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小剛+舒平+孟霞
doi:10.11835/j.issn.1005-2909.2014.01.011
收稿日期:2013-09-16
基金項目:天津高教學會高等教育科學研究課題“具有地方院校特色的設計初步課程教學實踐研究”(08019195Y)
作者簡介:趙小剛(1972-),女,河北工業大學建筑與藝術設計學院講師,博士生,主要從事建筑設計及理論研究,(E-mail)xiaogang_zhao@hotmail.com。
摘要:“教”與“學”代表教學過程中的兩個方面,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和以學生為主導的“學”,兩者之間的良性互動是教學目標得以實現的基礎。建筑學專業的特點決定了專業學習需要以學生的主動性為前提和基礎,因此,筆者提出了以“學”為核心的教學理念,通過借鑒心理學的動機理論和認知理論,在教學內容安排、教學環節設置、教學過程控制和教學成果評價等多方面進行重新調整,探索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方案,并在建筑設計基礎課程的教學中進行實踐,取得了良好效果。
關鍵詞:自主學習;教學;設計基礎
中圖分類號:TU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2909(2014)01-0046-04
建筑學專業的學習任務是艱難和繁重的,5年的學習時間,學生有過抱怨、牢騷,但更多的是通過努力收獲的成果。“痛并快樂著”代表了大部分學生的感受,因此,來自學生自身的動力對建筑學專業學習具有決定性意義。
強調學生的主體性,使“教”成為引導“學”的輔助過程,通過整合課程體系加強學生對專業的整體認知,通過循序漸進又環環緊扣的教學內容使學生的認知行為具有連貫性,通過多種教學手段,激發和強化學生的主動性。筆者所在教學組在不斷摸索中提出了一套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為導向的建筑設計基礎教學模式。通過四年相對穩定的持續實踐,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目標設定——從“學會”到“會學”
傳統的建筑基礎教學是以基本技能訓練為主要內容,形成教師為主導的類似“師徒相授”的教學組織方式。隨著認識的不斷更新,建筑教育從訓練內容到訓練方法均得到豐富,在新的注重體驗、思維、創造的教學模式中對學生的主動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現代教育學已經對傳統的單一傳授模式進行了反思,提出“教”與“學”是互動的兩方面。針對專業特點,筆者認為在兩者關系中,更應強調“學”的重要性,打破傳統教學中學生“被教授”“被培養”“被訓練”的被動地位,喚醒其學習主體意識,而“教”則應成為發掘、引導、激勵“學”之內在動因的外在動力。 設計是一種創造性活動,沒有固定的模式或者規則可以參照,因此設計教學并不是要使學生“學會”設計,而是要發掘引導學生內在的求知欲和創造力,讓學生“會學”更應成為教師的目標。
二、重點解決的問題——“學”的動力和“教”的激勵
近年來社會上對建筑學專業普遍存有較高熱情,但與之相對的卻是對專業認知的嚴重缺乏,這樣對比懸殊的狀況在大一新生身上表現突出。他們對專業充滿熱情但對其內涵、工作方法等認識寥寥,對學習的樂趣期待很高,而對學習的難度估計不足,這必然出現有興趣但無目的、無準備的問題。這樣一旦他們發現現實和想象的差距,最初的熱情和興趣就有可能走向衰竭甚至出現放任情緒。因此,教師需要通過引導,讓學生在對專業有一定認知的基礎上,產生學習興趣,這樣學生在今后的學習中才能不怕困難,不斷進步。
(一) 心理學動機理論的啟示
在心理學的動機理論中,“動機”是“激發和維持個體進行活動,并導致該活動朝向某一個目標的心理傾向和動力”[2]。不同的心理學學派對“動機”的解釋各不相同。人本主義心理學強調動機的內在因素,認為人天生具有自我實現的需求,追求能力的發展和潛能的實現。與之相對,行為主義心理學強調動機的外部激勵,認為動機是現實環境作用的結果,人們在不斷被肯定或者被否定的情景中形成或者放棄動機。認知心理學則以信息加工的觀點研究認知過程,認為動機主要是通過目標設置、自我效能感和結果期待等對認知過程發生作用。
由此可見,既要通過充滿創造性的教學內容引起學生的好奇心,以豐富的教學手段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從而激發其內在動力,實現階段目標對自我效能的滿足感,又要通過外部激勵的合理運用不斷強化學生的學習熱情,達到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興趣、意識和習慣的目的。
(二)心理學認知理論的啟示
心理學認為人的認知過程是外部的客體在人的意識中形成組織和意義的過程。認識的發展過程中包含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兩個階段[3]。感性認識反映事物的現象,理性認識反映事物的本質。感性認識是認識的初級階段,是理性認識的前提,理性認識是認識的高級階段,是感性認識的提煉和升華。感性認識是理性認識的必經階段,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的積累。
建筑設計基礎課程的授課對象是大一的新生,專業知識對于他們而言是一個完全陌生的領域,各種專業術語、專業概念、專業的表達技法等同時出現,讓他們一時難以招架。受心理學的認知理論啟發,應該從學生的生活經歷出發,從他們的親身感受出發,以感性認識作為其認知的基礎。這不僅有助于激發學生主動思考、進一步探索的興趣,還有效地避免了從原理出發的僵化教條。
三、實施對策——“教”以“學”為核心
這里談到的“教” 并非通常意義上的“教育、教授”的意思,而是指與以學生主導的“學”相對的由教師主導的環節,包括教學內容的設置、教學環節的安排、教學過程的控制、教學成果的評價等。強調“學”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并不意味著簡化“教”的環節,恰恰相反,正是通過對“教”的合理編排和有序設置,形成對“學”的引導和激勵,達到培養“自主學習”能力的目標。
(一)整合教學內容便于形成整體認知
從教學內容的設置上,突出課題訓練的整體性、連貫性、綜合性。格式塔心理學認為,連續的要素更容易被識別和記憶。整合教學內容,以一條主線串連多個教學環節,便于學生形成整體、相互關聯的認知鏈條。在上下兩個學期分別安排“認知建筑”和“體驗空間”兩大主題。其中“認知建筑”系列訓練以一個特定的建筑案例作為媒介,從基本的圖紙、模型到建筑解讀,由淺及深、由表及里地認識建筑,同時整合多種表現技法練習,達到綜合訓練、整體認知的目的。“認知建筑”系列訓練中學生作業見圖1。此外,在近兩年春季學期的教學調整中進一步將“體驗空間”主題的兩個環節緊密聯系,前階段為抽象的空間訓練,后一個階段為包含功能和行為的建筑空間設計,課題要求后一個階段的成果要在前階段成果基礎上演化生成(空間建構與融入作業見圖2、圖3)。課程框架見圖4。
(二)以“體驗”作為專業認知的重要先導
正如前文提到,感性認識是整個認識過程的前導和基礎,同時也是最直接最容易令學生產生觸動的認識過程。開學第一次讀圖的階段,采取學生自己先讀圖做模型的方式,之后再進行建筑方案圖講解。經過努力“猜測”圖紙含義的階段之后,學生對圖紙的內容已經有了基本認識,此時課上講授的內容很快與之前的印象產生對照,形成更加準確、深刻的認識。下學期的“空間體驗”主題,更是在第一階段安排實地參觀,以學生的親身感受作為整個空間學習的先導,讓他們在真實的建筑空間中發現空間限定方式、空間關系等基本空間語言帶給人的不同感受,為后續的空間操作訓練和建筑設計打下基礎。空間體驗與認知作業見圖5。
圖1 認知建筑系列訓練成果 作者:建筑081班 張穎
圖2 空間建構與融入作業 作者:建筑112班 蔡露
圖3 空間建構與融入作業模型 作者:建筑111班 劉子昂 (三)引入“游戲”環節激發創作熱情
游戲是學生最熟悉也是最感興趣的活動之一,把游戲引入教學過程,不僅能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有利于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在“體驗空間”主題的第二個階段,安排了一個“折紙游戲”環節,要求將600×600 mm的正方形紙折疊成具有流動性和良好空間序列的空間構成模型,使學生體驗創造、發展和變化的樂趣。從成果看,這樣的設置有助于學生突破對建筑固有模式的認識,也有助于他們領會內部空間與外部形式的內在關聯性。“折紙游戲”作業成果見圖6、圖7。
圖4 建筑設計基礎課程組織架構
圖5 空間體驗與認知作業 作者:建筑101班 趙越
圖6 空間組織與秩序(折紙游戲)作業 階段成果
作者:建筑112班 張晶石
圖7 空間組織與秩序(折紙游戲)作業 階段成果
作者:建筑112班 賈晨旭
(四)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和評價方式形成良性激勵機制
在每個環節的訓練中,穿插多種教學手段和多種形式的設計成果。教學手段從單獨輔導到小組討論和講評,再到整個年級的集中講評。其中,有教師主導的授課和講評,也有學生主導的討論和匯報。訓練成果分階段表達,圖紙、模型、報告、幻燈匯報文件,有過程性質的草圖、草模,也有成果性質的成果圖、匯報文件等,實現表達方式的綜合訓練。多種多樣的方式為學生提供了多種表達和交流的機會,有想法的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表現出色,語言能力強的學生在匯報時表現突出,而圖面表達能力強的學生在評圖環節得到肯定。
四、結語
這套教學方案經過了4年的教學實踐,學生在這個階段均能保持較高的學習熱情,這種熱情也延續到高年級的專業學習中。通過教學組成員的不斷研討,教學方案也有一些局部調整,其中還有很多不成熟、不完善的地方,需要進一步改善和提高。
參考文獻:
[1] 劉璟.再議“師傅帶徒弟”——當代社會文化語境下的建筑教育策略[J].高等建筑教育,2004(3):24-25.
[2] 施利承.動機理論對課堂教學的啟示[J].教育探索,2007(11):36-37.
[3] 徐磊青,楊公俠.環境心理學[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2.
Re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practical exploration of independent
study oriented course teaching of basic design
ZHAO Xiaogang, SHU Ping, MENG Xia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Art Design, 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ianjin 300401, P. R. China)
Abstract: “Teaching” and “learning” discussed in the paper represent two aspects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which are teacher-centered “teaching” and student-led “learning”. The positiv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m is the basis of achieving teaching objectiv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rchitecture determine that “learning” needs students initiative as the prerequisite and basis. Therefore, we proposed a concept of “teaching depending on learning” according to psychological theories of motivation and epistemology. As to figure out an adequate and effective teaching scheme of “independent learning”, we adjusted teaching contents, stage settings, process controlling, achievements evaluation and other aspects, and then practiced it in the basic design course of architecture.
Keywords: independent study; teaching; basic design
(編輯 周 沫)
(二)以“體驗”作為專業認知的重要先導
正如前文提到,感性認識是整個認識過程的前導和基礎,同時也是最直接最容易令學生產生觸動的認識過程。開學第一次讀圖的階段,采取學生自己先讀圖做模型的方式,之后再進行建筑方案圖講解。經過努力“猜測”圖紙含義的階段之后,學生對圖紙的內容已經有了基本認識,此時課上講授的內容很快與之前的印象產生對照,形成更加準確、深刻的認識。下學期的“空間體驗”主題,更是在第一階段安排實地參觀,以學生的親身感受作為整個空間學習的先導,讓他們在真實的建筑空間中發現空間限定方式、空間關系等基本空間語言帶給人的不同感受,為后續的空間操作訓練和建筑設計打下基礎。空間體驗與認知作業見圖5。
圖1 認知建筑系列訓練成果 作者:建筑081班 張穎
圖2 空間建構與融入作業 作者:建筑112班 蔡露
圖3 空間建構與融入作業模型 作者:建筑111班 劉子昂 (三)引入“游戲”環節激發創作熱情
游戲是學生最熟悉也是最感興趣的活動之一,把游戲引入教學過程,不僅能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有利于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在“體驗空間”主題的第二個階段,安排了一個“折紙游戲”環節,要求將600×600 mm的正方形紙折疊成具有流動性和良好空間序列的空間構成模型,使學生體驗創造、發展和變化的樂趣。從成果看,這樣的設置有助于學生突破對建筑固有模式的認識,也有助于他們領會內部空間與外部形式的內在關聯性。“折紙游戲”作業成果見圖6、圖7。
圖4 建筑設計基礎課程組織架構
圖5 空間體驗與認知作業 作者:建筑101班 趙越
圖6 空間組織與秩序(折紙游戲)作業 階段成果
作者:建筑112班 張晶石
圖7 空間組織與秩序(折紙游戲)作業 階段成果
作者:建筑112班 賈晨旭
(四)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和評價方式形成良性激勵機制
在每個環節的訓練中,穿插多種教學手段和多種形式的設計成果。教學手段從單獨輔導到小組討論和講評,再到整個年級的集中講評。其中,有教師主導的授課和講評,也有學生主導的討論和匯報。訓練成果分階段表達,圖紙、模型、報告、幻燈匯報文件,有過程性質的草圖、草模,也有成果性質的成果圖、匯報文件等,實現表達方式的綜合訓練。多種多樣的方式為學生提供了多種表達和交流的機會,有想法的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表現出色,語言能力強的學生在匯報時表現突出,而圖面表達能力強的學生在評圖環節得到肯定。
四、結語
這套教學方案經過了4年的教學實踐,學生在這個階段均能保持較高的學習熱情,這種熱情也延續到高年級的專業學習中。通過教學組成員的不斷研討,教學方案也有一些局部調整,其中還有很多不成熟、不完善的地方,需要進一步改善和提高。
參考文獻:
[1] 劉璟.再議“師傅帶徒弟”——當代社會文化語境下的建筑教育策略[J].高等建筑教育,2004(3):24-25.
[2] 施利承.動機理論對課堂教學的啟示[J].教育探索,2007(11):36-37.
[3] 徐磊青,楊公俠.環境心理學[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2.
Re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practical exploration of independent
study oriented course teaching of basic design
ZHAO Xiaogang, SHU Ping, MENG Xia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Art Design, 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ianjin 300401, P. R. China)
Abstract: “Teaching” and “learning” discussed in the paper represent two aspects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which are teacher-centered “teaching” and student-led “learning”. The positiv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m is the basis of achieving teaching objectiv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rchitecture determine that “learning” needs students initiative as the prerequisite and basis. Therefore, we proposed a concept of “teaching depending on learning” according to psychological theories of motivation and epistemology. As to figure out an adequate and effective teaching scheme of “independent learning”, we adjusted teaching contents, stage settings, process controlling, achievements evaluation and other aspects, and then practiced it in the basic design course of architecture.
Keywords: independent study; teaching; basic design
(編輯 周 沫)
(二)以“體驗”作為專業認知的重要先導
正如前文提到,感性認識是整個認識過程的前導和基礎,同時也是最直接最容易令學生產生觸動的認識過程。開學第一次讀圖的階段,采取學生自己先讀圖做模型的方式,之后再進行建筑方案圖講解。經過努力“猜測”圖紙含義的階段之后,學生對圖紙的內容已經有了基本認識,此時課上講授的內容很快與之前的印象產生對照,形成更加準確、深刻的認識。下學期的“空間體驗”主題,更是在第一階段安排實地參觀,以學生的親身感受作為整個空間學習的先導,讓他們在真實的建筑空間中發現空間限定方式、空間關系等基本空間語言帶給人的不同感受,為后續的空間操作訓練和建筑設計打下基礎。空間體驗與認知作業見圖5。
圖1 認知建筑系列訓練成果 作者:建筑081班 張穎
圖2 空間建構與融入作業 作者:建筑112班 蔡露
圖3 空間建構與融入作業模型 作者:建筑111班 劉子昂 (三)引入“游戲”環節激發創作熱情
游戲是學生最熟悉也是最感興趣的活動之一,把游戲引入教學過程,不僅能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有利于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在“體驗空間”主題的第二個階段,安排了一個“折紙游戲”環節,要求將600×600 mm的正方形紙折疊成具有流動性和良好空間序列的空間構成模型,使學生體驗創造、發展和變化的樂趣。從成果看,這樣的設置有助于學生突破對建筑固有模式的認識,也有助于他們領會內部空間與外部形式的內在關聯性。“折紙游戲”作業成果見圖6、圖7。
圖4 建筑設計基礎課程組織架構
圖5 空間體驗與認知作業 作者:建筑101班 趙越
圖6 空間組織與秩序(折紙游戲)作業 階段成果
作者:建筑112班 張晶石
圖7 空間組織與秩序(折紙游戲)作業 階段成果
作者:建筑112班 賈晨旭
(四)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和評價方式形成良性激勵機制
在每個環節的訓練中,穿插多種教學手段和多種形式的設計成果。教學手段從單獨輔導到小組討論和講評,再到整個年級的集中講評。其中,有教師主導的授課和講評,也有學生主導的討論和匯報。訓練成果分階段表達,圖紙、模型、報告、幻燈匯報文件,有過程性質的草圖、草模,也有成果性質的成果圖、匯報文件等,實現表達方式的綜合訓練。多種多樣的方式為學生提供了多種表達和交流的機會,有想法的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表現出色,語言能力強的學生在匯報時表現突出,而圖面表達能力強的學生在評圖環節得到肯定。
四、結語
這套教學方案經過了4年的教學實踐,學生在這個階段均能保持較高的學習熱情,這種熱情也延續到高年級的專業學習中。通過教學組成員的不斷研討,教學方案也有一些局部調整,其中還有很多不成熟、不完善的地方,需要進一步改善和提高。
參考文獻:
[1] 劉璟.再議“師傅帶徒弟”——當代社會文化語境下的建筑教育策略[J].高等建筑教育,2004(3):24-25.
[2] 施利承.動機理論對課堂教學的啟示[J].教育探索,2007(11):36-37.
[3] 徐磊青,楊公俠.環境心理學[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2.
Re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practical exploration of independent
study oriented course teaching of basic design
ZHAO Xiaogang, SHU Ping, MENG Xia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Art Design, 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ianjin 300401, P. R. China)
Abstract: “Teaching” and “learning” discussed in the paper represent two aspects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which are teacher-centered “teaching” and student-led “learning”. The positiv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m is the basis of achieving teaching objectiv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rchitecture determine that “learning” needs students initiative as the prerequisite and basis. Therefore, we proposed a concept of “teaching depending on learning” according to psychological theories of motivation and epistemology. As to figure out an adequate and effective teaching scheme of “independent learning”, we adjusted teaching contents, stage settings, process controlling, achievements evaluation and other aspects, and then practiced it in the basic design course of architecture.
Keywords: independent study; teaching; basic design
(編輯 周 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