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楠楠,劉國蓮(通訊作者),寧艷花
(寧夏醫科大學護理學院,寧夏銀川750004)
社區護理學是將護理學與公共衛生學理論相結合,用于促進和維護社區人群健康的一門綜合學科,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不僅要求學生具備扎實的理論知識,還要有高水平的實踐技能[1]。隨著我國社區衛生服務的發展,培養適合社區需求的護理人才成為護理教育領域的重要課題,而社區護理實踐教學是社區護理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之一。我校自2002級護理本科生開設社區護理學課程以來,逐步重視及加強社區護理實踐教學力度,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1.1 對象:選擇我院2010級護理本科生3個班級123名學生為研究對象,其中男生15人,女生108人,年齡21~24歲。
1.2 方法
1.2.1 課程設置:社區護理學是護理本科專業必修課,專業培養方案定于第3學年第2學期開設,總學時40學時,其中理論28學時,實踐12學時,畢業實習期間安排2周到社區衛生服務站進行社區實習。
1.2.2 社區護理學實踐教學總體安排:社區護理學實踐教學總學時數為12學時,學期初制定詳細實驗教學計劃,合理設計教學內容,其實踐教學內容安排,注重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能力、解決問題能力以及語言溝通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等。具體實踐教學計劃見表1。

表1 社區護理學實踐教學計劃
1.2.3 社區護理學實踐教學設計與實施:社區護理實踐內容分6個模塊進行。①社區家庭健康護理;②社區慢性病居家護理;③社區特殊人群健康保健;④社區常見傷殘病病人的康復護理;⑤社區急救護理;⑥社區健康教育及健康檔案管理實踐。所有內容均采取小組合作性學習模式進行教學[1]。教學中采用角色扮演、病例討論、查閱文獻、實驗演示、社區實踐等形式實施。
1.2.4 社區護理學實踐教學學生學習成績評定:社區護理學實踐教學學生學習成績包括課前準備資料、課堂實踐匯報、課后實驗報告三部分組成,以30%、40%、30%比例計算成績。課前準備資料包括資料完整性、熟知度、查閱文獻的能力等;課堂實踐匯報包括出勤、儀容儀表、學習態度及綜合應用知識能力;課后實驗報告包括內容完整性、準確性、上交及時性等。其中校內模擬實踐由校內帶教教師評定,社區實踐由社區帶教教師評定。成績采用百分制,90~100分為優秀,80~89分為良好,70~79分為中等,60~69分為合格,低于60分為不合格。
2.1 社區護理學實踐教學滿意度調查(見表2)。

表2 社區護理學實踐教學滿意度調查(n=123) 例(%)
2.2 社區護理學實踐教學效果評價(見表3)。

表3 社區護理學實踐教學效果評價(n=123) 例(%)
3.1 社區護理學實踐教學合理設計與安排,有助于提高實踐教學質量。本調查表2顯示學生對實踐教學總體安排、實踐教學設計內容及考核形式滿意度高,而對實踐教學時數比例、實踐效果不滿意度比例偏高。說明學生對社區實踐學習的渴望,今后教學中有待加強社區見習與實習管理,根據教學內容了解學生對社區實踐的需求,及時與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帶教老師溝通,制定合適的社區護理實踐計劃,合理安排社區實踐教學內容與方式,以培養社區實用型護理人才為目標,不斷改進實踐教學方法,逐步提高社區護理實踐教學質量。
3.2 社區護理學實踐教學合理設計與安排,有助于培養學生綜合實踐能力。傳統的填鴨式教學忽略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沒有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參與教學的意識和能力都沒有得到培養和鼓勵。社區護理實踐教學設計多樣化,使教學內容豐富,突出學生學習動機、態度、興趣等非智力因素的培養,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得到提高。例如通過社區護理實驗室模擬實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關注熱情,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查閱資料、主動參與實踐教學,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及分析問題的能力,初步形成了社區護理科研思維框架[2]。社區實習過程中,學生能將理論知識運用于社區護理實踐活動中,增加感性認識,培養學生社區護理實踐綜合能力。
總之,社區護理實踐教學是社區護理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實踐教學內容的合理設計與有效實施,有助于提高社區護理實踐教學質量。
[1]李春玉.社區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
[2]鄧嵐,張蓉,張英,等.合作性學習在護理專業技能實踐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醫藥,2011,26(6):254 -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