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管理學院 桑楊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社會科學學院 張健明
十幾年來,我國新能源汽車在一系列政策的扶持下有了快速發展,但是目前卻陷入“叫好不叫座”以及“政熱市冷”的發展怪圈。新能源汽車市場持續遇冷,市場銷量較傳統汽車而言仍然差距懸殊。中汽協數據顯示,2013年,我國汽車銷量突破2000萬輛,達到2198萬輛,而新能源汽車年銷量卻僅有1.76萬輛,尚未突破2萬輛。實際上,2011年新能源汽車全年的銷量只有8000余輛,2012年也僅為1.28萬輛。
國內關于新能源汽車的研究始于21世紀初,研究熱點大多放在新能源汽車發展現狀和趨勢、發展戰略、技術創新、政策環境、國外經驗借鑒及發展對策等方面,但是對新能源汽車采用的研究尚有不足。有些學者主要研究了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政策,指出國家要繼續完善相關扶持政策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1];還有些學者通過研究發達國家成功經驗來分析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指出我國應積極借鑒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大力推進新能源汽車的產業化及市場化發展[2~3]。本文從我國新能源汽車發展現狀入手,分析新能源汽車消費者采用中的制約因素,探究我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營銷策略。
我國新能源汽車的研發與培育始于21世紀初,當時國家已出臺大量扶持政策,近年來更是“動作頻繁”。2012年國家出臺《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2~2020年)》,規劃目標到2015年,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累計產銷量力爭達到50萬輛;到2020年,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累計產銷量力爭達到200萬輛[4]。2014年7月,國家出臺《政府機關及公共機構購買新能源汽車實施方案》,方案目標是要逐年擴大新能源汽車購買規模,規定2014年至2016年,中央國家機關、相關政府機關及公共機構購買的新能源汽車占當年配備更新總量的比例不低于30%,以后每年逐漸提高。2014年10月,國家又出臺《加強“車、油、路”統籌,加快推進機動車污染綜合防治方案》,方案目標加快淘汰黃標車和老舊車,大力推廣新能源汽車。
我國新能源汽車已經在局部地區開展示范運營活動及推廣使用。早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新能源汽車便已成功示范運營,不僅為綠色奧運做出了一定貢獻,也讓我國新能源汽車初露鋒芒。北京奧運會新能源汽車示范運行中,各類新能源汽車車型共計595輛,其中純電動汽車412輛,電動公交車50輛,奇瑞混合動力轎車50輛(40輛A5 BSG混合動力轎車,10輛A5 ISG混合動力轎車),25輛長安杰勛混合動力轎車以及20輛PASSAT領馭氫燃料電池轎車等。此后,我國便在全國范圍內開展新能源汽車的推廣。2009年,科技部、財政部、發改委和工業信息化部共同啟動“十城千輛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應用工程”(以下簡稱“十城千輛”),計劃每年發展10個城市,每個城市推出1000輛新能源汽車開展示范運行。首批參加“十城千輛”的城市有北京、上海、重慶、合肥等13個,2010年天津、海口、鄭州等七個城市也加入到推廣城市名單中,現如今參加“十城千輛”的城市名單已增至28個。
新能源汽車的大規模推廣為新能源汽車發展積累了大量實際運行數據和經驗,并推動我國新能源汽車整車和產業鏈初具規模。傳統燃油汽車領域我國與發達國家差距較大,而在電動汽車領域我國已達到國際水平,與發達國家差距并不大。目前,國內部分企業已掌握整車開發等關鍵技術,具備各類電動汽車的開發能力,國內也已開發出自主電動汽車品牌,部分零部件產業也已全面跟進。其中,尤以深圳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為代表。2010年,比亞迪便向個人用戶成功推出F3DM雙模電動車,該車提供純電動(EV)和混合動力(HEV)兩種模式自由切換,最高時速可達150km/h。
新能源汽車作為替代傳統汽車的一種創新型產品,由于發展歷程較短、核心技術尚未突破、基礎配套設施尚不完善等原因,導致其產業化和規模化發展遲遲不能到來。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潛在的購買意愿,很難轉化為實際購買行為。國內已有學者對新能源汽車消費者采用中的制約因素展開了研究。有學者通過相關專業人士訪談和問卷調查,得出了五個新能源汽車購買決策因子:售后服務、購置成本、汽車品質、使用能耗和周圍影響。研究指出城市居民對新能源汽車的認知程度較高,具有一定的購買意愿。但是由于他們對新能源汽車售后服務的不完善、購置成本過高、安全保護性能的擔憂等,導致他們很難放棄傳統汽車轉購新能源汽車[5]。目前我國新能源汽車消費者采用中的制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方面,消費者直接購買新能源汽車的花費較高。新能源汽車整車銷售價格居高不下,普通大眾消費者望而卻步。例如,市場在售的比亞迪E6售價高達30.98萬元,而比亞迪F3DM售價也有14.98萬元。另一方面,消費者后期使用成本較高。由于電池是新能源汽車的核心零部件,在電池技術尚未完全取得突破的情況下,消費者為保持汽車性能,在后期不得不花費大量金錢來更換電池。市場上一輛普通電動汽車的電池成本就在8萬元到10萬元,再加上后期較高的維修保養費用,使得消費者在新能源汽車整個使用過程中面臨著較高的使用成本。
新能源汽車在我國算得上是新生事物,發展歷程并不長,普通大眾消費者很難接觸并了解到其研發、生產以及銷售等信息。長年來,新能源汽車“走不下展臺,走不出研究所”,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缺乏足夠了解,總體認識水平較低。
汽車作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產品,消費者每天都會使用、維修并保養。對長期使用傳統燃油汽車的消費者來說,他們已經熟悉駕駛燃油汽車,并懂得一定的維修及保養知識。若要放棄燃油汽車,轉購新能源汽車,他們就要學習新能源汽車駕駛、維修以及保養等知識,這樣消費者的轉購成本便會增加,主觀上就不愿進行轉換。
新能源汽車是傳統燃油汽車的一種替代品。研究表明,消費者購買傾向容易受到自身曾經使用替代品的經歷或者自己身邊親朋好友使用替代品經歷的影響。如果自己身邊有朋友選擇購買新能源汽車,并且使用起來非常成功,消費者很可能會受到鼓舞,并追隨朋友購買新能源汽車。反之,如果朋友的決策是失敗的,消費者很可能會放棄購買。近年來,關于新能源汽車發生故障的報道逐漸多了起來,就連特斯拉這樣的豪門電動車也會出故障,極大地影響到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的信任,無形中增加了他們對新能源汽車產品質量、安全性能等的擔憂。
新能源汽車作為一種新型創新產品,要想成功替代傳統燃油汽車,走進人民大眾的生活中去,就必須贏得消費者的信賴。然而,目前新能源汽車總體銷量較低,市場占有率與傳統汽車相比差距懸殊。新能源汽車要想成功,就必須借助精妙的營銷策略,早日實現其從創新到被采用的這一過程。
整合營銷是指企業將各種傳播信息方式加以綜合集成,然后再進行信息傳播的營銷策略。任何一種新型產品都是從陌生然后到被消費者熟知,這個熟知的過程有長有短。為縮短這個過程,新能源汽車在營銷中,要注重把廣告、公關以及與消費者直接溝通等傳播信息進行無縫結合,使消費者能夠一次性了解有關新能源汽車研發過程、生產流程、安全性能等多方面的信息,提高他們對產品的認知,從而使整個營銷效果達到最佳。
體驗營銷一方面包括讓消費者免費試駕新能源汽車,另一方面還包括組織消費者參觀新能源汽車生產線、電池和電機等研發實驗室、銷售現場以及售后維修體驗等。讓消費者親身經歷新能源汽車研發、生產、銷售以及維修等各個環節,拉近與消費者之間的距離,收集消費者不同的需求及建議,為以后的營銷策略提供參考。
對于新型產品的態度,消費者容易受到他人的影響,特別是自己身邊親朋好友給出的建議。汽車在我國走進大眾的生活并不算長,很多消費者目前還沒有足夠多的經驗來挑選汽車,在做出購車決策前往往會征求家人朋友的意見。擁有正面的評價和口碑,可以大大減少新能源汽車營銷或者傳播信息的成本。所以,所有有關新能源汽車營銷的活動以及營銷人員都要致力創造出一種良好的口碑效應,要讓消費者覺察出新能源汽車的好,“讓消費者告訴消費者”、“讓老客戶介紹新客戶”。重視每一位消費者,服務好每一位消費者,給老客戶一定獎勵,鼓勵他們介紹新客戶。如果消費者能夠主動把新能源汽車的信息加以復制然后傳播給其他大眾,那么新能源汽車的推廣必將取得空前的成功。
當今社會,網絡異常火爆,社交媒體等新興媒介的出現給很多產品的營銷方式帶來了改變。新能源汽車是一種新型產品,很多消費者很難有機會切身體驗,收集相關信息又會花費很多時間。而社交媒體等平臺的出現,給新能源汽車這種創新產品營銷帶來了新的機遇。利用社交媒體等網絡平臺,新能源汽車廠商或是從事與新能源汽車相關業務的公司以及人員都可以申請固定賬號,在各個平臺發布相關信息,吸引消費者主動參與。例如,新能源汽車廠商可以在官方微博、官方微信、QQ群、折扣網站以及某些賽車游戲網站等發布信息,讓富有精力及熱情的年輕消費者來運營管理以及推廣這些賬號,從而吸引眾多網上潛在消費者的關注。
新能源汽車最大的優勢便在于其節能環保的性能,應在全社會進行傳播,營造一種綠色消費文化,鼓勵所有大眾消費者購買新能源汽車,放棄使用傳統的燃油汽車。政府和企業可以贊助公益講座、各種體育賽事、環保活動以及汽車展覽等來傳播新能源汽車的節能環保的特性,培養公眾的環保意識以及社會責任感,讓消費者意識到購買新能源汽車不僅是一種保護環境的方式,也是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
[1] 安海彥.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解讀及對策建議[J].科技管理研究,2012(10).
[2] 金永花.日本新能源汽車市場推廣策略對我國的借鑒[J].東北亞論壇,2012(3).
[3] 貢蘇明.美國HEV市場對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啟示[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4(4).
[4] 吳憩棠.商榷《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2~2020年)》[J].汽車與配件,2012(24).
[5] 徐國虎,許芳.新能源汽車購買決策的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0,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