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魯軍,李小明
(江西省寧都縣人民醫院,江西寧都342800)
三節段脊髓型頸椎病在頸椎病中較少見,但臨床癥狀較嚴重,其發展多以隱性侵襲的形式,易被誤診為其他疾患造成治療時機的延誤,因此在諸型頸椎病中其處于重要地位[1]。本研究選取我院2012年10月至2013年11月收治的20例三節段脊髓型頸椎病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分析頸前路椎間隙減壓聯合椎體次全切除術治療三節段脊髓型頸椎病的臨床效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2年10月至2013年11月收治的20例三節段脊髓型頸椎病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齡45~75歲,平均(56.5±2.4)歲;病程 5個月~5年,平均病程(10.5±2.6)個月;所有患者均經臨床診斷以及CT、X片等檢查確診,患者表現出不同程度的下肢步態不穩,上肢麻木,手握力減弱、髕腱反射活躍或亢進以及軀干出現束帶感的臨床癥狀。
1.2 方法:給予患者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取仰臥位,將軟墊墊在患者肩背部以維持患者頸部稍向后仰。在右側頸部橫做長約5 cm的切口,沿著血管神經鞘與內臟鞘之間將達椎體前方分離,利用C型臂X線機對病變椎間隙進行透視定位。對病變較為嚴重的節段以及具有明顯椎間隙狹窄癥狀的節段實行椎體次全切除。在切除時要先將與病椎相鄰的2個椎間盤切除,然后在Casper椎體撐開器輔助下使用咬骨鉗將需要切除的椎體拖至后緣,刮除椎體后壁、后骨贅、增生較肥厚的后韌帶以及殘余的椎間盤后給予充分減壓處理,將硬膜囊充分顯示。在鈦網內打入切除的椎體碎骨塊,并將鈦網嵌入到椎體間。在其上或下椎間隙實行椎間盤切除減壓操作,并聯合應用撐開器和硬膜囊給予充分減壓,將軟骨切除后保留終板。將切除的松質骨植入合適的cage中并將其壓緊后將其放入椎間隙,后給予固定,徹底止血后防止負壓引流,逐層進行縫合。術后給予抗生素預防感染。
1.3 療效評定標準[2]:術后功能改善率 =(術后評分 -術前評分)/(17-術前評分)×100%。優:改善率大于等于75%;良:50% ~74%;中:25% ~49%;差:小于等于24%。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患者臨床療效情況:所有患者均成功實現骨性融合,創口均在Ⅰ期愈合,神經功能評分、融合節段Cobb角均較治療前有所改善,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1。

表1 患者術前術后神經功能評分、融合節段Cobb角情況
2.2 患者術后并發癥情況:20例患者均未發生感染、腦脊液漏、喉返神經損傷以及喉上神經損傷等并發癥,未出現死亡病例。
脊髓型頸椎病主要是由于頸椎椎體退化以及相鄰的軟組織(如椎間盤突出、椎體后緣骨刺、黃韌帶肥厚或鈣化、后縱韌帶骨化、椎管狹窄等)發生蛻變而對脊髓產生了直接壓迫,加上患者日常的劇烈運動或長期的不良姿勢等動態因素的共同影響,導致脊髓受到壓迫或脊髓缺血,繼而脊髓發生功能障礙。患者臨床上表現四肢活動不靈、麻木無力、走路時有踩棉花的感覺等癥狀。
頸前路椎間隙減壓聯合椎體次全切除術將兩種術式的優點集于一身,揚長避短,能夠有效解除椎體水平后縱韌帶骨化或在增厚等引起的壓迫現象,更為徹底的實現減壓。由于植骨融合固定的長度相對較短,故其穩定性要比兩椎體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強,且有利于患者術后神經功能的恢復。本研究中,20例患者均成功實現骨性融合,神經功能評分、融合節段Cobb角均較治療前有所改善,且患者均未發生并發癥。
綜上,頸前路椎間隙減壓聯合椎體次全切除術治療三節段脊髓型頸椎病其臨床效果較為顯著,能夠實現充分減壓,且頸椎重建較為穩定,患者術后神經功能恢復較好,無不良反應發生,值得應用。
[1] 張世民,馬明,劉昱彰,等.頸前路椎間隙減壓聯合椎體次全切除術治療三節段脊髓型頸椎病[J].頸腰痛雜志,2013,56(25):26-28.
[2] 王方,吳繼功,鄒德威,等.單用椎間融合器與加用鋼板固定治療多節段頸椎病的療效分析[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2,23(15):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