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德玲
如何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是素質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方向。由于種種原因,小學生數學成績整體不是很理想,怎樣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和提升小學生的綜合素質,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的課題。下面淺談我在如何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和學生綜合素質方面的一些做法。
一、優化師生關系,營造良好的育人氛圍
一是擺正師生關系:長期以來數學一向強調“師道尊嚴”。在課堂上教師往往居高而下,采取“教師講,學生聽,”“教師演,學生看”,“教師寫,學生抄”的方法,學生處于被動的狀態,成了接受知識的“容器”。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首要的任務是要擺正師生以往不平等的關系,創設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特別在小學,由于小學生的心理發展還極不成熟,教師的言行對學生的影響會產生很大的正向作用,所以在課堂上,教師不能擺著“師尊”的“架子”,語言應該友善親切,態度應該和藹可親,一改自上而下的傳授方式,無論是講授知識還是與學生交談,輔導學生時,都應充分尊重和熱愛學生的一切需要,努力成為學生學習的引路人。美國電影《師生情》有這樣一個片段:一位白人教師到黑人社區任教小學一年級,在第一節數學課中老師伸出五個手指問其中一名黑人孩子,“這是幾個手指?”小孩憋了半天才答道:“三個。”老師沒有指責他說錯了,而是高興地大聲贊道:“你真厲害,還差兩個你就數對了。”教師一句贊賞的話,就緩和了學生的心理壓力,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可見,教師要善于用放大鏡發現學生的閃光點,以表揚和鼓勵為主,否則就會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是優化師生關系。教師要成為學生的好朋友,老師與學生應是平等和民主的關系。教師首先要放下架子,與學生多溝通,跟他們交朋友。在生活上、學習上多關心他們,從而激起他們對老師的愛、對數學的愛;其次,教學要平等,要面向全體施教。不能偏愛極少數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對一部分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卻漠不關心。要成為學生的好朋友,教師就應與學生一起玩,一起學,互動互學,知學生所想,急學生所急,幫學生所忙。在課堂里,教師包辦的事情要盡量少一些,學生主動學習的機會要盡量多一些,師生共同融入情境教學中去,營造一個和諧民主的學習氣氛,課堂成為師生心靈交融、情感呼應的園地。這時,教師才會真正地成為學生的良朋知己。良好的師生關系與和諧愉快的課堂教學氣氛是學生敢于參與的先決條件。學生只有在不感到壓力的情況下,在喜愛所教老師的前提下,才會樂于學習。
二、寓教于樂,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小學生年齡小,自制力差,學習時心理因素影響占主導地位。教師只有遵循學生心理活動的規律,把學科特點和年齡、心理特征結合起來才能使學生愿意學、主動學。如果教師用傳統的“老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動手練”進行教學,學生會感到很乏味,越學越不愛學。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應力求形式新穎,寓教于樂,減少機械化的程序,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學習目的明確,學習態度端正,是對提高學習積極性長時間起作用的因素。教師要利用各種機會結合實際,不斷向學生進行學習數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教育,使學生明確學習數學的社會意義,看到數學的實際價值,誘發其學習動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明確提出并說明課題內容的意義和重要性,還可以通過生活實例,知道學習到的知識能解決什么實際問題,讓其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驗數學學習的重要,激發和培養正確的學習動機。例如:學習了“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后,可以讓學生量出家中電視機的長和寬,然后求出它的面積:再讓學生想辦法求出學校沙池的面積。學生通過自己親身實踐,體驗到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從而提高學習的熱情。學生在長期的數學學習中,逐步明確學習的意義,對探求數學知識產生的樂趣,在以后的數學學習中,就能一直保持積極進取的態度,獲得優良的成績。
三、轉變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根據小學生身心發展特點,適當開展學習競賽,是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有效手段,有研究表明小學生在競賽條件下比在平時正常條件下往往能更加努力學習,學習效果更加明顯。在競賽中,由于強烈的好勝心、好奇心驅使,他們總希望爭第一,總想得到老師的表揚,我們利用這種心理可以使學生學習興趣和克服困難的毅力大增。教學中可以組織各種比賽,如“看誰算得快又對”,“看誰的解法多”,“比誰方法更巧妙”,“看哪一組算出來的人多”等,都能使學生“大顯身手”。比賽形式多種多樣,可以全班比賽,可以分男女同學比賽,可以分小組比賽,還可以將學生按能力分組比賽,這里沒有什么分組原則,總之要使每個學生在各個層面上獲得成功,想辦法讓每個學生體驗學習成功的快感,這樣對小學生的激勵作用將會更大,他們參與學習的熱情就會更高。
四、活用教材,引導學生學以致用
數學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滿著數學,在數學教學中,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在現實世界中尋找數學題材,讓教學貼近生活,讓學生在生活中看到數學,摸到數學。從而使學生不再覺得數學是皇冠上的明珠而高不可及,不再覺得數學是脫離實際的海市蜃樓而虛無飄渺,數學教育是要學生獲得作為一個公民所必須的基本數學知識和技能,把生活中的鮮活題材引入學習數學的大課堂。如改革家庭作業形式,突出應用性操作。比如,學習了常見的乘法數量關系以后,我布置學生雙休日隨父母去菜市場買菜或購物,按單價獨立計算價錢,學生興趣十分濃厚。重視了數學學習的應用性操作,暢通了學數學、用數學的聯系,使學用緊密結合,這正是片面應試教育所嚴重缺乏的,也是我們改革數學教學,必須要不斷加強的。如,在“元、角、分”的教學中,可開展模擬購物活動;在“分類統計”的教學中,可讓學生統計一周所要學的功課,每門功課的節數等;在學習“米、千米”的教學中,我領著學生去操場上數步伐,估計長度等。
總之,在教學工作中,作為一名教師,要做個有心人,讓數學真正成為學生愿學、樂學的學科,只有這樣,才能為學生提供充裕的探索、實踐的空間和時間,才能調動大多數同學的學習積極性,才能大面積提高小學數學的教學質量和學生的綜合素質。
(作者單位:江蘇省興化市景范學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