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顧建明 王倩文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自媒體創生并迅速擴張以新的“媒介形態”介入了我們的社會生活。2003年7月,美國新聞學會媒體中心發布了“自媒體(We Media)”研究報告,報告是由謝因?波曼與克里斯?威理斯兩位聯合提出的,他們對自媒體下了一個嚴謹定義:“自媒體是普通大眾經由數字科技強化、與全球知識體系相連之后,一種開始理解普通大眾如何提供與分享他們自身的事實、新聞的途徑。”簡言之,即普通公民自己用以交流信息的平臺,包括博客、微博、微信、貼吧、facebook、論壇/BBS網絡社區等。從加拿大學者馬歇爾?麥克盧漢的“媒介本體論”視角看,自媒體是互聯網的展開形態,也是一本已經向我們打開的書。迅速擴張的自媒體,正以其不可阻遏的“媒介信息”改變著我們信息傳播的時空格式。
對于社會信息傳播而言,自媒體的“媒介信息”是什么呢?
首先,自媒體打破了機構與體制化壁壘,將社會的信息傳播拉回到人際交往的形態中。比如,它克服平面化,運用多媒體,展開多感官的信息交流,實現了“如在眼前”的人際交互式的、有活脫個性的信息交流。話語放棄書面語化,回歸自然生態化,彰顯出交流者的自然的生命力與個性。信息形態的碎片化,每一片信息作品都是“冷媒介”,需要人們的高度參與。信息交流場景化,猶如人際交往中雙方或小群體謀面交談。
其次,自媒體重構了社會傳播關系。比如,它模糊了明晰的傳受分工,抹平了機構媒體及其傳播體制造就的傳者與受者的地位差別,看看那些傳播場中的網絡大V多是在信息交流中自然形成的,基本不受機構媒體與社會體制等級的影響,許多大V并不是體制機構的權威人物。自媒體消解了機構主導的傳播格局,變“傳播”模式為“互播”模式,造就了人際圈層化的傳播場。這些并不是社會信息傳播上偶然的輔助手段,而是自媒體在堅定不移地改變我們社會的信息傳播結構。
三是人緣交際規則與符號規則凸顯其作用力。比如,在自媒體傳播場中,個性投緣有決定性作用,不對路自然成陌生人,投緣可以互為粉絲;交際技巧成為重要尺度,那些網絡大V多是交際活躍分子,并能很好地把握社會公眾的心理訴求。符號的差異化邏輯直接發揮作用,那些沒有新鮮感的信息,自然會被淘汰,同質化的信息沒有競爭力,而差異化的事物特別引人注意。于是,在自媒體圈層內,傳播者不斷標新立異,一些原生態、體驗化的新聞作品滿足了人們對于真相感知的訴求。當然,符號規則直接發揮作用,也會導致人們的浮躁。
事實上,我國目前社會信息傳播是二元制格局,一方面是自媒體的汪洋大海,另一方面是居于社會高端的機構媒體。記者因機構媒體而存在,卻要面對汪洋恣肆的自媒體的影響。在“人人都有攝影機、麥克風”的時代,記者必然要游走于自媒體和機構媒體之間,其傳統的職能和角色地位似乎變得模糊了。新的社會傳播格局,給記者賦予了新的職能。
其一,提煉新聞信息、提升新聞產品影響力的權威性職能。在傳統機構媒體獨霸的時代,記者是主要的新聞生產者。而如今,自媒體上每天都有海量的新聞信息,但是大多只在自媒體圈層內傳播,一般其影響力有限。記者能夠利用機構媒體宏大的覆蓋面,重新提煉、組合社會的新聞信息產品,并在機構傳媒上傳播,擴展其影響。
其二,生產新聞信息精品的職能。機構媒體作為專業的新聞信息生產者與傳播者,要能生產出高于自媒體上一般大眾的新聞信息精品,滿足社會的需要。一般化的新聞產品,自媒體就能提供,記者應把力量放在生產精確、高端的新聞信息產品上,深入挖潛,開發與生產專業化的新聞信息產品。
其三,求證事實真相的公信者職能。在人人都能發布新聞信息的社會上,虛假消息、半真半假、危言聳聽信息,布滿自媒體時空,人們需要有靠譜的職業人,來追索事實真相,傳播理性的聲音,無疑記者應擔當起這一職責。
其四,調動與協調自媒體人參與報道涉及公共事務的新聞的職能。作為機構媒體工作者,記者還是居于社會新聞信息傳播的中心位置的。為社會公共事業服務是機構媒體的天職,也是其合理存在的條件。調動人們關注公共事務,參與揭示事實真相,討論公共事務,是記者的一種重要傳播職責。
社會傳播的二元制形態存在與記者職能的新變化,將會使記者由機構形成的穩定的職位角色變得含糊,而其新聞傳播特質和業務活動能力變得更為重要。目前所見,自媒體達人被媒體機構高薪聘請的已不在少數,也有不少機構媒體記者做起自媒體,在自媒體圈子里亮了起來,他們多是因擺脫了體制話語和機構傳播方式而獲得成功。目前的困惑是,自媒體和機構媒體是兩套話語,記者游走兩界,處于話語分裂狀態,不知如何結束。
歷史上,新聞傳播發展成為事業以后記者的職業化逐步形成。在新聞教育的推助下,系統化地提出了適應現代社會新聞傳播事業需要的記者職業素養要求。當下自媒體異軍突起,改變了新聞傳播事業的格局,記者的職能已經發生了一些變化對其職業素質的要求也必然發生變化。如今記者該有怎樣的職業素養,這還真是不好說。然而,從社會信息傳播二元制形態來看,如下的素質要求不可忽視。
其一,服務大眾的平臺意識。傳統上,機構媒體是新聞信息產品的生產中心,記者有新聞信息主要生產者的社會教師地位。隨著自媒體的擴張,機構媒體變成了新聞信息產品的生產者之一。然而,其發布新聞信息的權威平臺作用抬升了。這就要求記者,善于從海量信息中發現有更高價值的新聞,并在機構媒體傳播。因此,記者要有做平臺的意識,善于做平臺,調動大家關注公共事務。目前看來,做新聞信息傳播平臺的社會效應比做新聞作品大,“決勝終端”主要靠的是平臺,所謂“內容為王”的觀念應當審慎對待。
其二,通曉自媒體業務和多媒體傳播技能。作為機構媒體的記者,要服務大眾的信息傳播,或取得新聞線索,都需要在自媒體圈層交際,學會自媒體的傳播方法,比如,會制作多媒體信息產品,特別是即時的碎片化的新聞作品。傳統上由機構媒體定義的記者的信息傳播影響力已經減弱,硬性的信息推銷也已經失靈,記者必須諳熟自媒體話語方式及其傳播規律,保持“天真”“有邪”,學會采集經驗碎片,講出戲劇化故事,玩轉自媒體。常常,自媒體大V和機構媒體達人是互成互補的。
其三,具有獨立的“批判性思維”。“批判性思維”是科學理性的思維方法和處事態度,它要求獨立思考,并保持開放的思維空間,善于質疑辨析,嚴格邏輯推斷,審慎做出判斷,盡可能獲得清晰、準確的事實和觀念認知。面對來自網絡或人際的、復雜的新聞信息,記者應當不偏信,不盲從,大膽質疑,多方調查,嚴密推理,審慎判斷,以求得事實真相,做好“事實真相的把關人”,提高社會公信力。
其四,會運算大數據來發現潛在的動態,制作新聞精品。相對于自媒體而言,記者應該有超越的專業能力。會運算云端大數據,應當是一個專業追求。在這一點上,英國《衛報》的做法值得的借鑒。2009年3月,英國《衛報》成立了數字新聞部。數字新聞部記者針對新聞選題搜集、分析海量的數據,并在收集、過濾、分析數據之后,把圖表、地圖或互動效果圖等形式進行數據可視化轉化,以完成視覺化新聞敘事作品。比如,他們利用政府公開數據,做出大量高質量的視覺圖表新聞作品:“2012倫敦奧運會數據圖表”“你快樂嗎?”“BBC是如何開支的”“英國人死亡的原因”“中國人每年有多長時間度假”等。這些可視化的圖表以簡潔明了的形式,讓讀者快捷、輕松地了解深潛的新聞信息。近幾年來,這種視覺化新聞敘事形式受到了世界新聞傳播業界的廣泛關注。
其五,堅守事實真相和社會公德的職業操守。相對自媒體新聞信息傳播者而言,職業記者的價值核心在于其權威性,他們要比一般社會公眾更靠譜一些。堅持揭示事實真相,立足公共立場,守衛社會公德,做社會的良知,是記者職業的素質要求,也是維護記者社會存在必要性的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