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藝橋
摘 要 本文通過對北京中醫藥大學衛生事業管理專業學生學習《衛生管理運籌學》的實際情況的調查研究,分析了該門課程現行教學方法中存在的問題,針對課程的教學目的和要求,設計了BPT教學模式(Basic、Training、Promote),有效地提高了課堂教學質量。
關鍵詞 衛生管理運籌學 教學方法 BPT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0 引言
素質教育是現代學校教育的主題,培養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堅實的理論知識,實踐技能和創新精神的高素質人才是學校教育的最終目標。運籌學是對有限資源合理配置利用的應用型學科。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先生曾這樣來陳述運籌學:“由一支綜合性的隊伍,采用科學的方法,為一些涉及到有機系統(人—機)的控制系統問題提供解答,為該系統的總目標服務的學科?!彼饕芯肯到y最優化問題,通過建立數學模型,并對其進行定量分析,求得系統運行或系統設計的最優方案,最終為管理者在做決策時提供科學的依據。衛生管理運籌學是我國中醫藥大學衛生事業管理專業的基礎課程,對培養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管理水平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門課程的許多內容在醫學和醫藥管理方面有著很強的應用背景。例如,在圖與網絡優化這一章關于圖的染色問題在醫藥存儲中有直接應用。假設一個倉庫要存放種藥品,,…,,要求某些藥品不能相互碰撞,否則會引起化學反應使藥物失效甚至爆炸。所以為了避免這種現象發生,這個倉庫應分割成若干個小空間,以便把這些不能相碰的藥品放在不同的空間里。試問這個倉庫至少應分割成幾個空間?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先建立一個圖,其頂點集為 = {,,…,},其中頂點對應于藥品,頂點與之間有邊相連,當且僅當藥品和不能相碰。于是,藥品存儲問題就轉化為圖的頂點染色問題,而圖的色數就對應為應至少需分割成的小空間的數目。
國內一些作者對如何上好大學的運籌學課程做了深入研究,參見文獻[1-5]。
1 衛生管理運籌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通過多年教學實踐,筆者認為現行衛生管理運籌學課程教學存在著如下問題:
1.1 重理論輕實踐
由于衛生管理運籌學是衛生事業管理專業的基礎課程,是以數學方法作為工具為決策人員提供科學高效的意見的管理類學科,在授課過程中需要運用大量的數學理論知識和公式進行推導和演算,從而導致了在教學過程中也同于其他管理類課程,教師更多的是關注基本概念和定理的推導等理論知識的介紹,而忽視了衛生管理運籌學應用型學科的基本特點,如何培養學生利用運籌學知識去分析、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的環節,從而限制了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和提高,不能滿足現代社會對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的需求。
1.2 教學方式單一
衛生管理運籌學類似于其他數學類方面課程的教學方式,以教師講授為主,教學方式單一。雖然隨著計算機的迅速發展教學手段已經由只在黑板上寫的生硬方法改變為運用PPT展示,但目前的衛生管理運籌學教學過程中也只是由教師一味地灌輸理論知識,沒有更好地發動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學生的參與度不高,滋生厭學情緒,導致學生對理論知識一知半解或獨立解決實際應用問題的能力欠缺,遇到解決管理中的實際問題毫無頭緒的局面,無法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1.3 教學手段單一
衛生管理運籌學通過建立數學模型方法來解決實際問題,大量的實際問題都有其深刻的實際背景,大量數據的獲得需要通過實際例子和實際測量得到。僅僅在教室里閉門造車建立的數學模型缺乏可信度,往往與實際有著較大的出入。所以必須把單一課堂變為多個課堂,從教室內走向教室外,從校內走向校外,才能夠科學、準確地把握、解決實際問題。
2 BPT教學模式
考慮到衛生事業管理專業學生的知識結構的特殊性和衛生管理運籌學課程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設計了使用于該專業的衛生管理運籌學課程:以能力建設為導向,以“基礎知識教學、實驗技能培養、綜合能力訓練”為抓手,以“課程建設、實踐基地建設”為保障,探索和實踐了大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基礎(Basic)、訓練(Training)、綜合提高(Promote)”的層次化、漸進式培養體系——BPT教學模式,探求一條衛生事業管理專業學生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培養的新路子、新模式。
2.1 構建了“基礎性-提高性-創新性”層次化課堂教學體系
基礎性注重“實”,著力培養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優化了衛生管理運籌學的課堂教學內容,保留了與衛生管理專業密切相關的線性規劃,運輸問題,整數規劃,目標規劃,動態規劃,圖與網絡理論,排隊理論等教學內容,結合數學實驗、數學建模、數學軟件等課程組建了數學實踐課程教學課程群,實現課程結構體系化。以70% 的教學時數,運用先進的教學方法進行課堂教學。改革傳統的教師一言堂的教學模式,采用課堂教師學生互動,師生一起討論,充分發揮了學生主觀能動性,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與積極性。
提高性突出“專”,著力訓練學生的專業技能。利用基本課堂應用問題,結合典型實際應用問題,對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訓練。
創新性刻求“新”,著力拓展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學中刻意向學生介紹課程最新的研究動態和最新的研究方法。
2.2 開創實踐教學環節的課外第二課堂教學體系
強化實踐教學環節,以30% 的教學時數,依托計算機實驗室,開創實踐教學環節的課外第二課堂,對學生計算機應用能力進行專門的訓練。指導學生用計算機進行數學模型的求解,掌握LINDO、LINGO和管理運籌學2.5等相關的軟件包的使用。
引導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發現現實生活中有關醫療管理的應用問題,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在社會生產實踐活動中接受檢驗,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親身感受學習管理運籌學這門課程的實踐需要和社會價值,在實踐中增長見識和才干、獲得成就感。
2.3 項目化的綜合能力訓練體系
能力建設項目,在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中,將學生3人一組,同做一個題目,同討論一個問題,增強了學生的團隊精神和團結協作能力。組織學生完成讀書報告和課程論文,促進能力培養普遍化。
課外科技項目,組織學生申報校、院級大學生科技項目,參加大學生科技競賽活動,促進能力培養多元化。
科學研究項目,組織學生參與教師的科研項目,指導學生進行畢業設計,促進能力培養個性化。
3 結束語
通過幾年來的嘗試,“基礎(Basic)、訓練(Training)、綜合(Promote)”的層次化、漸進式衛生管理運籌學課程——BPT教學模式,貫通兩個課堂,優化課內,強化課外,第一課堂教學夯實基礎,第二課堂教學提升能力,二者良性互動,搭建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新平臺。基礎培訓普及化、提高培訓課程化、綜合培訓專題化,實現了以學促教、以學促專、以學促能的目的。切實培養了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范鷹,符啟勛,彭慧卿.運籌學課程教學現代化研究與實踐[J].天津城市建設學院學報,1999(3):90-92.
[2] 宋德昌.對運籌學課程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J].建材高教理論與實踐,1999(4):77-79.
[3] 黃宇林.從運籌學教學談人才培養模式與實踐[J].中國教育導刊,2005.2:76-77.
[4] 董振寧,劉洪偉.管理類專業運籌學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6(1):32-35.
[5] 劉舒燕.管理類運籌學課程教學改革思路[J].交通高教研究,2000(3):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