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曉光,葛升平,李光輝,韓志民
(黑龍江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黑龍江哈爾濱150022)
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我國業已成為世界加工的制造中心。雖然擁有世界數量第一的工程師,但是工程師的總體素質和內涵尤其是創新能力相對不足,這直接關系到我國的綜合競爭能力。由于傳統培養模式的制約致使應屆畢業生嚴重缺乏工程實踐和創新能力。如何培養出適合社會需求的高級應用型人才是機械工程訓練這個重要平臺亟須解決的關鍵問題。
隨著多媒體、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教育教學活動已經逐步進入一個數字化生存的新環境。面對眾多的慕課網等國內外教學數字化的競爭及時代要求和課程自身的特點,必須選擇適當的教學策略和方法全方位提高學生的工程素養、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并適應學生個體差異的需要,從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社會輸送合格人才。搭建以提高大學生機械工程實踐能力為主的網絡平臺,使其在教學中發揮重要作用,對貫徹高級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和提高我校畢業生競爭能力具有深遠的社會意義。
2.1.1 課程性質及構思
《機械工程訓練》課程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技術基礎課、面對黑龍江科技大學所有專業開放。它包括:機械工程訓練概論課、理論課、工藝設計/綜合課、實踐技能操作及測試和理論考試等環節。是為適應我校教學服務型大學建設,培養高級應用型技術人才的要求而建立的四大平臺之一。以提高《機械工程訓練》教學質量為目標,結合本課程的自身特點、嘗試在網絡模式下進行機械工程訓練課程平臺的搭建具有重要的現實和深遠的社會意義。
本課題結合省級示范中心網站建設、精品課程評價體系和《機械工程訓練》課程的特點搭建平臺。該平臺的搭建可滿足不同專業學生對機械工程訓練的需要,增強工程訓練綜合能力特別是實踐創新能力的提高,全方位提高教學質量。
2.1.2 國內外現狀
從國內外教學情況看,較為成功、可以借鑒的有:美國土木工程知識體系的構建與密歇根大學的工程訓練模式、香港理工大學工業中心的成功做法。從國內看,較有特色的是浙江大學工程訓練中心。但以提高工程訓練教學質量為宗旨的教學模式網絡教學平臺深化研究的不多。從建立的網絡平臺看,多以網絡化信息管理系統方式建立,是其下的一個子系統。
從已建立的教學網看,可以提供網絡教學資源包括教學大綱、教學指導書、多媒體課件、儀器設備操作規程、精品課程資源等。這些資源對學生全面開放,全校學生共享,為學生課內外學習提供了重要的資源和手段。與此同時,網站為學生提供網上互動等服務,實現了實訓教學網絡化管理。一般多采用CAI等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形成多元化的、全面開放的教學環境,通過網絡及實訓室對外開放實現資源共享、提供實訓教學服務,激發學生的科研興趣和實踐學習的主動性。
雖然提高了教學管理的效率和教學效果。但是其視頻拓展面不寬,側重工程實踐的內容少。并且防漏洞、黑客、木馬能力不強,其模式有所欠缺。今后機械工程訓練課程的趨勢是為構建學生學習生活的網絡環境,設計出在多媒體網絡課堂中實施的網絡化學習模式。
該模式包括:提出任務、創設情境、自主學習、協同學習、意義建構、反饋調控即最佳的網絡化的學習進程,在網絡學習的空間,從起點不斷向學習目標逼近的一條直線。在這螺旋式上升的認識過程中,獲取、處理、使用知識的過程正是我們要教給學生《機械工程訓練》課中工程素質培養的重要內容。
2.2.1 采網絡課堂、選修課、試題庫系統、創新設計和制作等可多角度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進而提高學生工程實踐創新能力和水平。這對于貫徹我校高級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對《機械工程訓練》課程教學起示范性作用。
2.2.2 可以拓寬我校學生的就業途徑、提高就業質量、增強我校學生的綜合職業素質、擴大學校的社會影響力。
2.2.3 通過此課題的研究也為我國如何培養卓越工程師探求一條新路。同時也是優化教學改革、整合優質資源的一條最優途徑。
2.3.1 架構方法
與現有的機械工程訓練平臺不同。以往的機械工程訓練平臺自成體系,須二次重復開發,或各自為政。本平臺的搭建是結合省級示范中心內涵提升和深化精品課建設、以提高工程訓練綜合能力特別是創新能力為目標,結合機械工程訓練課程教學的特點和發展趨勢、借鑒部分國內外學校培養優秀工程師的成功做法進行網絡平臺搭建。為整合和優化教學資源,將課程建設(即精品課建設)作為省級示范中心網站的一個子網進行搭建。
2.3.2 具體步驟
(1)構建省級示范中心網站,以課程建設專題形式進行網絡平臺這個子系統的設置和界面布置。
(2)構建網絡結構圖、細化各個部分。
(3)基本資源分配和展示:上傳共享資源(網上教學課件、專題講座、教學及操作視頻、創新、選修課等)。開發教學調度系統、考試系統;圍繞課程建設專題展示進入課程網站。為整合資源加入示范中心網站作為其子網。設置互動欄進行互動和交流;針對當前大部分精品課網站建設中存在的防黑客、木馬等能力不強的特點,加強了網絡安全性。

結合課程建設和工程訓練能力綜合大賽,進行網絡模式的課程網站界面設計、細化結構,逐層分解。設立課程首頁、課程介紹、教師隊伍、成果證書、教學大綱、授課教案、授課錄像、作業習題、教學評價、課程申報專欄,進行《機械工程訓練》課程的改革、建設和開發工作。
網絡化教育在今天的教學中具有廣闊的前景。機械工程訓練網絡平臺的搭建不受時空限制、學生可以進行課前預習和課后鞏固,較好地實現網絡化教學與傳統課堂教學的優勢互補,可以合理高效培養學生工程素質以適應社會需求,網站建成實施近一年多的時間效果較為顯著。
[1]梁焱,于兆勤.技術學習網站在工程訓練中的定位與作用[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3,(1):74-76.
[2]居里鍇,徐建成.“大工程觀”下工程實踐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大學教學,2013,(10):023.
[3]趙立紅,劉思嘉,楊立平.機械制造基礎課程數字化教學資源庫的建設[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3,(13):38-39.
[4]王友林,趙國勇,趙慶志.機制專業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中《工程訓練》課程改革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13,(45):237-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