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海濱 (杭州市蕭山區文化館 浙江杭州 311200)
變聲期少兒歌唱訓練的幾個要點
蔡海濱 (杭州市蕭山區文化館 浙江杭州 311200)
筆者通過自身從事少兒聲樂的輔導經驗,對變聲期少兒的生理條件和心理狀況進行客觀分析,并對這一類歌唱愛好者的教學方法和技巧提出了重要的建議和意見,為從事少兒聲樂教學的工作者提供借鑒。
變聲期;少兒;歌唱訓練
歌唱藝術是人類眾多藝術種類中的主流,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它在人類藝術發展的歷史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據研究,歌唱不僅可以愉悅身心,還可以啟發少兒智力,因此,目前有很多家長都把歌唱作為一種培養自己孩子的興趣和愛好,讓孩子身心能更健康的成長起來。幼兒的聽覺是非常靈敏的,即使孩子在娘胎的時候,就能聽到各種各樣的聲音,可以說歌唱藝術與兒童的成長是緊密聯系相連的。作為一名從事音樂專業的群眾文化干部,在日常的歌唱教學當中接觸到更多的是變聲期的少兒,下面就談一談對變聲期少兒歌唱訓練的幾個要點。
變聲期是人體發育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階段,它指的是童聲發展到男聲或女聲的特定階段,男聲在15歲左右,女聲在14歲左右,一般兩到三年可完成變聲期的發育。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的喉頭迅速發育,導致聲音發生變化,相比之下,男孩子聲音變化較大,女孩子聲音變化不太明顯。男孩子的音色變粗、變沉、變暗,音域降低了八度。特別要注意的是,變聲期階段,孩子發音器官的血液供給增加,導致聲帶長期處于充血狀態,聲帶閉合較差,在歌唱特別是唱高音時非常容易破,聲帶容易疲勞。
變聲期的少兒不僅僅是嗓音條件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在這個期間,孩子的心理也跟著發生了轉變。變聲期前的孩子,演唱的歌曲在自然聲區以內,悅耳動聽、情緒飽滿、自信活潑,而到了變聲期,由于聲帶和喉頭的不適,讓孩子對演唱失去了自信,開始產生了自卑的心理,孩子甚至產生不敢張嘴唱歌的心態,這種情況也讓從事少兒歌唱教學的老師極為頭疼,如果不加以重視,不積極引導,會讓許多原本很有演唱資質的孩子失去了對音樂的興趣,錯過與音樂的結緣。比如,我在為一個少兒合唱團做歌唱輔導工作,其中有一個孩子在上半年參加合唱時,聲音清脆響亮,音色悅耳動聽,下半年的第一次排練,發現他開始了變聲期,并且不敢張嘴唱歌,他說自己的聲音不好聽、沒自信、不敢唱,還想退出合唱團,后來,我開始對他進行了一對一的輔導,并積極引導給他樹立自信,讓他在合唱團里成為領唱的骨干。
變聲期少兒的生理變化和心理變化對教學者和家長無疑都造成了較大的困惑。有的教師和家長為了保護孩子的嗓音,讓孩子長期禁聲,不唱或者少唱,造成了“談唱變色”現象。但作為一名長期從事少兒歌唱工作的群文音樂干部,我認為,不唱或者少唱并不可取,對孩子的嗓音并無好處,而做適當的練習能夠更好的保護孩子的音色,幫助孩子渡過變聲期階段。
歌唱訓練的發聲練習是非常抽象的,既看不見,也摸不著,只能通過教師的語言指導,教學者在指導時,不可用太過理論性的語言進行說明解釋,否則會太抽象,深奧難懂,應該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進行啟發式的引導,通過形象的比喻或者逼真的模擬情境,讓孩子更容易接受。使孩子在理解的基礎上真正找到感覺和發聲位置,掌聲正確歌唱姿勢、呼吸方法、發音方法,產生更大的學習興趣。
由于變聲期的少兒聲帶易疲勞,高音容易破裂,教學者在為孩子進行音高練習時,要以中音區為主,盡量減少高音訓練。在中音區內盡可能讓孩子的發音能夠在自然發出的音域范圍內演唱,一般音區跨度不可達大,應保持在5度左右,這里特別說明的是男聲的練習要進行低八度練習以適應孩子變聲期音域降低八度的需要,整個練習時間不宜過長,否則就容易使孩子聲音嘶啞、疲勞,甚至聲帶發炎、病變。
變聲期的孩子基本上沒有受過正規的聲樂訓練,在歌唱過程中都是用自己的天生嗓音在唱,沒有任何方法,這樣極易把嗓子唱壞。因此,面對變聲期的少兒,最好的訓練就是通過混聲練習。在給學生練習時,用下行音階的假聲哼鳴,特別要注意讓學生用母音,因為歌聲是靠母音延長的,所以做好母音練習不僅可以減輕孩子的嗓子疲勞,還可以訓練孩子歌唱的三個腔體:胸腔、咽腔和頭腔的共鳴度,以形成三個腔體的共鳴和諧,發出非常悅耳的音色。
什么是氣泡音?氣泡音就是運用氣息吹動聲帶,使喉嚨發出“嘟嘟嘟嘟”的聲音,產生氣泡的效果。做氣泡音的要點就是運用微弱但持續而有力的氣息去吹動聲帶,做出一個氣泡音,在聲帶被吹開后再閉合一次,連續不斷形成均勻、清晰地氣泡音。氣泡音對于處于變聲期當中聲帶疲勞的學生來說,能起到一個非常好的按摩聲帶的作用。
總之,在對變聲期少兒的歌唱教學中,教學者要保持十分的耐心,切勿操之過急,一定要循序漸近,通過上述的幾種方法訓練就可以避開孩子的變聲期阻礙,順利地進行教學工作,達到理想效果。
蔡海濱,浙江溫州人,現就職于杭州市蕭山區文化館,從事群眾文化工作,主要研究戲劇創作、聲樂、理論調研及群文活動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