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琪
導讀:第三屆巴塞羅那智慧城市博覽會的主題為“智慧城市改變世界”,屬于全球最大規模的智慧城市會展活動,匯聚了國際眾多優秀的城市、專家、公司和產品,提供了世界智慧產業的發展全景。經評選,巴西里約熱內盧獲得了“世界最佳智慧城市”的稱號。該城市的運營管理中心是智慧城市建設的典型代表。
關鍵詞:智慧城市;博覽會;里約熱內盧;換位研究
第三屆巴塞羅那智慧城市博覽會(以下簡稱智博會)于2013年11月19~21日在西班牙巴塞羅那召開,主題為“智慧城市改變世界”。智博會由巴塞羅那會展中心組織,是全球最大規模的智慧城市會展活動,匯聚了國際眾多優秀的城市、專家、公司和產品,提供了世界智慧產業的發展全景。該屆智博會設立了4萬平米展區、6大主題論壇、50個分論壇、316場高端演講,聚集了162家國際領軍參展公司、300個城市代表團、320個業內專家、9000名參加者。
一、里約熱內盧獲得“世界最佳智慧城市”殊榮
經評選,巴西里約熱內盧獲得了“世界最佳智慧城市”的稱號。該城市的運營管理中心是智慧城市建設的典型代表。市內安置了大量的攝像頭和無數的傳感器等設備,實況傳送的數據顯示在巨幅視頻墻上,以供全天候監控。運營管理中心的400名員工能通過無數的顯示屏和800平方米的控制屏,觀察街道影像、實況轉播城市交通的智能地圖,進行預見性分析,并通過觀察社交媒體上有關居民的動態和關鍵詞進行“熱點話題感知”,將問題扼殺在萌芽之中或之前。
通過與氣象研究所開展協作,以及隨時關注谷歌地圖上的動態,城市的管理部門可以立即了解異常事件,如:意外事故、停電或者狂風暴雨等,然后立即采取有效措施來預防或者解決各種問題。政府鼓勵市民訪問市民門戶網站,通過社交媒體參與城市的運營管理。市民不僅能夠獲得相關的信息,了解管理流程,而且還能借此表達其喜好或不滿,影響城市的運營方式。
通過集成30多個市、州和聯邦機構(如:就業辦公室、醫療衛生服務等)的數據,里約熱內盧市從這種匯總知識的共享中獲益匪淺。在此之前,各個部門或機構都是各自為政,對其他部門的運營工作知之甚少,如今他們協調一致,猶如一個整體。
二、全球領先業界專家討論城市正面臨的挑戰
此次智博會召集了全球領先的專業人士和思想家,一起討論城市正面臨的挑戰。這些專家的代表者有多倫多大學教授Richard Florida(理查德·佛羅里達)、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換位研究小組主任Kent Larson(肯特·拉爾森)、美國落基山研究所所長兼首席研究員Amory Lovins(艾默里·洛文斯)。其中美國拉爾森教授的演講涉及了我國的可持續化智慧城市建設問題。
(一)“智慧城市”技術已在歐洲實現商業價值
致力于城市規劃、住房、交通物流等領域的工程學教授拉爾森演講的題目是“高密度宜居城市的設計與技術”。他表示,目前“智慧城市”技術已在歐洲實現商業價值,未來將瞄向中國和美國市場。他說,城市人口的高密度是把雙刃劍,既匯集了眾多人才,又出現更高的犯罪率,設計城市要以人為本。
(二)城市轉型向提高宜居性發展的六種措施
當前各國城市轉型的方向是從原始的人口密度增加向提高宜居性發展,拉爾森認為有六種措施值得應用。
1.建立微型城市。宜居城市的其中一項標準是,步行20分鐘內可以到達一個基本滿足生活需要的小型社區,因此,大城市內應有多個小型社區。如東京的六本木新城,這里大約12公頃的場地上,復合了辦公室、住宅、飯店、電影院、展望臺、美術館、廣播中心等200家以上的商店的多功能街道。
2.定制式出行。建立分享模式,比如共享自行車。麻省理工學院研發了360度轉向、垂直可折疊電動車,可自動駕駛、停車,以及為老年人設計的可折疊三輪車,倡導人們重新認識自行車文化。
3.定制式生活空間。公寓成為“微型單元”,有可隨意組合的房間和家居布局,根據需要變化空間(比如從客廳變為臥室),移動墻體則能改變屋內格局和功能。此舉可以緩解最具挑戰的年輕人住房問題。
4.定制式工作空間。很多人愿意去咖啡廳邊上網工作邊享用咖啡,因此辦公桌也能做到共享。
5.定制式城市食品。如在建筑內外利用閑置空間種植糧食和蔬菜,“垂直農業”、“城市花園”等的綠色理念能夠免去長途運輸食品的煩惱,同時還可以節約水和化肥。
6.城市神經系統。如光感節能技術,能使街道路燈、居室照明等在空閑時自動調低亮度或更改色調,比單純使用藍光更為節能。
(三)“智慧城市”技術應用與推廣的規模效應
拉爾森認為,從科學實驗角度來看,上述技術已經非常成熟,然而成功推行的最大挑戰是如何在整個城市內得以應用并產生規模效應,這取決于實時數據獲取和分析、城市干預模擬、決策支持系統這三個領域的協同。當前“智慧城市”技術的開發,主要由初創企業完成,而非傳統意義上城市開發和基礎設施領域的巨型公司。“傳統巨頭著眼的是如何減緩交通阻塞、消除能源消耗峰谷差異,卻很少從如何減少道路上的汽車和能源需求本身上思考問題。”
此外,政治因素也是“智慧城市”技術應用和推廣的關鍵。“中國許多城市需要這些技術,卻很難說服市長們采用新的技術。”即便如此,他仍然認為,出自他的實驗室的許多設計,都會先在中國普及,而后再回歸到美國本土,而與之相對的是歐洲城市一直在采用新理念、新技術解決“城市病”問題。
責任編輯:張 煒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