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雙友 華佳 李治陽
摘要: 以無錫城市職業技術學院設立的江蘇省高職院校首家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為例,介紹實踐基地立項建設的基本情況,總結實踐基地管理經驗,分析實踐基地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原因,提出加強實踐基地建設的具體措施,為高職院校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的發展提供借鑒和參考。同時依托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高層次科研平臺,分析研究其對高職院校產學研結合、科技成果轉化的影響,對相關學科專業群建設、師資隊伍科研能力發展和學生技能創新能力培養等方面的輻射作用,為引領高職院校科研發展提供軟實力支撐。
關鍵詞: 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高職院校;科研發展
中圖分類號:G47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4)04-0003-03
1 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概況
1.1 博士后制度 博士后(Postdoctoral)是指獲得博士學位后,在高等院校或研究機構從事一定時期研究工作的階段;也指在博士后流動站或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進行專題研究的人員(蘭國玉和張以山,2010;張祚,2012)。中國博士后制度作為一種培養年輕博士后人才的制度,具有培養人才和使用人才并舉的雙重效果,為促進我國教育、科技、經濟及社會發展,培養高水平的科研和管理人才發揮了重要作用(王雪梅,2011;吳悅和顧新,2012)。
我國在1985年建立了博士后制度,并于1994年啟動企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設(蘭國玉和張以山,2010),為充分發揮博士后制度在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和企業技術創新中的獨特作用,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有關地區又先后探索建立了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等省級博士后工作平臺(陸穎,2012;宋淑平,2012)。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是借鑒國家博士后制度,各省(市、區)根據地方實際,依托高校博士后科研流動站開展建立的一項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才培養創新機制(張力,2011),集人才培養、技術創新、科技成果轉化為一體,旨在提高高新技術企(事)業單位的科技創新能力,培養一批創新性領軍人才,促進區域技術創新和核心競爭力提升(姚玉鵬,2012;易帆,2013;蘭國玉和張以山,2010)。
1.2 無錫城市職業技術學院概況及江蘇省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設立 無錫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坐落于江蘇無錫職教園,該園區位于無錫市“錫西新城“板塊,是集高等職業教育、科研、實訓、文化、旅游、生態、居住、商業為一體的綜合性職教園區。2013年4月隨著國務院關于《蘇南現代化建設示范區規劃》頒布實施,為無錫建設一流區域性國際職教中心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時也給無錫城市職業技術學院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更大的機遇。基于無錫高等教育發展滯后的現象,與城市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極不相適應,已成為無錫教育發展最大的短板。為認真落實國家、省、市《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精神,主動適應無錫地區產業升級和城市轉型對應用型、復合型人才的迫切需要,按照“更大力度發展高等教育”的要求,無錫市委市政府堅持改革創新,強化內涵建設,規劃在整合無錫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和無錫高等師范學校優勢教育教學資源基礎上,積極提升創辦一所公辦應用型本科院校。力爭到2015年,基本達到10000名在校生規模的教育部本科院校設置標準,教學科研綜合實力進入全市前3名,積極推動本科院校創建工作列入江蘇省人民政府高等學校設置規劃,并爭取獲得教育部的支持。
為順應無錫市環保產業發展的大局,無錫城市職業技術學院設立了環境科學與工程研究中心機構,依托環境中心高層次研究平臺,在江蘇高職院校中率先申請獲批成立了江蘇省首家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目前,該創新基地已與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大氣科學(2012年教育部學科評估全國第一)博士后流動站聯合常年招收培養博士后,開創了無錫職教園區和無錫城市職業技術學院科研發展的新局面。
2 高職院校科技創新面臨的問題(以無錫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及所在無錫職教園為例)
高職院校在國民教育中已成為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安魁等,2012;邵永強,2012)。而以科研增強高職院校的特色專業發展,帶動提高教學質量,提升師資隊伍的整體水平,已經成為眾多高職院校實現科學發展、創新發展的重要目標(崔海霞等,2011;華堅和陳玉平,2013)。高職院校培養的是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的技術應用型人才,要求學生不但要有一定的理論基礎,而且要有很強的技術應用能力(劉超等,2013;覃文,2010;張傳齡和廖克玲,2011)。教學過程中注重崗位群實踐技能的分解,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強調現場動手能力,強調真實工作環境的熏陶,強調上崗即能頂崗(劉華和陳相偉,2011)。在科研方面,高職院校與企業緊密相聯,課題研究往往圍繞企業生產一線面臨的技術難題開展,注重應用型科學研究,側重于科技開發、成果推廣,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孟學英等,2010;邱棟和吳秋明,2013;徐運保和陳輝民,2013)。分析無錫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及所在無錫職教園科技創新面臨著下列問題:
2.1 科研管理機制不靈活、不完善 目前,高職院校科研主要實行以課題組管理為主的管理方式,由于課題組多為“小團隊”,科研力量分散,難以形成突破性、綜合性的大成果,缺乏自主創新的突破性成果和關鍵技術。也直接導致了高校科技成果就近轉化數量少,院校助推園區產業能量沒有得到有效釋放。
2.2 科研經費投入嚴重不足 園區院校縱向課題申請非常困難,特別是國家、省部層面的課題非常難爭取。以2013年江蘇省自然科學基金為例,面上項目公示資助405項,其中高職院校僅占7項,青年項目公示資助1000項,高職院校僅占3項。
2.3 應用型拔尖科技領軍人才嚴重缺乏 園區各院校科技創新的關鍵在于要有一支高素質的人才隊伍,然而,高職和中職院校由于研究條件差、待遇低,人才流失較為嚴重。近年來,園區院校每年都有科研人員流出,并且以副高級以上職稱科研骨干和技術后備力量流失為主。隨著職業院校對科技發展的要求,學術拔尖人才和學科帶頭人、新興學科和交叉學科的高素質人才更顯得缺乏,阻礙了職教園區各院校的科技創新。
2.4 園區院校開設專業與園區產業匹配度低 無錫職教園區產業主要以工業和服務業為主,其中園區工業擁有近千家焊管、鋼管及帶鋼企業,近年來,在錫興集團、蘇嘉集團等龍頭企業的帶領下,一批行業領軍型企業,以高新技術為依托的新興產業集群,正在這里蓬勃興起,逐漸形成中國帶鋼交易中心和鋼管采購中心。園區服務業主要擁有鋼材交易專業市場、高檔汽車產業園和五洲國際裝飾城,集倉儲、物流、加工、咨詢和市場推廣為一體。而職教園區各級院校目前開設的專業主要以電信、經管、旅游、建筑和藝術大類為主,園區院校開設專業與園區產業匹配程度有待進一步增強。
3 高職院校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引領科研發展的作用
我國博士后制度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凝聚和吸引人才,在使用中完成對人才的培養,把人才的培養和使用結合起來促使人才脫穎而出,并成為新的學術帶頭人。博士后流動站、工作站和創新基地一直是精英人才的集中營,只有通過加強科研投入、加強對人才支持,才能促使博士后研究人員在實際工作中得到鍛煉,使科研水平和能力都得以提高。結合無錫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運行近兩年的實踐,其在引領科研發展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幾點:
3.1 加速高職院校產學研結合和科技成果轉化 基于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的科研引領作用,積極探索產學研結合的高職院校科研工作策略,加快科研能力建設,推進校企深度融合,進一步提高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水平和擴大高職院校在經濟建設中的影響與作用。拓寬科研經費來源,主要申請面向廳市級應用課題,同時應積極依托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立足園區企業,通過橫向課題形式,解決企業生產實際中的問題,更好地為地方經濟服務。開展科研體制機制創新試點,選擇一批研究基礎扎實、條件較好的課題組,開展綜合科技創新試點。園區、院校和行業企業三者結合,通過校際合作、校企合作等方式,大力推動科技成果轉化。
3.2 提升高職院校教學科研師資隊伍建設 當前,高職院校發展進入一個新的時期,正面臨著從擴大辦學規模向提高辦學質量、加強內涵建設的轉變。通過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平臺,利用科研引領和學術交流等作用,培養一流的專業教學科研師資隊伍,充分調動和發揮教師的積極主動性,努力提高高職院校辦學軟實力,著力培養科技創新領軍人才。一是加強人才培養和引進,吸引一批具有領先水平的創新型、應用型科技專家。二是建立人才激勵機制,以完善工資分配激勵機制為核心,健全符合園區職業院校科研單位特點、體現崗位績效和分級分類管理要求的收入分配與激勵制度。三是建立科學的評價與考核機制,扭轉目前重論文數量輕生產應用,忽視與產業需求相結合的傾向。四是通過培養校際聯合、校企聯合等形式多樣的攻關團隊,形成分工協作、優勢互補的應用型科技創新組織方式。博士后創新基地已成為高職院校精英人才的集中營,通過加強科研投入、加強對人才支持,促使博士后研究人員在實際工作中得到鍛煉,使科研水平和能力都得以提高,從而進一步推動高職院校內涵發展和教師自身成長。
3.3 推動高職院校相關學科專業群建設 專業群是由一個或多個辦學實力強、就業率高的重點建設專業作為核心專業,若干個工程對象相同、技術領域相近或專業學科基礎相近的相關專業組成的一個集合。通過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在科研方面的引領作用,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目標,以重點建設專業為龍頭,在人才培養模式、實訓基地、教學資源庫建設等方面積極探索新的工學結合教學模式。提高職業院校專業和園區產業匹配度,利用園區電子信息教育資源優勢,規劃開建動漫、軟件外包和創意類等高端產業基地,園區院校可以直接為各新興產業提供具有創新和應用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和技術工人。另外,高職院校也可根據產業需求,為企業定向培養各級各類人才,可使園區畢業生對口就業率獲得充分的保證。
3.4 促進高職院校學生應用創新能力培養 社會需要高職院校培養出來的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能盡快將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生產實踐中,并迅速轉化為生產力,提高單位的經濟效益。高職學生創新能力、實際動手能力和操作能力需要進一步增強,才能盡快適應用人單位的需求。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給同學們提供了一個新的平臺,通過讓學生參與到博士后工作站老師的研究課題,或者輔導他們申報國家、省級大學生創新項目以及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自設課題等來源的各種課題,讓他們多參加原始創新性強的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活動。也可參加到博士后老師與企業合作的橫向項目中來,在生產實踐中培養創新意識,提高自己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明確指出,高等職業教育院校應“大力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培養模式”,為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指明了辦學特色和辦學方向。但是,長期以來,“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仍只停留在表面,沒有得到深入貫徹,原因縱然很多,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高職院校教師科研能力較弱,不能真正幫助企業解決生產中的難題,影響了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積極性。而博士后培養創新基地作為一種新興的具有“筑巢引鳳”功能,集聚高水平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創新平臺,必將對高職院校的內涵發展和教師自身科研能力提高等方面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研究成果對今后在高職院校入戶的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更好發揮高層次科研平臺作用具有普適意義。該創新基地的設立必將對高職院校教育、教學和科研等方面帶來引領和輻射作用,對提高高職院校軟實力具有深遠而重大的影響。
參考文獻:
[1]安魁,邵雪梅,吳萍.校級科研培育基金在高校發展中的作用[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2,11(23):1911,1913.
[2]崔海霞,徐芝平,王偉.高職院校產學研合作研究[J].高教高職研究,2011,76:189-190.
[3]華堅,陳玉平.高職院校產學研工作的創新研究與思考[J]. 大家,2013,2:10-11.
[4]蘭國玉,張以山.農業科研院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設問題研究[J].科技創新導報,2010,30:159.
[5]劉超,羅紅霞,句榮輝等.以教師科研為載體培養高職學生科研能力的探索[J].北京農業職業學院學報,2013,27(1):104-107.
[6]劉華,陳相偉.提高教師科研能力促進高職高專院校文科專業課程改革[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1,32(24):4059-4060.
[7]陸穎.科研導師在高職院校青年教師科研能力培養中的作用研究[J].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1:37-39.
[8]孟學英,石忠,吳樹罡.高職院校產學研結合內涵與實質探析[J].濱州職業學院學報,2010,3(2):45-48.
[9]邱棟,吳秋明.產學研協同創新機理分析及其啟示——基于福建部分高校產學研協同創新調查[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4:152-156.
[10]邵永強.國家示范骨干高職院校科研能力的h指數測度[J].現代情報,2012,32(6):112-114.
[11]宋淑平.正確認識提高教育科研能力的重要性[J].教研論壇,2012,2:6.
[12]覃文,付曉春,馬麗萍.創新高職院校產學研合作的科研管理制度[J].職業技術,2010,4:53-54.
[13]王雪梅.我國青年教師科研能力現狀及培養對策[J].華章, 2011,29:136.
[14]吳悅,顧新.產學研協同創新的知識協同過程研究[J].中國科技論壇,2012,10:17-23.
[15]徐運保,陳輝民.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政產學研協同創新機理與模式[J].湖南工程學院學報,2013,23(1):101-105.
[16]姚玉鵬.地質學基礎研究隊伍現狀——根據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申請格局的分析[J].地球科學進展,2012,27(5):581-588.
[17]易帆.高校青年教師科研能力培養探索[J].教育探索,2013, 4:87-88.
[18]張傳齡,廖克玲.當前高職院校產學研的實現途徑與存在問題[J].教育與職業,2011,17:19-21.
[19]張力.產學研協同創新的戰略意義和政策走向[J].教育研究,2011,7:18-21.
[20]張祚,吳善超,李江風等.基于GIS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空間分布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12,21(4):163-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