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偉揚 李 芹 溥丹丹
(云南大學經濟學院 云南 昆明 650091)
滇池是我國第六大淡水湖泊,對昆明的社會均衡發展起到紐帶作用,直接或間接影響著整個城市的產業結構演遷和發展活力的釋放。近十年來,雖然政府出臺了各種禁令大大減少了工業污染物和污水的對滇排放,然而隨著外來人口規模的急劇增大導致水資源生活耗損和污水排放同步增加,進而導致滇池本身負荷壓力的加大。為此,昆明市就滇池問題的治理全面推行了“治滇六大工程”,其中包括滇池外流域調水,即牛欄江——滇池補水工程。該項目計劃通過盤龍江河道每年向滇池輸送約5.88億方水,是為緩解流域水資源短缺、加快湖泊水體循環和交換、進行水污染全面治理的重要戰略時機。
客觀來說,跨流域調水工程畢竟是人類為了改善自身的生存環境,發展經濟而實施的一項大規模的人工工程??缌饔蛘{水人為地改變了地區水情,勢必會改變原來的生態環境,如果規劃決策不當,將造成嚴重的、不可逆轉的生態環境破壞。這說明,在規劃設計跨流域調水工程時必須全面考慮工程將對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等各方面的影響,統籌規劃,使工程的綜合效益最大化。因此,研究調水工程與沿邊各系統之間的相互關系及影響規律,在系統科學和生態經濟理論的指導下對調水產生的生態經濟影響作出客觀評價并建立一套科學合理的評價機制具有長遠的戰略價值和直接的現實意義。
在生態經濟學的實證研究方面,早在20世紀70年代,加拿大政府首先使用壓力-狀態-響應框架(Pressure-State-Response,簡稱PSR)模型建立經濟預算與環境問題的指標體系。具體到調水工程對生態平衡與環境問題上,Wackernagel&Rees(1996)從地理水文學觀點出發進行了基礎性分析,論證了適宜調水規模和工程環境影響評價系統的內容,但研究主要以定性形式闡述。隨著理論模型的推廣,學者在實證研究方面相繼取得了技術突破。Norgaard(1999),提出了區域調水規模的指標體系及基于此的人口(P)、資源(R)、環境(E)與發展(D)的PRED綜合論證的思路。MamPiti Matete&Rashid Hassan(2006),以跨流域調水的水資源開采案為案例,應用生態經濟核算矩陣(Ecological economic accouting matrix)評價了Lesotho和SA的生態經濟影響,提出了新的整體層次框架分析思路。在看到調水工程積極改善生態環境的同時,也需要客觀正視其存在的隱患。此前就有學者(東野光亮,1993)指出,調水時高水位輸水、蓄水所造成的側滲和河水位的頂托將直接影響到本區的排水及鹽漬土面積擴大,這應在調水的規劃、實施中引起高度重視。
國內人工調水方面的研究文獻主要集中在近十年內,特別是國家重大戰略工程南水北調項目提出后。關于該項工程對地方造成的局部影響,先后有學者分別從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角度進行了探究。張中旺(2006),分析和評價了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實施對漢江中下游地區農業灌溉、城市發展、工業生產、航運、水質以及生態環境產生的較大影響,并結合襄樊市社會經濟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提出了相應對策。在生態水、河流水等小范圍水域理論研究方面,劉進琪(2006),分析研究了河流調水前后可能引起的河道生態環境各要素變化的程度和范圍。結果表明,調水引起的水文情勢變化,對河道內水生生態、水環境和河谷陸地生態的影響十分顯著。陳美球、許莉等(2012)針對贛江上游生態系統特征,運用PSR框架模型,構建贛江上游流域生態系統健康評價的指標體系和評價模型,并以縣為評價單元對贛江上游生態系統健康進行評價,歸納分析出各縣(市、區)制約生態系統健康的最主要因素。
牛欄江——滇池補水工程是昆明市加快滇池生態質量,補充滇池自有儲水的一項重大戰略舉措。從顯性價值層面來說,項目的竣工投入勢必對滇池及其周邊環境帶來積極改善,但同時我們也要理性認識到跨流域調水是在人為地改變地區水情,特別是作為此項目的輸血管道盤龍江,年規劃5.88億方的調水任務無疑是大幅度增加了河道原有輸水量,這一指標是否會超過河道本身的承載能力,水質耦合是否會打破河道原有的自然水情,這些都值得深入探究。根據地表水等級評價標準,水體富營養化多是由于氮、磷總量超標所引起。相關數據顯示,盤龍江磷含量處理結果為完全達標,然而因為氮處理技術還不夠成熟,處理成本較高,盤龍江水質總氮一直居高不下。從目前水質化驗結果看,牛欄江屬Ⅲ類水質。水體總氮含量不高,磷含量超標。但兩類水質耦合,必然會引起水質變化,也勢必會改變原來的生態環境,打破原有的生態平衡,如果規劃決策不當,將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的不可逆轉的破壞,進而威脅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因此,在規劃設計跨流域調水工程時勢必要全面考慮工程將對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等各方面的影響,統籌規劃,才能實現工程的綜合效益最大化。同時,昆明作為云南“橋頭堡”建設和“滇中經濟圈”發展的核心城市,昆明市域范圍內經濟社會發展與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密不可分。滇池生態環境的改善,必然促進滇池流域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為昆明發展生態經濟、建設高原湖濱生態城市提供良好條件,為云南“橋頭堡”建設和“滇中經濟圈”發展保駕護航。因此,評價牛欄江的跨流域調水工程對盤龍江生態經濟價值影響顯得尤為迫切。
從短期看,調水工程對盤龍江生態價值影響顯著?,F階段牛欄江和盤龍江水質差異較大,政府規劃每年由牛欄江經盤龍江向滇池輸送5.88億立方米水源。從目前盤龍江河道承載規???,如此多的水源集中經一條河道輸送,調水后盤龍江的水流量勢必增大,流速增快,從而提高水體凈化速率。此外,兩水水質差異較大,耦合過程也會較大幅度改變盤龍江原有水體結構,水體總氮、總磷、COD等指標均會有所調整。新的水質相當于給盤龍江現有水生生物提供了新的生存生產環境,特別是期初適應期,它們的活性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改變,進而促使水生物凈化速率改變。
從中期看,調水工程對盤龍江社會價值影響顯著。水體的自凈速度會隨時間的推移呈梯度式改變,變化趨勢并非連續線性的。水體經過幾次階段性質變,沿河空氣質量、河道景觀等均會改善良,沿河公共設施,也會逐步納入河道的建設規劃范圍。周邊居民的滿意指數就會隨著相應配套工程、設施的完善而逐漸提高。
從長期看,調水工程對盤龍江經濟價值影響顯著。整治資本的投入,需要一個回收期,包括防洪預警成本、污水處理成本、雨水緩沖帶建設、周邊商業區投入等。項目建設資金的投入往往集中在建設期,例如防洪成本、商業區改擴建,其收益不會立竿見影,而是隨著時間慢慢體現。此外,總磷含量較高、總氮含量較低的牛欄江水引入到總氮含量較高、總磷含量較低的盤龍江水體中,勢必引起盤龍江水體營養化結構的變化,由于磷處理技術相對成熟,成本較低,從長期來看,這將進一步降低盤龍江水污染處理成本。

圖1 模型構建圖
PSR是環境質量評價學科中生態系統健康評價子學科中常用的一種評價模型,比較客觀地評價了人類在經濟社會活動中對環境的作用,特定時段環境狀態和環境變化情況,以及社會和個人如何減輕并防范對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PSR模型回答了“發生了什么、為什么發生、我們將如何做”三個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問題。基于PSR模型,對滇池外流域調水對盤龍江生態經濟價值的影響進行研究,旨在分析牛欄江調水系統和盤龍江生態經濟的耦合關系,目標是考核牛欄江引水后能否切實保證盤龍江的生態經濟的濟穩定發展,以實現區域生態經濟的動態管理體系。牛欄江——滇池補水工程的實施,對盤龍江的生態環境、經濟環境產生壓力,這種壓力以一定的狀態指標傳導到工程的規劃和實施機構,同時壓力也會以一種直接的形式去傳導給相關機構和部門。而相關機構會根據傳導的信息做出響應,以影響工程的實施效果。模型構建如圖1所示。
壓力層——造成發展不可持續的人類活動、消費模式或經濟系統中的一些因素,它是影響可持續發展的“負效應”。即牛欄江——滇池補水工程實施所引起的水資源環境及社會經濟環境變化的壓力因素,主要指工程施工強度,指標有:自然資源侵占強度、工程污染排放強度、廢水處理達標指數、生物減少程度等。
狀態層——調水工程實施下滇池流域資源環境及社會經濟所處的狀態和趨勢。評價水資源環境狀態的指標有:人均水資源量、水體總氮、磷含量,以及河床水位、綠化覆蓋率等指標。而評價社會基礎環境狀態時,選擇人均GDP、污水處理成本、城市化水平作為考察指標。在此層面引入經濟、社會指標,修正原有PSR模型單純以環境指標考核的方式,能更有效的對流域可持續發展進行更為全面分析,也更符合可持續、動態考核盤龍江流域經濟價值影響的要求。
響應層——促進可持續發展進程中所采取的有效對策,因此是“正效應”,即減少對資源的耗竭和對環境的污染。是相關機構和部門在面對滇池流域生態環境和經濟環境發生改變時所產生的主觀能動性的反映,這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這種反映會因壓力作用下資源環境和經濟社會環境所呈現的指標傳導而作出反應,同時也會因為壓力的直接作用而實現響應。這種響應一方面是反映為污染治理措施的實施,如污水治理投入強度;另一方面是反映為生態保護力度,如相關部門對生態建設投入的強度、征地移民補償的強度。
整個壓力作用—狀態呈現—措施響應的過程,是一種信息傳導和社會響應的過程。壓力的作用下,調水工程的實施,對于系統內的自然資源和生物資源必然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工程的排污和排水效果對于系統內水質的標準的評判也會造成差異。系統內短期來看,通過對水資源環境指標的考核,能有效了解水資源的基礎環境狀態;中、長期來看,隨著信息的傳導,相關部門作出政策響應,能使得河道建設規劃和相應配套工程、設施逐步完善,進而采取實質性的決策與行動,有利于工程實施計劃的改進與工程效果的全面提升;壓力作用——狀態呈現——措施響應三個環節相互反饋與聯系,能有效實現對系統內生態經濟價值影響的準確、動態的評估。
牛欄江——滇池引水工程站在城市戰略規劃的角度看無疑是一項安民心、利千秋的項目,但是如果把目標縮小,聚焦到調水工程的輸水河道可以發現,由于牛欄江和盤龍江以及滇池的水質存在客觀異質性,水體的耦合在短期內可能不會對滇池的水質產生質的影響,但是絕對有可能引動盤龍江水質的質變。再者從目前盤龍江河道流速來看,大規模輸水已加快了河道的流速并抬高了河床。調水工程引起的局部水體結構驟變對盤龍江生態經濟價值有利有弊,文章就此從時間維度科學、全面、系統地審視了調水對盤龍江短期、中期、長期的價值實現進行了審析,并利用PSR模型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考核了這一局部的關聯要素指標。結合以上分析,考慮到調水對盤龍江生態、經濟、社會價值的影響在不同時期的影響重心不盡一致,主要矛盾具有階段性,因此,政府有必要結合以上考核機制實現區域生態經濟的動態管理體系,在放眼滇池治理問題的同時,也有必要圍繞盤龍江著手相關配套項目,多層次、全方位助推云南省生態文明戰略的實施。
(注:基金項目:云南大學研究生科研課題資助重點實驗項目《滇池外流域引水工程對盤龍江生態經濟價值影響研究——基于PSR模型和Vensim仿真模擬預估盤龍江價值變化》,項目編號:ynuy201220。 )
[1]范弢:滇池流域水生態補償機制及政策建議研究[J].生態經濟,2010(1).
[2]劉嬪:滇池污染的綜合治理與管理對策研究[J].環境學導刊,2008(6).
[3]曹世惠、陳勤、顧世祥、蘇正猛:滇池流域水資源供需態勢及調水方案研究[C].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8.
[4]孔維琳、繞維力、王崇云等:基于PSR模型的滇池流域農村生活污水空間分布特征和控制研究[J].農村環境科學學報,2012(7).
[5]羅佳翠、馬巍、禹雪中、廖文根:滇池環境需水量及牛欄江引水效果預測[J].中國農村水利水電,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