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敬芝
(宜賓縣文化館,四川 宜賓 644600)
名人,在自己有限的生命中,創造了驚世駭俗的輝煌和永恒;名人故居,忠誠地記錄了主人在創造輝煌和永恒過程中那蕩氣回腸的甘苦。歷史名人是時代民族精神的象征,名人故居以其獨特的文化意蘊成為傳承文明的載體,具有很高的文化價值、市場價值和旅游價值。保護名人故居,就是要再現其歷史風貌,使歷史名人的思想、精神和業績得以展現;就是要使名人故居成為人們追思先賢、寄情抒懷的重要場所。同時,名人故居也是一個地域旅游資源的閃光點,能豐富一座城市的內涵,帶動其旅游業的發展。
名人故居一般是指三種情況[1]:第一種,是指出生在本土,雖因種種原因,自幼或長大后外遷,客居他鄉,他們在宜賓居住過的宅屋寓所成為名人故居,如宜賓的唐君毅故居、楊翰笙故居;第二種,祖籍外地,后因各種原因遷居宜賓,他們在宜賓的宅屋寓所成為名人故居,如李莊名人故居群、江安國立劇專舊址(現為紀念館);第三種,外籍人士早已功成名就,遷居宜賓后,仍把宜賓當作第二故鄉,長時間連續居住,他們在宜賓的宅屋寓所也成為名人故居。在名人故居這個概念中,名人是主體,占主導地位。建筑因名人曾出生或在這里居住過而提高了它的價值。
名人故居和文化舊址不僅具有人文價值、經濟價值,更是城市品位的象征。名人故居和文化舊址作為具有深厚文化意味的載體之一,給日益現代化的城市以更多文化積淀的余味。隨著時光的流逝,許多名人故居被塵封、被遺忘,甚至被粗野的推土機連骨帶肉全吞噬了,而宜賓這些名人故居能存至今就愈發顯得珍貴。著名作家郁達夫曾說過這樣一句發人深省的話:“一個沒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一個有了英雄而不知珍惜的民族是更可悲的。”同樣,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市縣、鄉村,如果有了自己的優秀人物,而不懂得愛護和尊重的話,那么這個地方將是悲哀的地方,一個沒有希望的地方。
宜賓的老鄉、著名的古建筑學家羅哲文指出,從歷史建筑價值上來說,名人故居具有特殊意義,它是社會共同的文化遺產,是歷史和文化的載體,所以必須加以保護[2]。名人資源對一座城市的發展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義。作為先人留下的文化遺產,它們具有的獨特人文價值是無可替代的,隨著歲月的流逝,留下的一器一物也便成了后世不可多得的文物,更是不可再生的資源,失去了就永遠無法恢復了。在悠遠的歷史長河中,一座城市的真正魅力不在浮華的建筑、光怪陸離的燈光霓虹和五光十色的風情,而在于其有無深厚的文化內涵。一座城市如果沒有歷史文化底蘊,就沒有底氣與靈氣,也沒有知名度和吸引力。因此,保護名人故居和文化舊址,就是保護我們城市的文脈和亮點,就是保護城市的歷史。
宜賓市地處川滇黔三省交匯地區,是中國西南最早設立縣州府道的屈指可數的少數幾個行政治所之一,迄今已有2194年的歷史,堪稱歷史悠久,人杰地靈,文化源遠流長,兩江大地名人輩出,曾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名人,涌現出一批又一批對中國歷史產生重要影響的人物,如宋代大儒程公許,明代大儒周洪謨,現代的哲學宗師唐君毅,革命前驅劉華、盧德明、李碩勛,民族英雄趙一曼,當代新文化運動的先驅陽翰笙等歷史名人。當我們緬懷他們作出巨大貢獻的同時,對他們的故居、遺跡、遺物總是懷著無比崇敬之情。保護好這些名人故居,就是保護好我們這座城市的歷史榮耀和資本。宜賓市急需搶救保護的名人故居主要有:
趙一曼故居,位于宜賓縣白花鎮白楊嘴村,趙一曼原名李坤泰,著名抗日民族英雄、愛國女詩人,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1905年10月25日出生于四川省宜賓縣白花鎮白楊嘴村。2002年12月26日,趙一曼故居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宜賓市于2012年投入300萬元專項資金建設趙一曼故居,目前保護工作已完成了農戶搬遷及周邊環境的初步整治,正在由具有甲級文物保護建設資質的四川省考古研究院勘測設計,將故居“修舊如舊”,趙一曼故居原貌預計將在2013年底展現在世人面前[3]。
唐君毅故居,位于宜賓縣普安鄉周壩村,是清末民國民居建筑特色,2011年2月13日經宜賓市人民政府第62次常務會議通過,公布其為宜賓市第四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唐君毅,中國現代學者,哲學家、哲學史家,現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1909年1月7日生于四川宜賓縣普安鄉周壩村。周壩“唐君毅故居”,有兩處:一處是唐先生出生地,在周壩村第七組,名水漕頭;另一處在周壩村第五組。兩處故居,皆是清代建筑。故居建筑雖說樸實無華,卻也溫馨氣派;雖然沒有雕梁畫棟驕奢之風,卻處處顯露出耕讀家風之靈氣,充盈著濃濃的蜀鄉風情。唐君毅之父唐迪風先生,曾為水漕頭故居大門書寫對聯:“東去江聲流汩汩,南來山色莽蒼蒼”。流連其間,能感悟到這四合院洋溢著的濃郁的“天人合一”的中國傳統文化氣息。但由于年久失修,居住在故居內的居民長期不能搬遷,故居的狀態岌岌可危,亟須搶救保護。
宜賓市保護較好的名人故居有:位于高縣羅場鎮南華街的陽翰笙故居,經過市縣兩級政府的搶救修繕,2002年被批準為四川省級文物保護單位[5]。位于高縣慶符鎮東門街的李碩勛故居是宜賓市保護最完整的名人故居,1996年被批準為四川省級文物保護單位[6]。位于江安縣江安鎮劇專大道西段的江安國立劇專舊址,曾是1939~1945年眾多文化名人的居住地和辦公地,因而將目前僅存的“國立劇專展覽館”稱之為文化舊址或名人故居,1991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7]。此外,抗日戰爭時期(1939~1945),李莊成為在連天烽火中顛沛流離的國立同濟大學、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中國營造學社、金陵大學等十余所高等學府和科研機構的暫居之地,眾多國內知名專家學者云集,使這里成為了抗戰后方的文化中心之一,留下了如張家祠、板栗凹等的名人故居,我們將李莊稱之為文化舊址或名人故居群,2005年9月16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和國家文物局批準李莊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8]。
隨著現代化發展進程,越來越多的名人故居被拆除,北京近1/3的名人故居已被拆除,包括北京的“梁林舊居”已成廢墟,樂山的抗戰舊址隨著推土機的轟鳴頃刻間灰飛煙滅了[9]……因此,我們更應善待和保護好這些名人故居和文化舊址,使之不因時間流逝而毀棄,不僅讓后人感受到宜賓文明長河的久遠,更重要的是能形成一種文明氛圍,讓仰慕歷史和文化的人們產生一種對歷史文化名城的敬仰。
名人已逝,故居尚存。名人故居是城市的文化資源,是城市品味和文化魅力的一種表現。保護歷史名人故居要遵循一下原則。
[17][34]吳大英等:《比較立法制度》,北京:群眾出版社,1992年,第491、514、499頁。
(一)堅持“三原”的原則。對歷史文化名人故居的最好保護是原物、原址、原狀保護。保護名人故居應遵循下列幾個原則[10]:一是原真性,要注意保護原生態的實物和環境;二是整體性,努力保留故居周圍環境風貌的整體形態;三是延續性,通過原真和整體保護,使游人和后輩在參觀時產生懷念和思索的情感;四是特色性,開掘出名人杰出成就的文化魅力;五是觀賞性,即盡力使故居的園林、房屋建筑、展品有特點、有故事,能夠引人入勝,睹物思人。但現實中,有些以“開發保護”之名擅自改建、整飭、位移、拆遷文物建筑的現象卻大行其道。許多地方的所謂“開發保護”,大多是重開發、輕保護,甚至只開發不保護。全國一大批文物建筑、歷史遺存被“保護”得面目全非,處處敗筆,歷史風貌和文化內涵盡失。
(二)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原則。名人故居的保護要堅持解放思想、尊重歷史、實事求是的原則。對名人故居的保護,無論政治人物、軍事人物、經濟人物和文化人物的故居保護都是同等重要的。在一定歷史時期產生過影響的人物的故居原則上都應掛牌。即使對歷史上有爭議的名人的故居,在慎重甄別后,也應當加強保護,做好標志性記錄,立此存照,以警后世,這本身就是一種歷史教育。保護名人故居其實并不僅僅是簡單地保護一幢建筑,而是要保護這幢建筑所承載的文化,保護因名人而產生的經濟、社會、文化效應。保護名人故居就是傳承名人文化,名人都是在他們的那個時代為地方為國家作出過貢獻、在歷史上有過積極的作為的人,他們的精神都是值得我們學習與發揚的。而且,名人總是與當地的文化融合在一起的,與當地民族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系,他們的存在與活動形成了特別的地域文化性格。因此,名人故居就成為展示真實、鮮活并有生命力的文化的窗口。
(三)堅持保護為主,合理利用的原則。將具有重要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名人故居列為文物保護單位,認真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針,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與保護為本的原則,正確處理好名人故居資源利用與資源保護、經濟效益與環境、社會效益的關系,做到依法保護、合理利用。名人故居的保護,不能簡單地拆舊建新,古建筑的色彩、格調等不能隨意改變,要防止造成修繕性破壞。保護與利用要有長遠的眼光,堅持文化資源“在合理利用中得到保護、在有效保護中得以加強”,決不能以追求眼前利益而損害文化資源。對名人故居的合理利用實際上是最好的保護,將名人故居,辟為博物館、紀念館、展覽館就是合理的利用,作為辦公場地也是合理的利用。
(四)堅持修舊如舊的原則。名人故居的保護和紀念館的建設是文物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將具有重要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名人故居列為文物保護單位,有的需要搶救性修繕。但這種搶救性修繕不是再造一個假古董,而應當遵循“修舊如舊”的原則,恢復故居的本來面目,要在恢復的基礎上保持原貌,要盡量反映出名人出生前后的歷史狀況,要把握好保護與建設之間的關系,嚴格控制紀念館、陳列館建設規模,合理安排布局。尤其是在城鎮化總體規劃建設中、在老城區改造和棚戶區改造中,要切實重視保護和利用好名人故居,切忌貪大求洋。有的與名人故居相配套的紀念館、紀念廣場等建設規模過大,這既讓故居的周邊環境失去了歷史的真實面貌,又使故居被現代建筑所湮沒,還造成了財物資源的浪費。
保護和利用名人文化資源,已成為國內眾多城市彰顯個性魅力、發展旅游經濟的重要舉措。近年來,引人注目的老子、莊子、炎帝、朱元璋等故里之爭、曹操墓地之爭、女媧遺骨之爭等,類似有關真假名人歸屬的爭議頗多,不僅爭嫦娥、后羿、孫悟空等傳說中的神話英雄,連小說里虛構的西門慶、潘金蓮也成了爭搶對象。這些歷史名人的“故里”、“故居”、“墓地”之爭的實質,不僅是為了守護和弘揚鄉土歷史文化,更在乎開發利用其名人背后的經濟利益。近年來,就宜賓縣為例,宜賓縣趙一曼故居和唐君毅故居每年迎來自全國各省市乃至港澳臺一批又一批的游客,宜賓縣本土人雖知道趙一曼和唐君毅,但他們在宜賓縣居住在什么地方,怎么生活,作了什么貢獻,很多人還是不清楚,這種墻內開花墻外香的現象,說明當地政府對名人及其故居的認識尚未達到共識,以至于名人故居、名人文化對當地社會經濟的推動作用也未能發揮。為此,應有效利用名人及其故居資源。
為加強對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領導和協調,建議政府成立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領導小組,由政府分管領導擔任組長,宣傳、文化、發展和改革、建設、國土、財政、公安、工商、民族宗教、園林、教育、新農村建設等相關部門擔任成員。領導小組下設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辦公室,由各相關部門工作人員組成,負責項目審批、資金管理和項目的組織實施及日常工作。同時建議將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城鄉建設規劃,納入各級政府領導的任期目標責任制考核體系,全面促進相關鄉鎮、街村對文物保護工作的貫徹落實,強化各級政府對文物保護工作的領導和管理。
根據文物保護工作實際,對名人故居古建筑要求進行原址保護。在新農村建設中,我們要加強規劃控制,把歷史名人故居保護列入新農村建設的古建筑保護用地,不計入總用地規模。國土部門要落實相應的文物保護用地指標,用于對部分文物建筑的土地置換和搬遷,解決文物建筑產權置換過程中的土地瓶頸問題。文物管理部門要會同建設、國土部門制定歷史名人及遺存保護計劃,加強規劃控制,落實管理措施,在城鎮建設、舊村改造、村莊整理或道路、水利等建設工程涉及名人故居等文物保護單位、文物保護點時,要充分考慮保護。要切實加強文化、建設、國土等部門對文物保護工作的合作和領導,明確各自的分工和職責,履行一定的報批程序,克服以往文物主管部門因勢單力薄所帶來的工作被動局面,使文物主管部門的工作重心轉移到文物保護規劃制定、方案審批、文物執法及文物修繕業務指導等工作上來。
對已經開辟為紀念館的名人故居,應在參觀解說詞的內涵上下功夫,根據國內外博物館的發展趨勢,從觀眾定位、內容體系、總體氛圍、陳列手法、科技運用入手,營造一種成熟的文化理念,設計制作新穎別致的,與社會的發展和名人生活相關的紀念品,對展覽陳列內容與形式要深入考究,對解說詞要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發展,及時更新解說詞,既要尊重歷史,也要充滿時代性、趣味性。同時,也要培訓講解員,這樣才會吸引游客的注意力,讓他們對名人有更深入的了解,提高名人故居的思想性、豐富性、生動性、可看性、知識性和觀賞性,使游客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名人故居在客觀上存在小、散的弱點,文物價值很高,但可看性不強,對大多數游客吸引力不大,因此,名人故居的利用要與旅游結合,充分發揮歷史資源的集約效益,穿成線,連成片,激活區域范圍內的名人故居歷史文化資源,形成新的旅游景區。政府應擬制名人故居保護細則,劃定名人故居的保護面積和范圍,由職能部門對其進行核查、掛牌;同時,向社會收集與名人的工作、生活有關的資料和器物,可考慮在故居內建設陳列室,以圖片文字、錄音影像、現場表演等多種形式,使其與旅游相結合,變資源為產品。故居是不可移動文物,因此,故居與紀念館要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名人紀念館建設應科學規劃,按照名人故居的建設要求,比如趙一曼紀念館就應當統籌規劃,與趙一曼故居配套建設在一起,建議宜賓市政府待條件成熟的時候,將紀念館搬遷至故居內或故居附近,而將現在的趙一曼紀念館恢復為“翠屏書院”或者“周洪謨紀念館”,以尊重歷史,彰顯主題,發揮作用。
宜賓縣的趙一曼故居和唐君毅故居地處偏僻的農村,紀念館和故居分設,分流了游客,也導致故居門前冷落。建議趙一曼故居和紀念館與越溪河風景區,唐君毅故居、紀念館與橫江古鎮、石城山風景區等旅游景點聯袂開發利用。名人故居也要開發系列旅游產品,如唐君毅故居、趙一曼故居可以編印宣傳小冊,發行名人故居藏書票,發行名人故里行專題片;越溪河景區可以定制一些佛教文化產品和竹產品作為旅游紀念品出售等。只有深挖其文化內涵,讓世人更多地了解和認識它們,才是完整意義上的保護與利用。如果僅僅像目前這樣簡單、粗放式地對外開放,并不能發揮名人故居應有的作用,其文化特征也將隨著歲月的流逝而消失,這對今后的保護也是極其不利的。
隨著經濟的發展,各地爭打“名人牌”,發揮名人效應,名人故居就成為了一個城市提升文化品味,展示人文風采的新平臺。我們要轉變觀念,從名人故居的自身的規律和特有的屬性出發,把它作為一項特殊的產業和旅游資源來看待,適度開發,合理利用,使保護和利用形成良性循環,既有社會效益,又有經濟效益,真正體現對名人故居的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要鼓勵名人故居舉辦豐富多彩的的群眾文化活動(如講座、賽事、征文、業余學校等),加強與社區、學校、部隊的聯系,吸引參觀者前往,凝聚人氣,使名人故居發展趨勢符合社會總體發展要求;加大對名人故居的保護力度,再現其歷史風貌,使歷史名人的思想、精神和業績得以形象地展現。特別是要讓名人故居成為人們追思先賢、寄情抒懷的重要場所,充分挖掘名人故居中的文化內涵,這是倡導文化旅游,提高旅游品味,促進旅游持續、健康發展的重大舉措。我們要重視對趙一曼故居、唐君毅故居、陽翰笙故居、李碩勛故居、李莊名人故居群和國立劇專舊址等名人故居的保護和合理利用,要使名人故居成為宜賓這座城市的歷史坐標和“名片”,并將它們開發形成有特色的旅游產品,實現保護與展示利用的良性循環,以促進旅游業的發展。最近幾年,宜賓縣開辟了趙一曼故居紅色旅游路線,國家在規劃、資金上給予了積極引導和扶持。宜賓縣要充分利用唐君毅和趙一曼的影響力,以整體保護和綜合利用的新理念,拓展名人故居的利用空間,豐富展覽陳列內容,通過以點帶面,發揮整體效益,走出一條有效保護、合理利用名人故居資源的新路子。
財政部和國家文物局的有關文件多次重申,各級政府要切實落實文物保護專項經費,根據“保護為主、搶救第一”的方針,堅持“集中資金,重點使用、講究效益”的原則,及時將專款和配套經費撥付給同級文物行政管理部門,由文物行政管理部門速撥至用款單位,不能拖延、擠占、截留和挪用,以保證文物搶救和維修工作的順利進行。各級財政,要根據財力狀況,逐步增加文物保護專項經費。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第十條規定:“國家發展文物保護事業。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文物保護事業納入本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所需經費列入本級財政預算。國家用于文物保護的財政撥款隨著財政收入增長而增加。國有博物館、紀念館、文物保護單位等的事業性收入,專門用于文物保護,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侵占、挪用。國家鼓勵通過捐贈等方式設立文物保護社會基金,專門用于文物保護,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侵占、挪用”[11]。這就意味著,根據文物保護單位的定級原則,文物保護所需經費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級負責制,確定為哪一級的文保單位就由哪一級政府負責。故此,建議宜賓市、縣文物部門,搜集整理扎實的歷史資料和文物器物,盡早提升我市名人故居的保護等級,力爭再上一個臺階,省保單位上國保,市保單位上省保,縣保的上市保,并對出土、搜集和征集到的相關文物要及時聘請文物專家做出定級鑒定,爭取中央政府、省政府、市政府和縣政府更多地投入搶救保護經費,規劃搬遷名人故居內的現住居民,配套建設搬遷安置現住居民,實施文物保護和旅游開發項目,改善名人故居的硬件設施設備,改善交通條件和周邊環境。同時,市、縣級財政應每年安排修繕、保護專項經費,并列入預算。根據輕重緩急,對市級以上名人故居保護單位進行一次全面搶救性修繕,解決漏雨、結構性加固、電線老化和防火等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并配備必要的消防設施,屬于市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的由市財政補助主要所需經費。宜賓幾所名人故居特別是宜賓縣的唐君毅故居和趙一曼故居,地處偏僻的農村,受交通條件的影響,制約了效益的發揮。由于地方財力有限,經費短缺,與名人故居的搶救和保護的實際需要經費相比,缺口較大,這勢必也會影響到名人故居和紀念館建設。因此,爭取中央政府和省級政府的搶救保護資金的支持尤為迫切。
我們要高度重視和認真落實歷史名人故居的保護工作,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解決當前保護和利用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我們還要重視輿論引導和宣傳,采取多種形式,深入宣傳《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等有關法律法規,廣泛宣傳文物保護工作的重要性和意義以及政府的相關政策和意見,讓全社會都對文物保護工作知情、知政,營造全社會尊重歷史名人故居保護的良好氛圍,讓更多的民眾參與到這項事業和工作中來,增強全社會的歷史文化遺存保護意識,營造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良好氛圍。
沒有旅游的城市缺乏人氣,沒有資源的旅游缺乏靈氣,沒有文化資源的旅游缺乏底氣。因此,我們要充分重視名人故居的宣傳,通過新聞媒體和文藝作品網絡媒體、展示圖板、公益廣告、宣傳橫幅、宣傳單等多渠道廣泛宣傳,營造有利于名人故居保護的大環境,促進社會對名人及其名人故居的進一步了解,提高名人及其名人故居的知名度。在以“保護為主、搶救第一”的基礎上,我們要合理利用名人故居這一寶貴的文化旅游資源,以一種或多種文化為主題,以當地深厚的文化底蘊為背景,以豐富的人文資源作為主要旅游產品,開發特色旅游。
保護名人故居就保護歷史文化遺產,是一項利在當代,功在千秋的事業。弘揚名人文化,保護名人故居和舊址,既是建設地方文化的需要,也是開發人文旅游資源的需要。惟愿我們的各級政府及其各部門,前不愧先賢,后不愧來者,恪盡職守,與社會各界攜手,努力做好歷史名人故居的保護工作,使經濟建設與名人故居保護協調發展;名人故居保護與旅游開發協調發展;名人故居保護與挖掘其文化內涵、提升品位協調發展;名人故居保護與健全管理機制協調發展,讓名人故居的保護利用與發展旅游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相互促進,使得珍貴的不可再生的歷史文化資源能世代相傳。
參考文獻:
[1] 項文惠,周公寧.杭州名人故居保護芻議[J].浙江傳媒學院學報,2001(4):66-70.
[2] 郭肖杰,楊帆,陳振凱.北京近1/3名人故居已被拆除名人故居如何保護[EB/OL].(2009-12-04).http://travel.people.com.cn/GB/10507838.html.
[3] 宜賓啟動趙一曼故居保護工作[N].宜賓日報,2012-7-11(A2).
[4] 我市確定第四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N].宜賓日報,2011-2-13(A3).
[5] 陽翰笙故居[EB/OL].(2011-07-07).http://www.gaoxian.gov.cn/Item.aspx id=265.
[6] 李碩勛故居[EB/OL].(2011-07-07).http://www.gaoxian.gov.cn/Item.aspx id=263
[7] 江安國立劇專舊址[EB/OL].(2007-06-08).http://www.ybxww.com/content/2007-6/8/200768192207.htm
[8] 中國歷史文化名鎮[EB/OL].[2012-03-09].http://baike.baidu.com/view/276285.htm#3.
[9] 張弩弓.樂山,請善待這些歷史[N].三江都市報,2010-08-19(20).
[10]周明.名人故居的保護和開發[N].西安晚報,2005-02-23(22).
[11]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修訂)[EB/OL].(2005-08-21).http://www.gov.cn/banshi/2005-08/21/content_250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