的高速發展的想法,實施了一系列以市場經濟為導向的改革,具體包括調整經濟結構,放慢中重工業的發展,加快農業和輕工業的發展,使得之前產業結構嚴重失衡的現象得以緩解,開始走上符合工業化發展的基本演變規律的道路。
從初期和末期勞動力的產業分布來看,1978年第一、二、三次產業分別是70.5%、17.3%、12.2%,到2014年分別為44.8%、23.8%和31.4%。
在1978—2014年時期,就產值構成來看,第一產業的比重總體呈下降趨勢,從28.1%下降到12.6%;第二產業比重有升有降,該文原載于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主辦的《環球市場信息導報》雜志http://www.ems86.com總第577期2014年第45期-----轉載須注名來源但波動幅度不大,一直維持在40%一50%之間;第三產業的比重則呈迅猛增長趨勢,在80年代中期超過了第一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第二大產業。1978年第三產業產值比重僅為23.7%,而到2014年已上升到39.9%。
由以上1990-2014年期間數據可知,中國從改革開放以來,產業結構變動慢慢符合國際產業結構變動趨勢,這也直接帶來了中國國民經濟持續良好增長。
3.產業結構變動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我國產業貢獻率分析。產業部門的貢獻是指各產業部門增加值的增長引起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的增加額,產業部門貢獻率是指經濟增長率中各產業部門貢獻所占份額。
根據我國統計年鑒的數據可知,我國從1990年以后,第二產業對經濟增長率的貢獻最大,其次是第三產業,最后是第一產業。1991—2005年這25年期間,第一、二、三次產業對經濟增長的年平均貢獻率依次為6.64%、59.27%和34.10%。1990以后,我國第三產業增長最快,而第二產業的產業貢獻率最大,這是因為第二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產值比重最大。
我國產業結構變化對經濟增長的影響。運用經濟計量工具對1985-2005年相關數據進行回歸分析,并運用Cochrane一0rcutt迭代法對方程進行序列相關的修正,得到三次產業的產出彈性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產出彈性分別為0.25、0.39、0.4,。從產出彈性可以看出,第三產業對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最大,第一產業最小,第二產業居中。結合前面產業部門貢獻率的分析,在1991-2005年25年期間,三次產業對經濟增長的年平均貢獻率最高的是第二產業,其次是第三產業,第一產業最低,究其原因,在考察期間第二產業的產值比重最高。可見,我們大力發展產出彈性最高的第三產業而非第二產業更能促進國民經濟增長。
我國產業結構與生產要素效率分析。產業結構對資源配置有很大影響,而經濟增長需要各種資源如勞動力、資金、技術等各種資源的合理有效配置,因此不同產業結構會影響各種生產要素的生產效率。
通過1992-2004年我國省市地區的生產總值分析得知,第一產業對資本要素的生產效率幾乎沒有影響,對勞動要素的生產效率有微弱的正影響;第二產業只對資本要素的生產效率有正影響;第三產業對資本和勞動要素的生產效率均有正影響。從而,發展第三產業,提高第三產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有助于提高資本和勞動生產要素的效率,但是,第一產業的發展也要跟進,它的發展縮小資本所有者和勞動者之間的差距。總的來說,第三產業的發展必須與第一、二產業的發展相適應,不能只是擴大第三產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
4.對于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思考
產業結構的形成和調整,需要結合國情、國家發展情況,目前我國產業結構不盡合理,我們需要將以前粗放型經濟增長模式轉變成依靠結構轉換、提高資源利用率的集約型方式,這將會促進國民經濟的協調運行和穩定增長。對于第一產業,土地轉讓權的使用可以提高土地生產效率。一方面可以使得農民有租金,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問題,另一方面可以促使我國農業轉型,從傳統的手工作業轉換到規模化機械作業,促進現代化農業的實現。對于第二產業,地區之間如果形成以高新技術為基礎的較高層次的分工并且考慮市場的配置作用,將會更加符合宏觀經濟發展策略,有利于各地區間的協調發展。對于第三產業,目前我國第三產業大多是國有經濟,壟斷性強,經營效果不好,如果促進這些企業改革,使得股權多元化、促進資源流動,將會很大程度上提高生產率。
自建國到改革開放到現在,中國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取得了很大成效,這些年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就是有力的證據。但是中國仍是發展中國家,要想達到發達國家的水平,需要付出更多更大的努力。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