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慶
如何高效利用教學時間,使教學活動的效果最優?蔡林森校長給我們指出了一種非常好的教學方法“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現以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第七章第8節《機械能守恒定律》的教學為例,說明這一方法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
一、課堂教學片斷實錄
1.先學(10分鐘)
(1)板書課題并出示學習目標(投影)
①知道機械能的各種形式,能夠分析動能與勢能(包括彈性勢能)之間的相互轉化問題。②能夠根據動能定理和重力做功與重力勢能變化間的關系,推導出機械能守恒定律。③會根據機械能守恒的條件,判斷機械能是否守恒,能運用機械能守恒定律解決有關問題。④能從能量轉化的角度理解機械能守恒的條件,領會運用機械能守恒定律解決問題的優點。
(2)自學指導
①認真看書本75頁第一部分動能與勢能的相互轉化,思考本章中我們學習了哪幾種形式的能?它們各是如何定義的?機械能包括哪些能量?各種形式的能量通過什么方式來轉化?②認真看書本76頁物體沿光滑曲面滑下情景中機械能守恒的推導。③完成自由落體運動情景中機械能守恒的推導,并明確機械能守恒定律的內容和數學表達式。
2.后教(10分鐘)
(1)教師實驗演示
①課本實驗,小球擺動。②補充水平方向彈簧小球振動實驗。③補充豎直方向彈簧重物振動實驗。④對比實驗泡沫球擺動。
(2)學生討論交流
①從重力做功和能量轉化的角度分析課本實驗中小球擺動時,兩側最大高度相等的原因以及由此可得出的結論。②類比重力做功,結合彈力做功和彈性勢能的關系,定性分析水平方向彈簧小球振動過程中能量的轉化以及由此可得出的結論。③定性分析豎直方向彈簧重物振動過程的能量轉化以及由此可得出的結論。④分析對比實驗中,泡沫球為什么很快停下?
(3)得出結論
機械能守恒必須滿足的條件。
3.再學(10分鐘)
先看書本76-77頁例題,再用幾種解法(拋體運動規律、動能定理和機械能守恒三種解法)完成書本78頁練習3。
4.再教(2分鐘)
討論總結應用機械能守恒定律解題的一般步驟,領會運用機械能守恒定律解決問題的優點。
5.當堂訓練(13分鐘)
①根據機械能守恒的條件,判斷機械能是否守恒類練習。②運用機械能守恒定律解決問題類練習。
二、先學后教,以學定教,使教學活動更有目的
維果斯基關于教學與發展的關系告訴我們進行教學時,必須注意學生的兩種發展水平:現有發展水平和即將達到的發展水平。維果斯基把兩者之間的差異稱為“最近發展區”,同時他認為重要的不是到今天為止,已經完結了的發展過程,而是那些現在仍處于形成狀態的、剛剛發展的過程。因此,弄清學生發展的兩種水平將大大促進教學對發展的促進作用。那么“先學后教、以學定教”就是這種理論的運用。當學生具備了學習新知的知識儲備與能力儲備時,就放手讓他們自己去閱讀和思考。通過先學,解決現有發展區問題,并發現和提出閱讀和思考時還不能解決的問題,教師就根據學生還不能解決的問題進行教學,解決最近發展區問題。
根據以上理論,前面的教學活動是有的放矢的。學生已經學習了重力做功與重力勢能的關系、學習了動能定理的應用,對于自由落體更是掌握得比較牢固,所以完全有能力通過學生先學,從理論方面推導機械能守恒定律。但是學生要確切理解機械能守恒條件是有困難的。為此教師在后教階段,可巧妙設計四個實驗,特別是對比實驗泡沫球的擺動,并從做功和能量轉化兩個角度進行分析和討論,幫助學生突破難點,順利完成對機械能守恒條件的理解。但是要學生獨立總結解題步驟以及各步驟的注意點又是困難的,所以再教時,應通過討論,師生一起總結應用機械能守恒定律解題的一般步驟,領會運用機械能守恒定律解決問題的優點。
三、當堂訓練,及時反饋,使教學活動更有效
針對遺忘先快后慢的規律,我們必須在一節課的教學活動中,及時了解學生是否掌握了必備的知識和技能,預定的學習目標是否實現,這些都必須通過教學評價加以檢查和驗證。教學評價在教學過程中發揮著多方面作用,如檢驗教學效果、診斷教學問題、提供反饋信息、引導教學方向、調控教學進程。那么當堂訓練就是最好的評價方式。通過當堂完成學習任務,達到“堂堂清”,使學生形成能力,達到學習目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