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芳 黃新苑 羅桂芳 鄧世昌
廣東省深圳市龍華新區人民醫院龍勝社康中心,廣東深圳518100
目標性社區護理對降低冠心病患者血栓的應用價值
童芳 黃新苑 羅桂芳 鄧世昌
廣東省深圳市龍華新區人民醫院龍勝社康中心,廣東深圳518100
目的分析與探討目標性社區護理對于降低冠心病患者血栓的應用價值。方法選取深圳市龍華新區人民醫院龍勝社康中心2011年4月~2013年4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共140例,隨機將其均分為兩組,觀察組患者給予目標性社區護理,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社區護理,比較兩組患者的冠心病知識態度行為、心血管事件發生率、生活質量、遵醫行為等。結果觀察組患者的冠心病態度評分為(40.0±2.0)分,對照組為(28.5±3.0)分,觀察組行為評分為(18.5±1.2)分,對照組為(11.0±1.5)分,觀察組知識評分為(19.9±2.0)分,對照組為(11.3±2.0)分,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生活質量、遵醫行為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心血管事件發生率為5.6%,對照組為20.0%,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采用目標性社區護理能夠有效改善冠心病患者的血栓情況,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遵醫行為以及冠心病知識態度行為,因此值得進行推廣與應用。
目標性社區護理;冠心病;血栓;護理滿意度;遵醫行為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逐漸得到改善,不良生活習慣的產生使得各類慢性疾病的發病率逐年上升。冠心病是由多種高危因素引起的慢性疾病,大量研究證實,冠心病的發生與患者的血清膽固醇具有密不可分的關系,當冠心病患者血清膽固醇過高并形成血栓后,其發生心肌梗死、心絞痛、心衰的概率即明顯高于常人[1]。大多數冠心病患者無需住院接受治療與護理,因此社區護理對于此類患者而言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與意義。目標性社區護理是指針對不同疾病患者的特點與現狀,樹立科學的護理目標,并具有針對性地進行護理。本文就目標性社區護理對于冠心病患者血栓控制的應用價值進行分析與探討,具體總結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龍勝社康中心2011年4月~2013年4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共140例,其中男72例,女68例,年齡為40~75歲,平均(60.0±12.3)歲。患者病程為3~10年,平均(5.5±6.5)年。所有患者均符合世界衛生組織(WHO)于2007年提出的冠心病診療標準[2],其中合并穩定型心絞痛共49例,不穩定型心絞痛共40例,缺血性心電圖共20例,2型糖尿病共15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兩組,比較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病程、合并疾病種類等基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在接受本文研究前,患者及其家屬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龍勝社康中心倫理委員會已批準本次研究。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參照劉霞等[3]的研究,所有患者需符合以下標準:①心功能為Ⅰ級;②肝腎功能基本正常;③采用冠狀動脈造影可見主血管管徑減少率≥50%,或者第一分支血管直徑減少率≥75%;④能進行有效隨訪。排除標準:①肝、腎、腦、肺功能障礙;②甲狀腺疾病;③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④神經肌肉性疾病;⑤患者或家屬拒絕參與本次研究,或難以進行有效的、科學的隨訪。
1.3 護理方法
1.3.1 對照組患者對照組患者主要給予常規社區護理,具體內容如下:①飲食護理:指導患者攝入營養豐富、易于消化、增強體質的食物,食物特點為低脂肪、低熱量、高維生素、高蛋白。②健康指導:指導患者規律生活,保證每日充足的睡眠,并在條件允許的前提下給予運動建議。③心理調節:對于治療周期較長的患者,應多與其交流,鼓勵患者保持樂觀積極的心態,并培養患者的興趣愛好,轉移其對于病痛的注意力。④藥物應用指導:向患者告知冠心病的誘發因素、高危因素、疾病進展等,并使患者掌握藥物的用量、用法、不良反應等。
1.3.2 觀察組患者觀察組在給予對照組相似的常規社區護理基礎上,采用目標性社區護理,具體方法如下:①建立目標性社區護理小組,由2名全科醫師、2名全科護師以及2名助理護師組成,通過結合社區現狀與冠心病特點,樹立冠心病患者社區護理目標,并嚴格根據目標制定相應的護理內容。②護理目標與措施:A.飲食護理目標:兼顧增強冠心病患者身體功能與避免血栓誘發因素。針對此護理目標,社區護理人員應就每一例患者的飲食偏好、個人習慣、營養狀況等制定個性化的健康食譜,并與患者家屬溝通,以取得其全力配合。冠心病由于常并發高脂血癥,因此在制定食譜的過程中應嚴格遵守“高蛋白、高維生素、低脂肪、低熱量、易消化、易吸收”的要求。通過制定針對性的食譜,達到提高患者食欲、改善患者營養狀況、控制病情惡化的目的。B.用藥指導目標:使患者意識到冠心病藥物使用的重要性,提高患者服藥依從性,提高患者的疾病自我監控意識。針對此護理目標,護理人員應對患者的文化水平與生活習慣進行登記與歸類,對于文化程度較低的患者,可通過教學視頻、健康講座、一對一指導的方式使其了解用藥的必要性與用藥規范。對于文化程度尚可的患者,則可以通過發放用藥指導宣傳冊、網絡教學、調查問卷等方式改善患者的用藥規范性。護理人員還應與患者家屬進行溝通,促使家屬加強對患者的監督作用。每周對所有患者進行一次電話隨訪,以了解患者的用藥情況。C.心理護理目標:預防患者情緒變化所導致的病情惡化,維持患者樂觀心態。冠心病由于需要長期進行治療,因此患者的情緒波動較大,對于疾病容易產生恐懼、焦慮、緊張等不良情緒。護理人員應采用溫和的語言與患者進行交流,了解患者內心所需,并針對每一例患者不同的心理需求給予安撫。制定冠心病患者情緒與不良心理動態變化表,指導家屬記錄患者的情緒波動,并輔導家屬在患者不同的情緒時段給予針對性的開導工作。對于情緒波動較大的患者,可陪同患者求助專業心理醫生,以排解其不良情緒。
1.4 評價標準
1.4.1 冠心病知識態度行為評價采用自制冠心病知識態度行為量表(KAP)對患者進行調查,調查內容包括兩個部分共20個問題,第一部分為患者對于冠心病的態度,第二部分為患者對于冠心病的相關知識與行為,每個問題總分為5分,滿分為100分。在進行調查前向患者說明調查的目的,并征求患者的同意,調查時充分向患者解釋每一個問題,直至患者給出最為科學、客觀的回答。
1.4.2 心血管事件對兩組患者在護理過程中的心血管事件發生率進行比較,心血管事件主要包括以下幾種:腦卒中;體循環栓塞;心肌梗死。
1.4.3 生活質量評價參照黃孝玲等[4]的研究,采用生活質量等級劃分問卷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進行調查與評價,問卷內容包括以下幾點:①冠心病對于社會活動的影響;②冠心病對于生活能力的影響;③冠心病對于精神狀態的影響;④冠心病對于身體健康的影響;⑤冠心病對于心理狀態的影響。每項滿分為20分,總分為100分,分數越高表示患者的生活質量越好。
1.4.4 遵醫行為評價參照王麗[5]的研究,采用遵醫行為量表對患者進行調查,主要調查患者的用藥規范性、飲食規律性與科學性、運動遵從性、情緒波動性,每項總分為10分,分數越高表示遵醫行為越好,比較兩組患者的各項評分。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統計軟件SPSS 18.0對實驗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數據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冠心病知識態度行為比較
比較兩組患者的冠心病知識態度行為評分可得,觀察組患者各項指標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冠心病知識態度行為評分比較(分,x±s)
2.2 心血管事件比較
比較兩組患者的心血管事件發生率可得,觀察組患者的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心血管事件發生率比較[n(%)]
2.3 生活質量比較
比較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可得,觀察組患者明顯優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s)

表3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s)
組別社會活動影響生活能力影響精神狀態影響身體健康影響心理狀態影響觀察組(n = 7 0)對照組(n = 7 0)t值P值1 4 . 0 ± 2 . 5 9 . 5 ± 1 . 8 1 2 . 2 2 1<0 . 0 5 1 6 . 0 ± 1 . 6 9 . 9 ± 1 . 2 2 5 . 5 1 8<0 . 0 5 1 5 . 2 ± 2 . 1 9 . 0 ± 2 . 3 1 6 . 6 5 5<0 . 0 5 1 3 . 8 ± 2 . 0 8 . 4 ± 1 . 4 1 8 . 5 0 6<0 . 0 5 1 5 . 5 ± 1 . 9 9 . 0 ± 1 . 8 2 0 . 7 7 9<0 . 0 5
2.4 遵醫行為比較
比較兩組患者的遵醫行為評分可得,觀察組患者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遵醫行為評分比較(分±s)

表4 兩組患者遵醫行為評分比較(分±s)
組別用藥規范性飲食規律性飲食科學性運動遵從性情緒波動性觀察組(n = 7 0)對照組(n = 7 0)t值P值7 . 9 ± 1 . 0 5 . 0 ± 0 . 8 1 8 . 9 4 6<0 . 0 5 8 . 0 ± 0 . 9 5 . 6 ± 0 . 6 1 8 . 5 6 4<0 . 0 5 7 . 8 ± 1 . 0 5 . 0 ± 0 . 4 2 1 . 7 5 1<0 . 0 5 7 . 4 ± 0 . 8 4 . 5 ± 1 . 0 1 8 . 9 4 6<0 . 0 5 7 . 6 ± 1 . 0 4 . 4 ± 1 . 2 1 7 . 1 3 9<0 . 0 5
3.1 冠心病血栓形成的危害
冠心病患者由于脂質代謝存在異常,因此容易發生動脈粥樣硬化,并引起動脈腔狹窄。當血液中的脂質沉著過多時,則會形成血栓,導致冠心病患者整個血管血流中斷,引發急性心肌梗死、心衰,甚至是猝死[6-10]。冠心病對于患者的身體健康與日常生活均具有嚴重的危害,因此一旦確診后,采取適宜的方式緩解病情發展,控制血栓的形成則是治療冠心病的主要目標。通常冠心病患者無需長期住院接受治療,因此家庭治療與社區護理對于此類患者具有無法取代的重要價值。藥物治療雖然能改善患者的疾病發展,但科學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的飲食、適當的戶外運動等對于冠心病病情的緩解具有重要作用。據傅江愛等[11]的相關研究顯示,對冠心病患者采取科學的社區護理以控制血栓生成后,患者的臨床癥狀得到較大改善,且嚴重心血管事件的發生率明顯下降。由此可見,血栓的形成對于冠心病患者的健康具有極大的危害,在進行護理與治療時,應注意控制患者高脂食物的攝入,以降低血栓生成的可能。
3.2 目標性社區護理的優勢
由于冠心病需要接受長期治療,出于經濟考慮,絕大多數患者選擇居家治療,以便于接受家屬的照顧[12]。部分冠心病患者由于服藥方式不正確或生活習慣較差,導致居家治療的過程中病情持續惡化,因此科學的社區護理對于控制患者的病情、改善患者的服藥依從性、提高治療效果具有重要的價值。目標性社區護理的中心在于根據不同疾病的特點,設定符合疾病特性的護理目標,并以該目標為指導實施合理的、具有針對性的護理[13]。與常規的社區護理工作相比,目標性社區護理能針對患者的身心狀況制定護理方案,更人性化、更準確、更有效地指導冠心病患者的日常用藥與生活習慣,使患者更深入地了解不良生活習慣的危害性與遵醫囑服藥的必要性,從根本上控制患者血栓的生成[14-15]。根據本文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在通過目標性社區護理后,其生活質量、遵醫行為、冠心病知識態度行為等評分均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比兩組患者的心血管事件發生率可得,觀察組患者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目標性社區護理應用于冠心病患者,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
綜上所述,目標性社區護理應用于冠心病患者能夠獲得良好的臨床療效,能在保證控制患者血栓生成的前提下,降低心血管事件的發生率,并提高患者的服藥依從性,改善患者的不良生活習慣,目標性社區護理值得進行推廣與應用。
[1]陳潔清,黎觀梅,楊齊.社區護理對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癥患者遵醫行為的影響[J].護理學報,2006,13(10):57-58.
[2]Young YX,Jabbour S,Golderg R,et al.Usefulness of starlin drougs inprotecting against atrial fidrilation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Am J Cardiol,2003,82:1379-1383.
[3]劉霞,張新娟,王海燕.社區護理干預在老年慢性病患者中的應用分析[J].中國保健營養,2013,(2):234-235.
[4]黃孝玲,孫麗,劉興山,等.家庭護理干預對冠心病患者生活質量影響的研究[J].中國醫藥指南,2013,(15):324-326.
[5]王麗.老年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家庭護理[J].中國實用醫藥,2008,(27):154-155.
[6]曾瑛.綜合護理干預對冠心病患者預后及遵醫行為的影響[J].臨床合理用藥,2011,4(1):29-30.
[7]胡紅達.綜合護理干預對伴抑郁癥狀的老年冠心病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現代醫生,2013,51(26):84-86.
[8]管錚.住院冠心病患者伴發抑郁障礙狀況的臨床探討[J].中國現代醫生,2013,51(24):126-128.
[9]潘雪暉.綜合護理干預對冠心病患者不良生活方式的影響[J].西部中醫藥,2013,26(7):105-106.
[10]馬麗.冠心病二級預防用藥出院帶藥情況分析[J].西部中醫藥,2013,26(7):58-60.
[11]傅江愛,李薇,陳哲.冠心病患者健康教育兩種方法的對比性研究[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4,20(2):56-57.
[12]袁莉華,袁園.冠心病PCI術后不良行為的社區護理干預及效果評價[J].實用臨床醫學,2010,11(6):98-99.
[13]梁翠群,趙汝麗.社區護理干預對冠心病患者焦慮抑郁情緒的影響[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11,17(17):2182-2183.
[14]樊玲清,謝滿英,向昨再.社區護理干預對冠心病患者血脂影響的對比觀察[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08,14(16):126-127.
[15]于惠影.對社區護理健康教育問題的思考[J].中國現代醫生,2012,50(33):99-100.
Goal of community care for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to reduce thrombus value
TONG FangHUANG XinyuanLUO GuifangDENG ShichangLongsheng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the People's Hospital of Longhua New District,Guangdong Province, Shenzhen518100,China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value of targeted community nursing applied in coronary disease.Methods 140 coronary patients were chosen to be subjects from April 2011 to April 2013.All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targeted community nursing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normal community nursing.The knowledge attitude behavior in coronary disease,the incidence of cardiovascular events,quality of life,compliance behavior were compared.Results The knowledge attitude scor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were(40.0±2.0)scores and(28.5±3.0)scores,while the behavior scores of these two groups were(18.5±1.2)scores and(11.0±1.5)scores.The knowledge scores were(19.9±2.0)scores and(11.3±2.0)scores.The scores above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P<0.05).The quality of life and compliance behavior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much bett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P<0.05).The incidence of cardiovascular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5.6%while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was 20.0%.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much better than it of the control group(P<0.05).Conclusion The targeted community nursing is worthy to used in coronary disease.It can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compliance behavior and knowledge attitude.
Targeted community nursing;Coronary heart disease;Blood clots;Nursing satisfaction;According to the medical behavior
R473.2
C
1673-7210(2014)02(b)-0129-04
2013-11-16本文編輯:衛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