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衛華
(浙江省遂昌育才中學,浙江 麗水 323300)
《語文課程標準》中說:“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梢?,語文閱讀教學的過程本質就是一個師生對話的過程。筆者認為課標這么提,或許是因為“對話便是真理的敞亮和思想本身的實現。對話以人及環境為內容,在對話中,可以發現所思之物的邏輯及存在的意義?!?也因為“對話是探索真理與自我認識的途徑”,因此對話教學在語文教學,尤其是閱讀教學中顯得尤為重要。然而,筆者認真品味當前一些課堂對話,也不免發現一些問題,一些表面看似熱鬧的所謂“對話”教學,可以看到其中不乏“表演”的成分,有的甚至是“假對話”、“偽對話”,那么如何讓我們的閱讀課中的對話有效起來呢?
傳統的主體性原則,雖然凸顯了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和相應的角色要求,但是作為對話教學來說,把文本與教師都看成是主體之外的東西,這顯然與現實相違背,也將阻礙了我們的課堂進行有效的對話。課堂是教師與學生的生命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文本閃射出生命光華的場所之一。因此,要讓我們的閱讀課對話有效起來,就應該讓主體間性成為我們對話的理念。
主體間性概念的創始者胡塞爾認為主體性是指個體性,主體間性是指群體性,主體間性應當取代主體性。主體間性又譯為交互主體性,它反映了主體與主體間的共在。現代教育是主體間性教育,主體間性即師生間的交互關系是現代教育的本質。師生間的雙向或多向交互活動是現代教育過程的關鍵。
因此,筆者認為語文對話主體是多元性的,參與主體并非教師與學生之間,也并非是學生與文本之間,換句話說,對話的參與者并非是一對一的形式,而是“三對一”,“三”為多個對話主體,“一”為針對的某一主題。
“在這多主體的交互、動態對話過程中,必須有效激活接受主體的前理解結構,開掘歷史主體的時代內涵并充分實現其當代意義,理會和把握隱性主體的編著意圖和特定的意義寄寓,特別是要找到并找準多元主體的‘對話場’中主體間性最佳契合點。惟有如此才能展開主體間的充分對話,有效的實現文本對話的教育性價值?!?/p>
從王尚文教授的這段話看,語文教育對話,是一場有準備的對話,在課堂上能否進行有些對話,很多時候將取決于師生以及一些隱性主體的前理解主體,能否在課堂上形成有效的“對話場”。可見有效對話是可以做準備的,也是需要做準備的。
筆者曾經做過一項調查,問學生為什么不舉手回答問題,結果有67.65%的同學問答是“怕”,到底怕什么呢?有怕老師的,有怕同學的,也有怕自己的……。這就是因為沒有營造出一個民主的課堂氛圍,從而導致學生怕“說話”。因此,我們說對話教學的前提是師生平等教學民主。只有在民主平等的、充滿愛心的課堂氛圍下,從進行有效的閱讀對話。只有師生人格平等、心靈平等、價值平等,才能讓師生各自向對方敞開精神之扉,暢所欲言,彼此接納,使課堂成為師生、生生充滿人性、富有個性的對話平臺。這樣的對話教學,教師已不再是居高臨下的圣人,而是一個與學生平等的伙伴;教學過程不再是教師下固定結論的過程,而是在師生對話中探求新知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師生、生生坦誠地進行精神交往、心靈溝通,產生思維碰撞,形成真正意義上的閱讀對話。
同時,對話主體的多元性與對話形式的多樣性,都要求我們創設多元的情景,便于學生進行多元多話。
閱讀教學最首要的就是要讓學生獨立、充分、深入地與文本對話,搜集處理信息。惟有如此,學生才能有效地進行課堂對話。要保證充裕的讀書時間。閱讀就是要讓學生充分地去讀書,獨立、深入地與文本展開對話,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和體會,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要給予充裕的思考時間。鼓勵學生做充滿熱情的、獨立的、反思的閱讀者,指導學生深入地思考文本,鼓勵學生運用自己的想像力對作品的情節、人物、思想、詞匯和結構作出反應。要提供充裕的對話時間。對話信息交流需要有一定的時間保證,只有在充裕的時間里,師生、生生通過充分的對話,才能產生互動效應,使對話不斷深入,對話的內容不斷“增殖”,更加豐富、生動、全面、準確和深刻,在互動中使師生的認知、思想、情感得到螺旋式的漸進與提升。
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內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內在感受。就因為每一個學生的個性氣質和生活經驗都不一樣,即便是閱讀同一文本,也會有各自不同的感受和體會,形成各自不同的見解,進而產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個性化理解。因此可以說,個性化閱讀結果實質上是作為閱讀個人對閱讀材料的一種帶有強烈主觀色彩的理解、感悟和體驗,必然會存在一定的差異性,這就使得課堂教學中的對話內容更為鮮活,空間更為廣闊,對許多問題的看法和結論往往不是單一的,而是多元的。對此,教師不應用唯一的標準來禁錮學生思維,應當鼓勵學生對閱讀內容作出有個性的反應,如對文本中自己特別喜愛的部分作出反應,確認自己認為特別重要的問題,作出富有想像力的反應,甚至是“突發奇想”,將自己的閱讀感受與作者的意圖進行比較,為文本的內容和表達另作設計等等。只要學生言之成理、能自圓其說,就應得到尊重和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