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鳳雙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人口眾多,人均耕地占有量較少,農業資源人均占有量更是不足,所以為了確保農產品的有效供給,更好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能力,確保農民收入的增加,則需要進一步對農村改革進行深化,加快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推進,在當前農業結構優化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快農業發展方式的轉變。這樣才能更好的確保農業經濟的增長,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文中對農業結構優化在農業發展方式轉變中的作用進行了分析,并進一步對加快農業結構優化推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提出了具體的建議。
當前我國農業的發展方式分為兩部分,即傳統的農業發展方式和新型農業發展方式。傳統的農業發展方式屬于粗放式的經營,具有高資源消耗、低效率、低收益及品質低下的特點,對于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具有不利影響。而新型農業發展方式屬于集約型的發展方式,確保了農業發展目標的多元化,有利于農業經濟效益和質量的增長,對農業產業結構優化和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所以在當前國家加大農業結構優化調整的基礎上,加快農業發展方式的轉變,這對于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能力,加快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農業結構優化在農業發展方式轉變中的作用
有利于農業高效率目標的實現。我們所說的農業結構調整即是對農業資源的優化配置。在市場經濟環境下,社會對農產品的需求會發生變化,這就導致供給結構需要與這變化相適應,這樣才能確保農產品的有效供給,避免農產品出現過剩的問題。在農業生產過程中,農民作為農業生產的主體,其也是經濟人,所以為了追求利益,當市場中某一產品原有的供給不能滿足人們需求時,這部分產品價格就會上升,從而導致農民爭相的投入到這個產品的生產中來,這樣就需要增加投入,投入更多的資源,如不及時進行結構調整,則會導致所生產出來的農產品出現過剩賣不出去的情況。所以需要利用農業結構調整,確保農業資源配置的與需求、環境和技術水平相適應,這樣資源才能得到合理利用,使用效率才能提高。而且在農業結構調整過程中,需要追加資本和技術上的投資,這對于農業高效益目標的實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有利于農業高質目標的實現。在進行農業結構調整過程中,其中一項重要內容即是對農產品品種結構進行優化。在當前我國所生產的農產品中,其普遍產品、低檔產品和原料型產品較多,而優質高校和加工產品相對較少,所以需要加快農產品品種的調整,根據現有的資源和技術水平,對當前的動植物品種進行改善,確保良種的優質,從而有效的提高農產品的優質率,擴大農產品中的優質產品量,同時還要在區域間對農、林、牧、漁業的產品的比例進行具體的規劃,確保農業生產農產品高質目標的實現。
有利于農業高效益目標的實現。農業經濟增長雖然是一個總量變化的過程,但經濟總量的變化與結構的變化是相關聯的,總量的變化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結構的狀態并依賴于結構的轉換。這是因為,農業經濟增長主要取決于各種資源如勞動力、土地、資本等的動員及其有效配置,而農業結構狀態卻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農業資源資源配置效果。另外,農業結構的調整將增加農村勞動力的就業,一方面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創造了更多的就業崗位,一部分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到此類崗位,農民收入的提高,為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儲備了轉移能力。此外,農業的發展與壯大,將為工業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可見,農業結構優化,有利于農業社會效益的實現。
有利于保護生態環境。農業生產需要借助于土壤、氣候及環境等眾多自然界的因素,所以在農業發展過程中與自然界具有十分密切的關系。但在傳統農業生產過程中,其耕作方式和生產方式給生態環境帶來較大的污染,特別是近年來,化肥和農藥施用量的不斷增加,嚴格破壞了生態環境。這種破壞生態環境的掠奪式經營不利于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該文原載于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主辦的《環球市場信息導報》雜志http://www.ems86.com總第577期2014年第45期-----轉載須注名來源所以需要改進這種粗放式的農業生產方式,使其向資源開發利用保護的方向發展,充分的利用當地自然資源優勢,對農業結構進行因地制宜的規劃,確保農業環境生態服務功能提高。
二、加快農業結構優化推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具體建議
提高農產品質量,優化農產品品種結構。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的消費觀發生了重要變化,提出了健康環保的高質量生活要求。需求結構的變化對我國農產品的品質、品種結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要求要以市場為導向,適應市場需求,優化農產品產品品種和品質結構,根據市場所反映的需求狀況組織生產,生產適銷對路的農產品,以確保滿足農產品的有效需求。另外,生產出的農產品盡量做到滿足國際標準。要保證我國農產品順利出口,提高農產品競爭力,就要提高農產品質量,優化農產品品種結構,來促進我國農業結構的調整,推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
實行農業產業化經營,提高農業綜合效益結構。調整的最終目的是要促進農民增收。初級農產品的附加值往往比較低,要增加農產品附加值就需要農業產業化經營,延伸和提升農業產業鏈。產業鏈的延伸主要是通過農產品加工過程中勞動、資本與技術的追加投入或增生擴張來獲取追加收益。而產業鏈的提升即產業鏈的各環節向高技術化、高知識化、高資本密集化和高附加價值化的演進。技術、資本的追加投入均增加了農產品的附加值,提高了農業的綜合效益。要借鑒國外先進經驗,完善我國產業化經營組織模式,擴大農業產業化投資基金,為其發展提供財力保障,加強農業產業化制度建設,創造有利于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制度環境。.
推進農業技術進步,走農業可持續發展道路。農業技術進步是農業結構調整的動力,當前政府應要加大對農業技術的投入,支持農業科技項目。要在引進外國先進技術時,充分發揮好學校在人才建設方面的作用,注重對技術人才的培養,深化農業科研體制改革,加強國家基地、農業科研中心創新能力建設。建立并完善國家支持現代農業科技發展的長效激勵機制,為國內自主研發新技術創造良好的環境。創新運行機制,增強農業技術推廣活力。要建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加強條件建設,提升公共服務能力。真正做到以科技武裝農業,提高農業生產率,生產出低能耗、低污染、高質量的農產品。
在當前農業結構優化推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過程中,政府需要加大新型農民的培養,在農村通這開展科技培訓工程,增強農業的科技水平,轉變農民的思想觀念,確保農民整體素質的提升,這對于農業發展過程中資源的節約和環境友好將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同時也更有利于加快農業經濟健康、持續的發展。
(作者單位: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胡吉吐莫鎮人民政府農村經營管理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