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霞 羅紅旗
(1、中國標準化研究院質量管理分院)
(2、北京工商大學材料與機械工程學院)
產品質量安全事關國家形象、經濟發展、人民群眾身心健康,因此世界上許多國家和政府都將產品質量安全視為國家公共安全的重要內容,采取有力措施,強化監管力度。在我國,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層出不窮的產品在帶給人們豐富多彩生活的同時,也由此引發了一系列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先是以“三鹿”為代表的奶業“三聚氰胺”事件,然后是“玩具中鄰苯二甲酸酯”事件,直到最近發生的地鐵電梯慘劇!產品質量安全如同風吹不散的烏云籠罩在神州大地,從網絡輿情和各新聞媒體報導中,可以深切地感受到這些惡性產品質量安全事件引發了廣大人民群眾對政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制度的質疑,極大地影響了構建和諧社會的進程。同時,我國作為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在日益擴大的產品對外貿易中也凸顯出嚴峻的產品質量安全形勢,我國出口產品由于質量安全問題被大量召回或退回,造成了巨大經濟損失,嚴重影響了相關產業的發展。根據美國消費品安全管理委員會發布(CPSC)的2010年度產品安全報告,中國大陸產品位居美國通報召回產品首位,占通報產品總量的60.6%;另據歐盟相關統計,2004—2010年,我國幾乎每年都是世界上受通報最多的國家,每年由此造成的直接和潛在的經濟損失約500億美元。
如此頻繁的產品質量安全事件已經沉重打擊了人們對“中國制造”產品的信心,影響到政府的公信力,并極易引發一些群體性事件,進而催生出國際政治事件,嚴重影響我國的和諧社會構建、國家的政治穩定和長治久安。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產品質量安全工作,“十八大”報告中明確要求“立足以質取勝”、“確保產品質量和安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指出:“一些產品暴露出的嚴重質量缺陷,……反映出政府監管制度存在較大漏洞、監管能力和水平不適應經濟發展需要。”“如果增長粗放和產品質量不高的問題不能得到全面有效解決,總有一天會引發系統性風險,甚至會引發信用危機和社會動蕩……”
縱觀發達國家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實踐經驗,運用風險管理理論,建立產品質量安全風險監管,已成為國際新的發展趨勢。如歐盟基于風險管理理論建立的非食品類產品快速報警系統(RAPEX),美國建立的一般產品國家電子傷害監測系統(N IESS)等,均是風險監控技術的產物,這些國家以此作為技術貿易壁壘的重要依據,嚴重影響了我國產品的對外貿易。
建立科學、規范的風險監控體系需要完善的技術支撐,雖然某些發達國家和地區已經開展了產品質量安全風險監控工作,但鑒于管理體制、經濟發展狀況等情況較之我國迥異,國外風險監控的核心技術較難獲取,很多風險監控的技術和方法不能完全適用于我國。再者,雖然我國近年來在食品、醫療器械、特種設備等領域已經開展了一些嘗試性研究,但仍缺乏系統性,上述研究的成果并不適用于所有產品的質量安全風險監控。因此,為建立適合我國國情、具有普適性的產品質量安全風險監控體系,需要整合相關領域的資源,從國家層面開展科學、系統、規范的科技攻關,解決產品質量安全風險監控的核心技術,有力支撐具有中國特色的產品質量安全風險監控體系的運作,這既是完善中國特色質檢體系的需要,也是完善我國公共安全體系、創新社會管理機制的重要內容。
下面運用SWOT分析法(優勢、劣勢、機會、挑戰)和PEST(政治、經濟、社會、科技)分析法分析我國產品質量安全風險監控的現狀,并綜合上文中的案例,得出我國SWOT分析的具體內容。
優勢,即指為獲得市場領先地位并進行有效競爭的,相對于其競爭對手而言,其自身所擁有的某些明顯的優于對手的內部特征。
(1)市場經濟下國家宏觀調控的適度介入。相比國外完全自由的市場經濟,我國在輔之政府宏觀調控的市場經濟環境下,由于有了政府的入市干預可能,使得可以有效監控市場生產和流通環節中的產品質量水平,較大程度上避免了具有全局性影響的惡劣產品質量安全事件的出現和不可控性。
(2)質檢總局的職能定位。國務院《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職能配置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規定》(國辦發〔2001〕56號)和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決定》(國發〔2004〕23號)中規定:國家質檢總局是國務院主管全國質量、計量、出入境商品檢驗、出入境衛生檢疫、出入境動植物檢疫和認證認可、標準化等工作,負責食品生產加工環節的監管,并行使行政執法職能的直屬機構。可見,質檢總局作為我國實施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主要行政管理部門,在監管體系構建、監管理論研究等方面積累了大量經驗,且有著統籌全國資源,整合系統內外力量,共同推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監控工作的獨特優勢。
(3)國家質檢總局產品質量安全風險監測中心成立。我國目前已經建立了“國家質檢總局產品質量安全風險監測中心”,在風險信息收集、風險評估和風險預警方面逐步開展了一系列工作,建立了面向全國各省市的產品質量安全風險協作網,吸納了各省市的73家質檢機構成為協作網成員單位,初步搭建了以質檢總局為核心的面向全國的產品質量安全風險監控組織體系。
劣勢,即指帶來不利影響,阻礙監控目標實現的各種消極因素。
(1)我國質量監管相關法律法規不健全。我國產品質量監管的發展歷程較短,相比國外極為健全和細密的法律體系而言,顯現出相關法律法規體系的不健全性和缺失性,同時我國現行的產品質量安全相關法律法規仍較多地體現出計劃經濟下產品質量監管的法律基礎,在當前的市場經濟體制下日益彰顯出操作性和適應性的矛盾。
(2)我國產品質量安全風險監控的技術仍不成熟。雖然我國近年來在消費品、食品、醫療器械、特種設備等領域已經開展了一些研究,但仍缺乏系統性和科學性,上述研究的成果并不適用于所有產品的質量安全風險監控。再者,雖然某些發達國家和地區已經開展了產品質量安全風險監控工作,但鑒于管理體制、經濟發展狀況等較之我國各異,國外風險監控的核心技術較難獲取,或不能完全適用于我國。因此,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產品質量安全風險監控技術體系還任重道遠。
(3)國外許多發達國家在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方面,大多以垂直監管為主。以美國的消費品安全委員會(CPSC)為例,該機構負責全美消費品在生產、流通等各個環節的質量安全。這種監管機構的獨立垂直管理能夠很好地滿足國家對產品質量監督的工作。而在我國當前的監管方式下,由于“三定”方案在各個部委職能交叉重疊抑或覆蓋不全面,使得在出現產品質量安全問題時責任不清,常常發生難以明確責任的不良情況。
(4)現有技術保障體系和工作人員技術水平難以達到滿足質量監管工作的需要。質量監管較強的專業性要求先進的技術支持和人員的配給,但現有技術保障體系比較落后,且存在著分散重復建設、資源互補受限,以及現役工作人員總體技術水平有限等問題,導致我國的監管工作與美國等發達國家相比,在滿足工作監管需要上時常存在偏頗。
機會,即指有利于發展與目標實現的各種外部因素和條件。
(1)開展風險監控,是創新社會管理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是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作為負責任的大國,在踐行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的理念下,要“創新社會管理體制機制,加強社會管理能力建設,建立健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管理體系,確保社會既充滿活力又和諧穩定……”、“推動建立主動防控與應急處置相結合、傳統方法與現代手段相結合的公共安全體系。”可見,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產品質量安全風險監控體系和運行機制,開展風險監控關鍵技術攻關,是建立我國公共安全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創新社會管理機制,落實《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的重要內容。
(2)“網絡時代”下的相關網絡平臺和媒體工具有效推動了我國產品質量安全監控的透明化和市場化。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目前智能手機的快速普及與微博、博客等即時通訊工具以指數函數形式的飛速增長,各種網絡平臺的開放與公開,極大地提高了產品在生產、銷售、流通等領域的透明度,這就給我國帶來了使用網絡平臺提高產品質量的一大機遇。
(3)消費者對產品質量安全風險防范意識的不斷提高對當前的風險監控產生了巨大的推動力。隨著國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市場參與的第一大主體——消費者,從食品到服裝百貨再到耐用消費品,人們對產品質量安全的要求越來越高,也將有助于推動產品質量安全風險監控工作的發展。
威脅,即指對其明顯不利,阻礙其目標實現的外部因素與條件。
運用風險管理理論,建立產品質量安全風險監管,已成為國際新的發展趨勢,并以此作為技術貿易壁壘的重要依據,嚴重影響了我國產品的對外貿易。例如在一般產品領域,歐盟基于風險管理理論建立了非食品類產品快速報警系統(RAPEX),實現了一般產品質量安全風險信息的通報和預警。美國消費品安全管理委員會(CPSC)依據風險管理理論,通過建立一般產品國家電子傷害監測系統(NIESS),實現了產品質量安全風險信息的動態監測,并通過CPSC的平臺,對外發布產品質量安全風險監測的信息通報。因此,建立產品質量安全風險監控體系已經是發達國家的普遍做法,對外防止高質量安全風險的產品進口,對內保護本國消費者,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可見,開展產品質量安全風險監控研究刻不容緩。
從國際經濟發展的角度而言,我國產品出口面臨技術性貿易壁壘。當前世界經濟仍處于2008年金融危機和歐債危機的波谷恢復期,全球經濟全面復蘇仍有很長的道路要走,所以我國產品在進出口時面臨的有關產品技術性貿易壁壘勢必將有所提升。對此,做好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提高產品的綜合競爭力以促進外貿轉變增長方式,進而促進進出口貿易的健康發展占據著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這也是我國產品質量安全監控在未來較長一段時間勢必將面對的一個很大威脅。
本文通過政策解讀、專家座談、企業調研、問卷訪談等方式,從監管機構、產業、企業、消費者等層面出發,解讀當前不同主體對產品質量安全的需求特征,得出市場經濟下產品質量安全相關主題對產品質量安全的需求特征(見表1)。

表1 相關主體產品質量安全需求特征
總之,應創新我國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模式,開創一個科學、高效、以市場機制為主導的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形成一個政府主導,市場牽引,社會和企業共同參與的具有“積極、主動、事前預防型”功能的產品質量安全風險監控體系。從而,在保障國內市場上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的基礎上,有力提升我國進口產品質量安全水平,防止國外高風險產品的輸入,最大限度地保護我國人民群眾身心健康和財產安全。
通過上文的SWOT戰略分析可知,我國目前應采用SO戰略,即依靠內部優勢,利用外部機會來開展我國產品質量安全風險監控工作(見表2)。
李克強總理多次強調,政府要轉換職能,簡政放權,處理好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的關系,把該放的權力放掉,把該管的事管好。李克強總理為中國政府劃定了權力的邊界,責任的邊界,在有限和無限之間找到了平衡點,這是理亂致治的關鍵。可見,應抓住“十二五”重要時期,以政府職能轉變為契機,利用“國家質檢總局產品質量安全風險監測中心”,將市場機制有機引入產品質量安全風險監控工作,為科學有效地推動風險監控、建立風險監控的長效機制注入新的活力。

表2 戰略選擇模型
(注:本文得到質檢行業公益課題《消費品安全技術架構研究及標準研制》(項目編號:201310228)和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產品質量安全風險監控組織體系和運行機制研究》(課題編號:2013BAK04B01)的資助。 )
[1]王志強:我國產品質量監管制度研究——基于法經濟學的視角[D].吉林大學,2007.
[2]王俊豪:政府管制經濟學導論——基本理論及其在政府管制實踐中的應用[M].商務印書館,2001.
[3]程啟智:政府社會性管制理論的比較研究[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04(5).
[4]余東華:政府與市場:一個管制經濟學的視角[J].經濟體制改革,2004(1).
[5]孫紹榮、朱佳生:管理機制設計理論[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1995(5).
[6]孫紹榮、齊麗萍:行為控制機制與行為管理制度的數學模型新進展[J].上海理工大學學報,2004(1).
[7]GARY S BECKER.A Theory of Competition Among Pressure Groups for Political Influence[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83,98(4).
[8]Sappinton,D.and D.Sibley:Regulating without Cost Information[J].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1988(29).
[9]Laffont,J.J.and J.Tirole:Using Cost Observation to Regulate-Firms[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ics,1982(94).
[10]Ellis,D.D.,Jr.Fairness and efficiency in the law of punitive damages[J].Southern California Law Review,1982(56).
[11]Landes,W.M.and Posner,R.A.An economic theory of intentional torts[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Law and Economics,1981(1).
[12] Bergemann D.&Juuso Valimaki.Information Acquisition and Efficient Mechanism Design[J].Econometrica,2002,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