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秀梅 (吉林省松原市寧江區大洼鎮朝陽吳中光彩希望小學 吉林松原 138000)
淺談小學生課堂參與不主動的成因及對策
趙秀梅 (吉林省松原市寧江區大洼鎮朝陽吳中光彩希望小學 吉林松原 138000)
讓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形成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良好局面,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是我們教學過程中追求的。可在教學過程中我發現,要想讓課堂出現這種積極互動的場面并不容易。課堂上總是感覺一個人在唱獨角戲。面對老師的提問多數學生總是默不作聲,即使有人回答,那也是寥寥無幾,到頭來教師迫不得已只能自問自答。為什么一二年級時積極舉手回答,課堂氣氛異常活躍,到了中高年級這種局面消失,是值得我們思索的一個問題。
通過調查和訪談發現,小學中高年級學生學生發言人數的減少,課堂參與不主動這種局面具有普遍性,對學生心智的發展是直接的,其形成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首先,認知發展水平沒有達到相應的程度,知識儲備不夠,形成暫時性的只是障礙,不會回答,從而影響了課堂發言的主動性、積極性。調查發現,很多學生當老師提出的問題自己回答有困難時,就不能自信地舉起手。不參與或被動參與性的學生的知識水平都在中等偏下,知識基礎差,對于稍難的問題,他們不知所措,對于老師講的內容,他們不理解。
其次,學生的內在需要沒有得到滿足。每個人都有生理、安全、歸屬和愛、尊重、認知、審美和自我實現的需要,通過觀察那些不參與或者是被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學生,會有如下的表現: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內心想變得“越來越沉穩”,沒了發言的沖動、回答問題時緊張,說錯了同學笑話,認為被老師問到答不上來是一件尷尬的事;課堂上表現積極踴躍會被同學認為是“愛表現”“愛出風頭”;差生擔心會被老師排擠,甚至遭到挖苦,心理上已經有了負擔;還有一些學生已經習慣了那種老師講他們聽的傳統教學模式……所以當老師在嘗試進行參與式教學時,能夠積極主動參與的學生就很少了。歸根結底,學生不發言就是因為他們的這些心理需要沒有得到滿足,他們需要安全、有歸屬感、能都得到尊重的課堂,所以就會盡力避免有風險的課堂參與。在這種不安全的情況下,他們更愿意保持被動,通過傾聽來學習。
再次,深受中國傳統文化尊師重道、師道尊嚴思想的潛在影響。教師處在高高在上的位置,學生從思維和心理兩個方面都表現為順從。現在的小學課堂中,仍然是以教師為中心,教師嚴格的控制著課堂上的進程,學生始終處于被動狀態,從課堂參與時間的層面看,老師講學生聽,學生被迫接受大量的信息,每個學生雖然作為班級的一員或者是小組成員在進行學習但實際上這種“班級”“集體”無異于“聚合的大眾”,每個學生也只是作為單獨的個體在課堂中學習。這種教學方式將學生放在被動的從屬境地,嚴重扼殺了其參與的積極性。
最后,教師教學特征影響學生的課堂參與。在一定程度上,課堂氣氛的活躍程度,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離不開教師的教學特征。每個教師都有著各自的性格,學識水平、氣質,在教學中表現出的行為也各種各樣。教師良好的品行和學識水平會產生巨大的導向作用,會產生巨大的號召力和感染力,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
通過以上理論的分析,不難得出孩子不舉手回答問題肯定是有其原因的,那么我們就不能一味地埋怨他們,而是應該分析其中原因,尋求解決的方法。針對其知識儲備不夠,已有的經驗積累不足這個原現實問題,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備課時留心和通過學生的預習來解決,課后盡量少留作業,讓孩子有更多的時間去預習。在教學中,適當降低學習的難度,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制定不同層次的目標,提高每個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設計不同層次的練習,讓每個學生都有參與的可能。針對學生的內在心理需要沒能得到滿足,教師應該在課堂教學中彌補他們的缺失性需要,給他們一個沒有壓力和風險的課堂氛圍,給他們一個支持的環境,對他們的每一次發言都給予肯定行的鼓勵,而且方式要多樣,從而培養學生的自信心,讓每個學生都明白自己也是有優點的,自己并不比別人差,轉變學生的認識,要讓學生明白每一次發言都是一次展示自己的機會。再次,要加強師生間情感的交流和思維的碰撞,教室時刻關注和留意每個學生的聽課狀態,師生間更多的表現出交流與互動的場景,激發他們參與的興趣。要想讓學生主動參與進來,要針對學生的特點選擇合適的參與內容、恰當的參與形式,還要在生活上關心學生、了解學生,縮短與學生的距離,在情感上產生共鳴,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教師要擺正自己的位置,不以知識的權威自居,讓學生認識到自己與教師之間只是對知識的先知與后知。最后就是加強教師自身的修養,用你的知識令學生信服,用你的品行令學生折服,親其師才能信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