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來的商業思想五花八門,此起彼伏。與世代有關的可以分成兩類,一類指導實操,反映各代間業務模式的差異:中國制造剛起步時,學習日本的質控圈,解決生產環節以后,轉向美式營銷。互聯網業拜讀喬布斯傳,等等。另一類耐人尋味,并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但至少可以反映人們遇到了什么棘手的問題。
2002年掀起韋爾奇熱。GE的“迷人”之處在于多元化加金融??梢哉f是美式資本主義發展到極致的產物。但中國企業普遍多元化是因為自身和政策限制,市場發育不足的產物。在中國金融仍然受到高度管制,民企有意“博弈”這片最后的處女地,GE的類金融模式:經濟好時被看作實業,不好時被看作金融,為其提供了想象空間。韋爾奇熱就預示了前兩波創業者的某種焦慮,幾年后實體經濟的困境。
有一種精神勝利法始終暗流涌動,在2000年代中后期達到高潮。又變幻出幾種面目:國學、成功學、陰謀論,等等。學習日本被重提,這次不限于術而指向道。日本保留了更多傳統,也可以歸入國學一派。但萬變不離其宗,都是把現實的問題、制度的問題,偷換成個體的動機問題。只要解決動機,一切都能迎刃而解。當然這是不現實的。
世上有兩種痛苦,得到和沒得到。對應受眾的社會地位,這些精神勝利法有勵志和淡定兩個方向。對應受眾的文化水平,前者簡單粗暴,形象地稱為打雞血,后者就高大上得多,廣泛地從儒釋道汲取精神資源,網上則惡搞為蛋腚。對應的兩個群體和改革的大小年世代存在交集。
勵志體中又有獨特的一類,專門面向員工。其商業模式也以企業采購為主,分發員工。其主要內容不外乎,某人在孤立無援下,發揮主觀能動性,出色完成了艱巨的任務。這種書出了一大批,其中一些還是偽書,假托他人通常是外國人所作,甚至根本不存在的外國人。標志中國企業中類政治動員的激勵模式徹底墮落。網絡世代的員工對此更是嗤之以鼻。
管理學者斯蒂文·巴利與羅伯特·孔達研究發現,自管理學誕生以來,理性主義和人文主義每隔20-30年交替成為主流,并且與宏觀經濟周期吻合。蕭條期信奉人文主義,繁榮期則信奉理性主義。其內在邏輯簡而言之,理性主義視員工為工具,榨取其效率,人文主義則視員工為社會人,調和其社會性。
國內還沒有成熟的經濟周期,大致可以認為改開前30年是人文主義,后30年是理性主義。有理由相信國內管理學即將迎來一個人文主義期。主要面向網絡世代的員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