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 魏志海 劉文江
結合首批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學校建設,為使我校培養的學生具有高超的技能、健全的智力、完善的人格、強壯的體魄,機械制造技術專業構建了新的課程體系。
1.重理論,輕實踐,不能有效培養職業能力;
2.重知識的系統性,忽視了知識與具體工作任務的聯系;
3.專業基礎課、專業理論課、專業實踐課的機械分段排列,之間缺乏內在有機銜接與靈活配合。
1.重構課程體系:打破傳統學科型課程體系,針對實際工作體系重新構建課程體系。
2.重組教學內容:打破傳統學科型課程以學科知識邏輯為主線、專業理論知識為主體的教學內容,針對實際工作任務需要,以職業活動為主線,以培養職業能力為本位,重新組織和設計教學內容。
3.轉變實施方式:打破學科型課程主要進行知識灌輸、學生被動接受、實踐與理論脫節的實施方式,形成主要進行任務實施、學生主動構建、實踐與理論一體化的實施方式。
4.改造教學情境:打破單一的教學模式,創設盡可能與工作實際接近的教學環境,實現學校環境與工作環境、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有機融合。

經過認真調研和充分論證,不斷改進和完善以職業崗位能力為主線,以國家職業資格鑒定標準為依據,構建與生產項目相融合的課程體系。課程體系改革將徹底打破學科體系的課程模式,專業基礎課程的教學內容不再按學科體系組成、實施,而是融入人才培養過程,使專業基礎課程的教學在保持系統的同時,與專業實踐教學環節有機結合。專業課程按“教、學、做”一體化設計,學校專任教師通過企業實踐活動,梳理工作過程知識,遵循由“完成簡單工作任務到復雜工作任務”的能力形成規律,推進“教、學、做”一體化的人才培養模式的完善。根據機械制造目標崗位的實際需要,綜合各崗位的工作任務和工作內容、職責和要求等,確定各課程的課程標準,通過與行業企業合作開發課程等多種方式與途徑來開發與實施課程,創新教學方法和手段,融“教、學、做”為一體,強化學生的職業能力,培養學生誠實守信、愛崗敬業、吃苦耐勞的優良品質和責任意識、效率意識、遵紀守法意識、團隊協作意識,不斷提高學生的職業素質、崗位能力,增強就業競爭力。
①構建“以職業能力培養為核心”的課程體系
②深化和完善雙證書制度,將職業標準融入專業課程體系
③增強職業指導系統化課程
遵照以“就業為導向”的理念,設置職業指導系統化課程,將“職業素養教育思想”貫穿始終。
④增強人文素質課程,注重提高學生綜合能力
中職教育不應是一次性終生教育,而是從社會發展與人格發展的需求出發,教會學生如何做人和如何做事,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和全面發展的教育,因此,設置人文素質教育系統化課程,“人文素質教育思想”貫穿始終。
由專業帶頭人和骨干教師組成團隊,參照上海機械制造技術專業設置標準,深入沈陽機床集團、哈爾濱博深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哈爾濱松江拖拉機有限公司、青島海信模具公司等機械制造企業,了解一線人才需求,共同論證專業定位和服務面向,對機械制造技術專業工作崗位群進行分析。
校企共同確定人才培養目標與業務規格,明確就業崗位群,分析崗位工作任務和所需知識、技能、態度,進行崗位群工作分析,重點明確工作崗位和所需職業能力。
根據崗位實際工作凝煉系列典型工作任務:以崗位核心崗位職業能力需求分析表為依據,按照生產管理流程,歸納整合關聯任務所需技能,形成有教學價值的系列“典型工作任務”。
對典型工作任務進行歸納,確定行動領域,并向學習領域轉換。以工作過程為導向,構建工作過程系統化專業課程體系,滿足學生獲得職業資格證書的需要。

作為適應社會需要的職業人,必須具有良好的社會公德和較強的法制觀念,自覺遵守國家和地方法律,具有誠實守信、愛崗敬業、奉獻社會的職業道德,能自覺遵守行業法規和職業規范,具有開拓創新、團結合作和嚴謹務實的工作作風,具有較強的口頭與書面表達能力、人際溝通能力,具有企業管理的基本知識和質量意識,具有良好的環保意識等,必須加強學生社會能力、方法能力培養。

機械制造技術專業課程體系結構圖

機械制造技術專業教學計劃
上述的機械制造技術專業課程體系還不完善,需要請學校領導、教師、課程專家、行業專家、企業經營管理領導、企業人力資源部門領導、企業工程技術人員等進行研討,進一步改進。
[注]黑龍江省教育科學規劃重點課題《黑龍江省中等職業教育工學結合整體性課程改革的研究與實踐》,課題批準號:QDB1211004,子課題項目“中職機械制造技術專業工學結合教學方法、教學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