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麗媚
海南醫學院附屬醫院胃腸腫瘤外科,海南海口570102
不同護理模式在經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置管導管感染護理中的應用比較
莊麗媚
海南醫學院附屬醫院胃腸腫瘤外科,海南海口570102
目的探討研究和比較不同護理模式在經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置管(PICC)導管感染護理中的應用。方法選擇2009年1月~2012年12月由海南醫學院附屬醫院胃腸腫瘤外科收治的符合標準的52例患有PICC導管感染的患者的臨床資料,分成觀察組(27例)和對照組(25例),觀察組采用患者及家屬參與導管維護全程教育及護理的護理模式護理,對照組采用傳統的護理模式進行護理。比較所有患者PICC導管感染的發生率以及發生部位;比較兩組患者PICC導管感染的類別;比較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PICC導管感染的治愈情況;比較兩組患者在不同的護理模式下發生的并發癥情況。采用SPSS 13.0統計學數據處理軟件進行資料分析,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結果觀察組的4 d內治愈率和總治愈率分別為63.0%和92.6%,顯著性高于對照組的36.0%和72.0%(P<0.05)。觀察組的導管堵塞、導管漏液的發生率分別為7.4%與3.7%,均顯著性低于對照組的28.0%與24.0%(P<0.05)。結論采用患者及家屬參與導管維護全程教育及護理的護理模式進行PICC導管感染的護理效果更優,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使用。
不同護理模式;經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置管;導管感染;應用比較
經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PICC)能夠給患者帶來諸多好處,如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減少和減輕一些化療患者由于反復穿刺而引起的痛苦,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在給藥過程中由于化療藥物外滲而引起的不必要的并發癥的發生[1-2]。PICC給腫瘤化療患者建立了一條安全的靜脈輸液通道,但是PICC也存在一個明顯的問題,就是其有一個嚴重的并發癥——感染,感染會直接影響到患者的給藥和健康問題[3]。海南醫學院附屬醫院胃腸腫瘤外科(以下簡稱“我科”)研究比較了兩種不同的護理模式在PICC高管感染護理中的應用,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科2009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腫瘤患者共197例,其中男109例,女88例;年齡34~68歲,平均(48.7±6.1)歲。肺癌患者55例,胃癌患者49例,腸癌患者34例,乳腺癌57例。所有入組患者均采用PICC進行給藥,經證實,其中有52例患有PICC導管感染。根據患者入院的順序將PICC導管感染的患者分為兩組,觀察組患者27例,采用患者及家屬參與導管維護全程教育及護理的護理模式進行PICC導管感染的護理;對照組患者25例,采用常規護理的護理模式進行PICC導管感染的護理。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臨床癥狀等基本資料方面經統計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觀察組在患者進行PICC置管術前,相關醫護人員首先要做好患者及其家屬的動員工作,讓其了解并掌握PICC置管的相關知識,讓其明白置管的優點和缺點,然后引導其積極參與到PICC導管感染的護理中去,以便在手術完成之后相關醫護人員能夠更及時地得到關于患者的有效的信息并及時做出相應的處理。在患者完成PICC置管手術之后,相關醫護人員應告知患者及其家屬一些必要的注意事項,如手術臂不能提取重物,不能做相關體育運動,也不能過度屈肘,以免患者的穿刺部位浸水。同時,要安排專業性更強且表達能力更好的醫護人員進行患者導管的維護,在每次換藥的過程中,醫護人員不僅要完成輸液的整套過程,同時也要耐心向患者及家屬逐步講解以及相關的注意事項。患者及家屬主要需學會以下內容:一是換藥方法,首先要小心地撕開貼膜,在撕開貼膜時要固定導管,以免由于操作不當導管脫落,然后使用配制好的專門的消毒液進行四周皮膚的消毒,晾干后貼膜,貼膜的過程中防止氣泡;二是日常生活的防護,主要是防止患者日常生活的活動導致導管的脫落,以及洗澡時防止水打濕;二是指導患者盡早發現異常情況,包括患者發熱、穿刺部位的紅腫、疼痛、出血等,以及臂部不適,一旦發現這些情況,應及時向相關醫護人員報告,以便及時解決。
1.2.2 對照組對照組患者采用的護理方式是常規的護理模式。在手術完成之后,由專業醫護人員對患者進行護理,護理的內容主要包括清潔穿刺點皮膚、定時更換貼膜、封管以及接管,同時對一些突發情況,如脫管、患者不適等進行及時處理。在整個護理過程中,患者及家屬不參與導管感染的護理,整個護理過程由相關醫護人員獨立完成。
1.3 觀察指標
統計并比較所有患者PICC導管感染的發生率以及發生部位。統計并比較兩組患者PICC導管感染的類別。通過治療后,統計并比較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PICC導管感染的治愈情況。觀察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在不同的護理模式下發生的其他并發癥,如導管堵塞、脫出、出血、漏液等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統計軟件SPSS 13.0對實驗數據進行分析,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所有患者穿刺部位感染發生情況比較
在所有患者中,頭靜脈PICC導管感染發生率為25.6%,肘正中靜脈PICC導管感染發生率為17.3%,貴要靜脈PICC導管感染的發生率為31.4%。經過統計學檢驗,二組不同穿刺部位患者PICC導管感染的發生情況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表明,PICC導管感染與穿刺部位之間不存在顯著的相關性。見表1。

表1 所有患者穿刺部位感染率比較[n(%)]
2.2 兩組患者PICC導管感染發生情況比較
PICC導管感染的發生情況主要為導管出口感染、導管微生物定植以及導管相關血流感染。統計結果顯示,在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中,二種感染的患者例數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PICC導管感染發生情況比較[n(%)]
2.3 兩組患者PICC導管感染治愈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在4 d內治愈17例,對照組患者在4 d內治愈9例,兩組患者在4 d內治愈人數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在>4~7 d內治愈分別為8例和9例,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1周內,觀察組患者治愈為25例,對照組患者治愈18例,觀察組患者治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結果表明,采用患者及家屬參與導管維護全程教育及護理的護理模式進行PICC導管感染的護理效果更優。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PICC導管感染治愈情況比較[n(%)]
2.4 兩組患者PICC導管感染相關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常見的并發癥主要為導管堵塞、導管脫出、導管漏液以及出血。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導管堵塞以及導管漏液的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而對照組患者導管脫出的發生率顯著高于觀察組(P<0.05);兩組患者在出血發生率上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PICC導管感染相關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n(%)]
PICC給患者帶來了諸多便利,其能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一些化療患者因為反復穿刺而引起的痛苦,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在給藥的過程中由于化療藥物的外滲而引起的不必要的并發癥的發生[4]。但是PICC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其導管易發生感染。很多不正確的操作都有可能引起患者PICC導管感染,如相關醫護人員沒有嚴格按照無菌操作的要求進行操作,消毒過程不嚴密,PICC導管保護不當,以及病人自身的個體差異[5-6]。所以,在治療的過程中要嚴格按照標準操作規程進行操作。
為了避免PICC導管感染的發生,首先就是要以預防為主。多種細菌可以通過患者皮膚破損處進入患者的導管,然后順著導管慢慢移動到導管的頂端,并定植在導管的頂端,隨后開始繁殖并最終造成患者的感染[7];一些病原體也會通過患者的皮膚破損處進入患者體內引起皮下感染[8],所以相關醫護人員在對PICC導管進行操作時應當尤為注意,必須嚴格按照標準操作規程進行置管和管道的連接,并且必須由專人負責PICC導管的置管和接管,并且在整個操作過程中嚴格按照無菌操作,從源頭上杜絕PICC導管感染的發生,減少患者的痛苦[9]。
數據統計表明,在PICC導管感染中,最為常見的寄生于穿刺傷口皮膚上的細菌造成的感染[7]。這種感染產生的原因主要是患者在術后易出汗,若貼膜沒有得到及時更換,則在局部會繁殖大量的病原菌,從而引起局部感染。有相關的統計表明,換藥時間越長,則患者越易發生PICC導管感染[10]。上述結果均提示,一是要注意在換藥時一定要無菌操作,不能讓細菌在貼膜處繁殖,二是要勤換貼膜,最好每次換貼膜的時間小于3 d,另外還要定期監測患者皮膚細菌污染的情況,最大限度地防止患者發生感染[11]。
由于患者個體差異,以及部分患者患有基礎疾病如糖尿病、肝病等,這些患者在接受PICC置管時極易發生感染。對于這些患者,除了做到上述要求外,還要加強患者的營養,同時治療控制基礎疾病,減少這部分患者發生感染的可能性[12-14]。
在本次實驗中,筆者發現,PICC導管感染的發生部位主要為頭靜脈、肘正中靜脈以及貴要靜脈PICC導管感染。PICC導管感染的發生情況主要為導管出口感染、導管微生物定植以及導管相關血流感染。觀察組患者在4 d內治愈17例,對照組患者在4 d內治愈9例,兩組患者在4 d內治愈比例上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在>4~7 d內治愈分別為8例和9例,不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在1周內,觀察組患者治愈25例,對照組患者治愈18例,觀察組患者治愈例數顯著性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常見的并發癥主要為導管堵塞、導管脫出、導管漏液以及出血。觀察組患者的導管堵塞以及導管漏液的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而對照組患者導管脫出的發生率顯著高于觀察組(P<0.05);兩組患者在出血發生率上不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結果表明,采用患者及家屬參與導管維護全程教育及護理的護理模式進行PICC導管感染的護理效果更優。
綜上所述,采用患者及家屬參與導管維護全程教育及護理的護理模式在進行PICC導管感染的護理方面效果優于常規的護理模式,推薦在臨床上推廣使用。
[1]黃麗華,楊燕妮,程紅纓.PICC專項技術規范化培訓的實施及其效果[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1,28(7):62-65.
[2]Beghetto MG,Victorino J,Teixeira L,et al.Parenteral nutrition as a risk factor for central venous catheter-related infection[J].Parenter Enteral Nutr,2005,29(5):367.
[3]Odetola FO,Moler FW,Dechert RE,et al.No socomial catheter rele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s in 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risk and rates associated with various intravasular technologies[J].Pediatr Crit CareMed,2003,4(4):491-492.
[4]蘭彥紅.外周中心靜脈導管與周圍靜脈留置針在腫瘤化療中應用的效果比較[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1,27(1):54-55.
[5]唐紅蘭,陸啟琳,張梅.集束化護理在PICC導管維護中的應用[J].臨床護理雜志,2011,10(6):18-19.
[6]Balamongkhon B,Thamlikitkul V.Implementation of chlorhexidine gluconate for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site care at Siriraj Hospital,Bangkok,Thailand[J].Am J Infect Control,2007,35(9):585-588.
[7]匡慶麗.PDCA循環管理在供應室醫院感染管理中的作用[J].中國現代醫生,2010,48(18):98-99.
[8]蔡文智,李亞杰.控制中心靜脈導管感染的進展[J].國外醫學:護理分冊,2005,24(12):731.
[9]楊小燕.PDCA護理管理對白血病患者PICC護理效果影響[J].護理研究,2012,9(16):154-155.
[10]鄒鶴娟,李光輝.血管內導管相關感染診斷和處理臨床指南:美國感染病學會2009年更新[J].中國感染與化療雜志,2010,10(2):81-84.
[11]張欣.應用PDCA循環管理方法在持續提高醫院優質護理服務質量的效果[J].齊魯護理雜志,2011,17(30):1-3.
[12]楊愛民.PDCA循環理論在乳腺癌患者PICC置管中的應用[J].臨床合理用藥,2011,4(9):117-118.
[13]董建英,宋峰,竇凌松.小兒中心靜脈導管滑脫入右肺動脈原因分析及急救護理[J].臨床誤診誤治,2012,25(6):103-105.
[14]崔欣.經外周中心靜脈置管誤入頸內靜脈二例原因分析及預防措施[J].臨床誤診誤治,2012,25(6):105-106.
Comparison of application of different nursing modes in PICC catheter infections
ZHUANG LimeiDepartment of Gastrointestinal Tumor Surgery,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ainan Medical University,Hainan Province, Haikou570102,China
Objective To integrative and compare the application of different nursing modes in PICC catheter infections.Methods 52 patients with catheter infection treated in Department of Gastrointestinal Tumor Surgery,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ainan Medical University from January 2009 to December 2012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ed group (27 cases)and control group(25 cases).Patients in observed group received the nursing mode that patients and their families were involved in it,while others received the traditional nursing mode that patients and their families were not involved in it.The incidence of PICC infection and location in all patients were compared.The infection categories of PICC and cure rates in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The complications occurring in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SPSS 13.0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data,χ2test was used for the comparison of rate.Results The cure rate of 4 days and the total cure rate in the observed group were 63.0%and 92.6%,which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which were 36.0%and 72.0%(P<0.05).The incidences of catheter jams and catheter leakage in observed group were 7.4%and 3.7%,which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which were 28.0%and 24.0% (P<0.05).Conclusion The nursing mode that patients and their families are involved in it is better than the traditional nursing mode that patients and their families are not involved in it.It is worthy to be promoted in clinical use.
Different nursing modes;PICC;Catheter infections;Comparison
R472.9
C
1673-7210(2014)02(b)-0133-04
2013-09-03本文編輯:衛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