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肖復興
穆洛娃的味道
文/肖復興
提起穆洛娃,人們總要忍不住提及穆特,在小提琴女演奏家里,“二穆”是中國樂迷心中的大小二喬。印象中穆特比穆洛娃的影響更大一些。漂亮的女人,在哪里總是受歡迎的。
其實,“二穆”的演奏風格大不相同。此次隨巴塞爾室內樂團來京演出的穆洛娃,與其挽手相伴的是貝多芬。這是她的拿手好戲。而且,為了契合貝多芬巴洛克時代的音樂特色,她的那把名琴特意做了手腳。但是,一般的人是很難聽出這樣細微之間的莫測變化來的。況且,巴洛克畢竟離我們太遙遠,誰也不知道巴洛克時代的音樂就一定是什么樣子。如今對于古典的演繹,與其說是努力重返歷史,不如說是想象歷史。每一個人心中的哈姆雷特都是不一樣的,每一個人心中的古典,自然也是不一樣的。
穆洛娃演奏的是貝多芬有名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這是貝多芬唯一的一部小提琴協奏曲,是世界所有小提琴協奏曲的鼻祖之一。演奏和聆聽人們已經耳熟能詳的這支協奏曲,無論對于穆洛娃還是聽眾,都是一種挑戰。
穆洛娃的演奏,并不驚艷,甚至談不上生動。她不動聲色,冷靜得出奇,猶如一尊博物館里大理石的塑像,將她的琴聲定格在她想象中的巴洛克時代里,幻想著和那時風和雨的回聲一起蕩漾,和那時的貝多芬重逢。她甚至沒有想和那時的苔萊絲伯爵小姐重逢,雖然這首協奏曲是貝多芬獻給苔萊絲小姐的。于是,即便在第二樂章那段最有名的抒情柔板中,她也盡量將其中抒情的因子刪除,而只留下風雨過后的霜天寥廓,細致,典雅,沉穩,極其有節制。和與她同為俄羅斯人的前輩小提琴家海菲茲演奏的這支協奏曲相比,她顯得更為冷靜,有些像是跳出了萬丈紅塵之外的一個旁觀者,回首一望那個曾經也有風雨也有晴的年代。她將樂曲中的愛情基本芟夷,更多的則是人生的況味,淡定中隱含的一點點滄桑。
當然,有人可以不贊成穆洛娃這樣對古典的演繹,但古典這一最早出現于拉丁詞語中所包含的詞義,就包括了典雅和節制。在我看來,其中節制尤為重要,因為沒有節制,便談不上典雅。如今,在古典音樂中,特別是19世紀浪漫派的音樂,突破節制的脫韁之馬,肆意馳騁在古典的茵茵草坪上,離巴洛克時代越來越遠。所以,我們看得到越來越多的雅致,高雅,媚雅,乃至假借雅之名實際是珠光唇膏濃抹的艷俗,和典雅相差已經不止一個節氣。穆洛娃起碼告訴我們古典的一種形式和內容,一種印記和想象,一種聲音和味道。想起前不久在同一個音樂廳里看到的莎拉·張肢體動作近乎夸張的演奏,簡直有隔世之感。
有節制,才會有可能將樂曲中的細膩和細節之處,從手指間展現出來;才有可能將樂曲中的典雅氣息,從琴聲中散發出來。穆洛娃以一種看遍春秋的姿態,為我們重新闡釋了貝多芬和貝多芬的巴洛克時代,告訴我們古典不僅僅是抒情,更不是煽情,和附庸風雅的淡妝濃抹,或只是在時髦的紅酒瓶口系一條金絲帶,再用一只戴白手套的手將酒倒進高腳杯那種矯飾而已。
古典不是一種背景音樂,演繹、聆聽和理解古典,首先需要靜下心來,垂下頭來,向往那種典雅的境界,雖不能至,心向往之。穆洛娃沒有將琴弓蛇舞一樣飛跳,沒有將身姿風一樣扭動,她將琴與弓和自己的身體與心,連為一體。
不過,大概是由于出場時不小心絆了一腳,她開始的演奏并不怎么在狀態(或許是我走神而沒在狀態)。一直到后面,特別是加演巴赫的薩拉班德,狀態最佳,那支薩拉班德演奏得出神入化,實在精彩。另外,她赤腳穿一雙涼鞋登場,似乎離巴洛克的古典也遠了些。或許是貝多芬看見了,有些小小的側目,讓神發一點小威,絆她一小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