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 朋[南開大學文學院, 天津 300071]
作 者:翟朋,南開大學文學院文學博士,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
海德格爾說“語言是存在之家”,詩的表達是言語的召喚,也是存在的召喚,是詩人母題的母題。北島漂泊海外的經歷促成了其詩歌語言的轉向,一方面他努力剝離附著在詩歌上的強烈的意識形態,在疏離中實現對母語的凈化;另一方面他通過細讀與譯詩深入對詩歌本質的追尋,在生命—詩歌—語言的共生與互文中實現更大的張力。
一
告訴你吧,世界
我—不—相—信! ——《回答》
北島在訪談中以認同的口吻說到帕斯的一句話:“詩歌是除了宗教和革命以外的第三種聲音。”“宗教和革命都充滿暴力色彩,而詩歌的作用恰恰相反,它可以拆除種族文化之間的樊籬。”對暴力話語的反駁,是北島詩歌寫作的起點,而他的思考并未止步于此,其深刻在于將對政治的警惕轉變為對語言的警惕,這兩種不同的存在方式共有的權力意味都是北島所刻意疏離的。他試圖消除“朦朧詩派”的官方標簽,澄清被禁忌的《今天》,“除了一小部《今天》的讀者,大多數人無法得知所謂‘朦朧詩’的來龍去脈,我們當時根本沒有發言權。……在中國當代詩歌史上,‘今天詩派’長期被‘朦朧詩派’這個含混的官方命名所遮蔽,是除掉這個遮蔽的時候了。”①在政治壓倒一切的時代,《今天》的“純文學”立場標明了“今天詩派”的獨立身份和思想自由,也顯示了他們對暴力話語的反抗。“從北島的早期作品中,可以看到‘五四’文學的傳統,看到西方18到20世紀文學的影響;也包括中國古典詩歌的內斂和抒情性。比如,孤獨、自由和愛情在當時是被禁止表現的,但這卻是北島早期作品的主要內容。”②但猶如一個以暴易暴的宅門逆子,北島詩歌中天然地蘊有時代話語的血統。“懷疑的態度和邏輯上的自我循環也許能有效地驅逐父輩的權力陰影,但在發音的姿態和喊叫的方式上,我們卻看見父親的亡靈在徘徊。‘我—不—相—信!’與城樓上的‘人—民—萬—歲!’遙相呼應,構成了奇妙的應答關系。盡管前者是對后者的拒絕和反抗,但兩者在表達方式和聲調及音強上,卻是那樣的相似。設若將前者的聲音放置到城樓上發出,并加以擴音,將會有怎樣的音響效果呢?我相信,它肯定也是扁平、尖利的,肯定也是同樣地顫抖。”
正如吳曉東所說:“在某種意義上,北島賦予了反叛的政治以一種詩學的形態,這構成了他的最大的歷史貢獻。北島的聲音固然是政治的反映,但是卻表現為一種政治的詩學。”這種意識形態的色彩加速了北島的經典化,一方面面對官方語言體系的批判,另一方面為“pass北島”的后起詩人提供了成見。相對于他人的誤讀,北島具有魯迅般的深刻自省,他在經歷了“流亡”的失落之后終能直面過去,清醒到近乎無情地看待自己的某些早期作品:“現在如果有人向我提起《回答》,我會覺得慚愧,我對那類的詩基本持否定態度。在某種意義上,它是官方話語的一種回聲。那時候我們的寫作和革命詩歌關系密切,多是高音調的,用很大的詞,帶有語言的暴力傾向。我們是從那個時代過來的,沒法不受影響,這些年來,我一直在寫作中反省,設法擺脫那種話語的影響。對于我們這代人來說,這是一輩子的事。”
二
語言的產生
并不能增加或減輕
人類沉默的痛 ——《語言》
“詩是一種語言中的語言”(瓦雷里語),北島對話語的警惕根于對語言的深刻反思。“語言是人與生存之間達成困境、達成相互抵消、相互生成的臨界點上的尤物——它不是對某種本真觀念的傳導,而是一種更矛盾更玄邃的內部宇宙的不斷被剝露被揭穿的過程……詩人從語言的局限和語言‘操縱’世界這兩個方面,進一步揭示了語言的實質。”③異國漂泊的北島,在不同的語言間游走,而他也理性地看到“語言作為人解放自身的一種基本力量,最后總并不能使他們重返家園”。如他所言,寫與不寫往往是一種宿命。并非必然,但是北島注定回歸母語,中文成了他流浪各國唯一的行李。
漢語對北島而言,不是作為“文化的根”存在的。詩人年輕時代吸取了不同文化的營養,與現代漢語的關系是剪不斷、理還亂的。“1949年以后一批重要的詩人與作家被迫停筆,改行搞翻譯,從而創造了一種游離于官方話語以外的獨特文體,即‘翻譯文體’,60年代末地下文學的誕生正是以這種文體為基礎的。我們早期的作品有其深刻的痕跡,這又是我們后來竭力擺脫的。”④北島在《上海文學》1981年第5期發表的一則詩論中寫道:“我試圖把電影蒙太奇的手法引入自己的詩中,造成意象的撞擊和迅速轉換,激發人們的想象力來填補大幅度跳躍留下的空白。另外,我還十分注重詩歌的容納量、潛意識和瞬間感受的捕捉。”對于現代漢語這種“既古老又年輕”的語言,北島首先是一個反叛者或改革者(相對官方話語而言),選擇“流亡”之后,他跟母語的關系空前親近,漢語成了漂泊者存在的根據和證明。
向母語的靠攏導致向傳統的復歸。“傳統就像血緣的召喚一樣,是你在人生某一刻才會突然領悟到的。傳統博大精深與個人的勢單力薄,就像大風與孤帆一樣,只有懂得風向的帆才能遠行。而問題在于傳統就像風的形成那樣復雜,往往是可望而不可即,可感不可知的。中國古典詩歌對意象與境界的重視,最終成為我們的財富(有時是通過曲折的方式,比如通過美國意象主義運動)。”北島詩歌一貫具有的冷峻與簡練便隱含著傳統詩歌的倒影。他對第三代詩人“試圖建立和中國古代文體的對話關系”的嘗試贊賞有加,他本人的詩作也在努力進行類似的嘗試,《時間的玫瑰》《青燈》《讀史》等作品從意象到語言、格律都顯示了對傳統的自覺繼承,甚至在譯詩中也別有偏愛,比如翻譯狄蘭·托馬斯的詩,“特別精彩的是與風中人西邊月合一,這句我譯得也比較滿意,有古詩之風”。⑤與現實的漢語語境的空間隔閡,促成了縱向坐標的親緣認同,這和北島對純詩的追求殊途同歸。“對于作家來說,母語是極其個人化的,正是由于這種個人化,才可能造成整體上的豐富。在國外的好處(也可能是壞處)是,由于日常語言和創作語言的對立和脫節,使作家對變更中的母語保持必要的警惕,反而會產生某種凈化作用。”⑥
在他國語境中,語言的重新安置是生活的內在要求。漂泊的異國生涯一方面揭開了北島詩歌創作的新序幕,“在語言上的忠誠和在文化上的反叛,會形成一種緊張關系,這又恰恰是寫作的動力之一。”另一方面,“在西方的住校作家和教師的身份也是促使一個準學院化的北島誕生的原因。從詩藝上講,流亡時期北島的詩歌的技巧更圓熟,肌理更細密,但是與外部世界之間的張力逐漸瓦解,剩下的更是語言本身的張力,是詞與詞的張力。”⑦北島的詩歌理念在此交匯到新批評的河流,他推崇細讀但也注意到“新批評派過分拘泥于形式分析,切斷文本與外部世界的聯系”,但他的純詩理念使他后來的詩“更往里走,更想探討自己內心歷程,更復雜,更難懂……能感到和觀眾的距離在拉大”。
為與漢語外的詩歌世界達成溝通,譯詩成為北島詩歌探索的新路。《時間的玫瑰》較多地涉及到詩歌的翻譯,其深意在于通過對20世紀西方大詩人生活與寫作的描述,探尋詩歌創作及評論的內在本質。在“譯”方面,北島有著先天的不足,他熟練掌握的語言種類并不多,只能通過英譯本的多個版本鑒別比較,這對以俄語、瑞典語等寫成的詩歌,無異銅鏡中觀影,仿佛得之,失之迷蒙。而“譯詩”卻是北島對存在的再次承諾,是他在語言與心靈的坐標中尋找與迷失的宿命。就他選擇的詩歌,我們可以看到他對現代抒情短詩的鐘愛,這與他自身創作的傾向也是相符的。詩是靈魂最高的投注,北島對抒情的看重是對詩歌本質的體認。他對文本、詩意或詩感的對應、語言張力的探求,細心抽繹出來,足以成為一架宏偉而精致的生命之橋,凌跨各種語言。它引發的對翻譯的探討余波蕩漾,在更高意義上是對詩的深刻的認定,這種譯是永無完結的。
“始于河流而止于源泉”,北島的詩歌語言轉向了對母語傳統的復歸及在多語背景下的凈化與交滲。詩人在失落的國土上放逐,在混雜的語言中漂流,“必須修改背景,才能重返故鄉”。但詩人未死,詩歌之路未竟,在歷史與語言的交纏中,開出時間的玫瑰。
① 劉溜:《北島:靠“強硬的文學精神”突破重圍》,《經濟觀察報》2009年1月19日,第042版。
② 一平:《孤立之境——讀北島的詩》,《詩探索》2003年第3—4輯,第147頁。
③ 陳超:《中國探索詩鑒賞辭典》,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80頁。
④ 唐曉渡、北島:《我一直在寫作中尋找方向——北島訪談錄》,《詩探索》2003年第3—4輯,第169頁。
⑤ 北島:《時間的玫瑰》,中國文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306頁。
⑥ 王寅:《北島:失敗者是沒有真正歸屬的人》,《第一財經日報》2004年11月26日,第D03版。
⑦ 吳曉東:《從政治的詩學到詩學的政治——北島論》,見《現當代詩歌:中韓學者對話會論文集》,第11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