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杰
孤獨感是一種由社會缺陷造成的,令人痛苦的主觀情緒體驗。目前,在高校中大學生孤獨感已經成為影響其心理健康水平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該文從孤獨感的含義進行研究,主要探討了大學生孤獨感形成的原因,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如何對大學生孤獨感進行正確教育引導。
一、孤獨感的含義
最初,“孤獨”這一術語是來自于醫學范疇,主要是用來表示人際交往溝通以及情感表述方面的功能障礙。近幾十年來,心理學家也在廣泛關注孤獨感這一研究領域。與國外的科學研究相比,國內比較晚,心理學家們從各自的理論觀點出發,也對孤獨的概念作了不同的界定。而孤獨感一般是指個體對自己社會交往數量的多少和質量好壞的感受,是在社會關系網絡不足時的不快樂體驗。朱自賢把孤獨感看作是人處在某種陌生、封閉或特殊的環境中產生的一種孤單、寂寞、不愉快的情感。周宗奎、范翠英研究了社交焦慮與孤獨感的關系,發現焦慮程度是影響其孤獨感的重要原因。總之,孤獨感已成為現代人的一種通病。
二、大學生孤獨感形成的原因
缺乏社會技巧導致人際關系十分緊張。很多大學生在中學時期都只顧學習,而學校和家長最看重的也只是學習成績,這樣就忽視了對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因此,學生進入大學后,面對陌生的環境往往會暴露出人際交往能力的不足。他們不知道該怎樣與人交往,有一部分大學生連基本的人際交往能力都不具備。大學與中學時期不同,要求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上都必須獨立。因此,對于依賴性較強的學生來說,一旦遇到人際交往上的挫折就會因沒有傾訴對象而產生緊張、焦慮的心理,由此就會產生孤獨感。
自尊心太重、自卑感太強。在大學生心理變化發展過程中,自尊與自卑是相伴而行的。一方面,他們對自己有較高的肯定,容易我行我素,唯我獨尊,希望能超越別人,使自己得到他人的尊重。而另一方面,受到自身的能力及社會多方面因素的限制,他們往往覺得現實不盡如人意,受到挫折后便失去自信心,害怕會失敗。因尋求安全感的心理最終造成了對社會活動的退縮,陷入到自卑中。由此便知,自尊和自卑實質上就是兩個極端,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
對各種環境沒有真正適應:對適應大學環境有障礙,獨立性較差。很多學生在踏入大學校園之前,都很憧憬它的美好,而在進入大學后,大學生面對著陌生的校園環境,感受到學習和生活等方面的各種壓力。在學習上,學習方式有了明顯的轉變,已經由教師啟發授課變為學生自主學習,對于這種轉變,學生很難在一定時間內就適應,進而會感動無助。在生活方面,由于各地的氣候、飲食及習俗都有很大的差異,也讓學生產生了對家鄉的懷念。總之,現實生活和理想生活之間的落差讓大學生們產生了強烈的孤獨感。
家庭及外界環境的影響。大學生在外地上大學,他們遠離家鄉、遠離父母,與父母的交流就會越來越少。由于兩代人的年齡、經歷及教育背景都存在很大差別,所以兩代人之間就有嚴重的思想差異,也就是所謂的代溝。代溝使兩代人之間難以理解,一般在大學生做出某種決定時都得不到父母的支持,這也是孤獨感產生的又一個主要原因。不僅如此,還有學校的不良風氣、攀比心理、崇尚暴力等不良因素也是大學生產生孤獨感的原因。
激烈的社會競爭。隨著社會競爭的日益激烈,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也越來越缺少真誠,競爭和壓力使得他們變得更加多疑、猜忌,不愿意被人了解,時刻警戒對方而將自己封閉起來,因彼此間缺少情感交流而感到更加孤獨。學生進入大學后,生活在一個比較優秀的環境中,彼此間會展開激烈的競爭,為了今后能得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在這一狀況下,利益的競爭就成了大學生間不能溝通,產生孤獨感的一個重要原因。
沉溺于網絡中,脫離實際。目前,網絡已經成為了大學生學習和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有的學生因無法適應大學生活,想要尋求心理上的平衡,進而就開始沉溺于網絡中,無法自拔。在網絡虛擬世界里,大學生用他們特有的語言進行交流,完全脫離了生活實際。長此以往,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大學生的正常認知及情感、心理定位,便會產生無聊空虛的孤獨感。
三、對大學生孤獨感的正確教育引導
掌握人際交往的技巧。孤獨者在與人交往時往往采用的是消極方式,因缺少社交技能而很難與他人建立起深厚的友誼。為了培養大學生的社交技能,高校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一是,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樹立起正確的社交觀念,不要把人際交往看作是浪費時間、該文原載于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主辦的《環球市場信息導報》雜志http://www.ems86.com總第577期2014年第45期-----轉載須注名來源耽誤學習的事,而是要將其當作是開闊視野,增強心理健康的必要手段;二是,在社交態度上要積極,要樂于交往,主動交往,變被動為主動,與人交往時要客觀評價他人,站在別人的角度上考慮問題;三是,對于交往對象也要慎重選擇,要多與良師、益友、專家交往。
增強自信,勇敢的走出自卑陰影。心理健康的一條重要標準就是接納自己、肯定自己、相信自己。要接受現實,承認自己在性格品質、行為方式等方面的不足,與此同時,也要看到自己的長處和優勢,增強自己的優越感。高校可以定期開展大學生心理培訓,幫助大學生從自卑的陰影中走出來,為自己的生活添加一些色彩。
改善高校環境和學習氛圍。對于高校來說,一是要培養良好的風氣,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高校可以通過組織師生互動的活動來增進師生間的了解,營造出一個和諧的生活、學習氛圍;二是高校應該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對他們進行心理輔導,多開設相關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除此之外,也可以利用校園廣播、校報、板報等多種不同的途徑來宣傳心理健康教育。高校也要鼓勵校外機構的進入,包括輔導機構、培訓機構等,這樣才能在參加活動時增進師生間、學生與學生間的情感,抑制孤獨感的產生。
幫助學生合理安排日常學習與生活。大學生的時間都是自己來安排的,具體該如何來安排就成了當下大學生在校心理生活質量的一個最為關鍵的問題。要求學生合理安排日常學習與生活的時間,就應從以下方面著手:首先,大學生有較強的自制能力,他們能分配好學習與休閑的時間,也能積極的參與到學校活動中去,也在有意識的擴大自己的社交范圍。其次,高校要開展多種校園活動,豐富大學生的日常生活,引導學生們積極參加到集體活動中去,這樣有助于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系,也提高了大學生的自我認識能力,遠離孤獨感。
通過對大學生孤獨感的研究,我們可以看出人際關系、自身的自卑感及環境都對孤獨感的形成有很大影響,這也提醒我們在今后應該采用更多的方式來對大學生孤獨感進行研究,找到問題根源。
(作者單位:吉林工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