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艷
“會寫不會說”是許多從事農村初中語文教育工作者面對諸多學生發出的又一聲無奈的嘆息,但許多農村語文教師在短時間內又無法從這一困惑中尋找到比較好的方法。《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應“具有日常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運用口頭語言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作為語文基本能力之一,作為“思想的直接現實”(馬克思語),我們語文教育工作者必須真正從實際出發,根據學生個性特點,尋找最佳方法,使學生真正“敢說”、“參說”、“會說”,從而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
筆者在從事語文教學工作過程中,經過長時間的摸索探求、試驗訓練,創立了一套適合農村學生的“說話”的階段訓練模式。
一、訓練的依據和目的
讀寫聽說是語文的四項基本功,“說”作為四項基本功之一,是語文素質教育的一個核心內容。因此說話訓練的目的便是使學生能講普通話,語音清晰,語句連貫,條理清楚,能準確表達自己的想法與心情,并努力使對方理解;復述轉述,力求完整準確;討論發言,圍繞話題,簡潔明了;講述見聞,內容具體,語言生動;此外還要培養學生在“說話”中講究文明和修養,態度自然,尊重對方,注意對象和場合。從而逐步把學生培養成合格的全面人才。
二、訓練的方法和方式
采用“課前——課中——課后”一條線訓練體系;遵循“敢說——會說——能說”的訓練思路;階段性、交叉性、滲透性相結合。
(一)課前(又稱課前5分鐘演講)
課前5分鐘演講分為四個訓練階段
1.成語故事。旨在鍛煉初一新生的“敢說”能力,并積累一定的成語,每次2個同學,教師可對較內向、納于言辭的學生進行“敢說”的專門訓練,使“敢說”普及化,為更高層次的訓練打下堅實的基礎。
2.成語造句。當“敢說”已經普及化時,即進行成語造句訓練,旨在鍛煉學生的思維、應變、行事、表達理解能力,方式如:學生運用1——2個成語說一段話;學生將聽眾學生提供的3——6個成語連成一段話。此階段為關鍵階段。
3.課前演講。規定學生在5分鐘內準備一個話題進行演講,主題范圍可由學生自行確立,也可先前準備,如美文賞析,針對某一件事發表自己的看法等……
4.即興演講。即每次提前3分鐘讓學生抽簽選擇演講話題,抽簽的話題最好在學生內部征集,這樣不管抽到什么話題,都是學生自己的話題,那么學生就會有話可說,真正體現“學生為主體”的語文素養教育觀點。即興演講應該是說話訓練中課前5分鐘演講的最高層次,因此,教師要從“說話”訓練的目的上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
(二)課中
課堂中進行“說話”訓練,是構成“說話”訓練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課中進行的“說話”訓練形式多樣,豐富多彩,如課堂提問、復述課文、朗讀、討論等。
按照大語文教學觀,課堂提問的范疇并不只限于教師對學生提問,因此,我們應要求、鼓勵學生對教師的講解、同學的發言、教材或課文本身,提出不同的或獨到的見解,引導學生去發現沒有被教師講到的精要之處,進行即興式討論,并要求學生在發言中,既維護真理,以理服人,又溫文爾雅,以禮待人,達到“說話”訓練的“言之有理,言之有行”。實踐證明,學生今天會“發現”,明日才可能會發明。
教師在“說話”訓練中一定要注意朗讀的訓練,訓練的方法可借鑒姚竹青老師的方法:以登臺朗讀、當眾演講為主;只讀不背;一律實行無準備的即席朗讀;朗讀要領十八字:聲音亮,吐字清,像說話,動真情,抬眼睛,重停頓。
(三)課后
教師應注重抓住課后這一重要環節。結合學校學生學習生活特點,專門開設課后專項練習,體現由課堂走入生活,語文聯系生活的語文素質教育特點。例如,我們不妨模仿“英語角”開設若干塊“普通話交流中心”舉行一些形式多樣的朗誦、辯論、演講比賽等等。
教師不光要在訓練中努力遵循“課前——課中——課后”的訓練體系、遵循“敢說——會說——能說”的訓練思路,更要隨機應變做到堅持階段性,又要貫徹交叉性,靈活運用滲透性。
三、訓練的條件
1.教師積極的態度
積極的態度:一是為學生創造說話的條件,二是給予學生熱情的鼓勵。
2.教師努力創造情境
“激發興趣、因勢利導”是說話訓練過程中一個很重要的環節,讓學生能在一個輕松、活潑、融洽、自然的氛圍中說著聊著自己的話題。教師應努力遵循學生的個性特點、興趣愛好,在訓練的各個階段有的放矢地設置情境,使學生有話可說。
3.老師要充當說話的楷模
很多學生沒有說普通話的習慣。因此,教會學生說普通話更成了說話訓練的首要任務。教師一方面要以身作則,一方面要嚴格要求,只有教師充當了說話的楷模,才有可能使說話訓練達到預期的效果。
四、訓練過程必須注意的幾個問題
1.普及性和針對性
“學生說話”的訓練,絕非只求培養幾個說話尖子,充當“門面”,而是面向全體學生的大面積、地毯式的普及訓練。
2.處理好“說話”與“讀”“寫”“聽”的關系
強調說話的訓練,并不是忽視“寫”“聽”“讀”的訓練,聽說讀寫是語文素質教育的四項基本能力,相反“說”與“讀”、“聽”、“寫”是相輔相成的,這正如葉老所說的那樣:“接受”和發表可以互相促進,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是緊密聯系不可分割的。”以“說”促“寫”,以“說”促“聽”、以“說”促“讀”。
3.單一化和多元化
單一化要求說話訓練要有固定模式和特定的板塊,如“固定的課前5分鐘演講”、“說話訓練課”等等。但單一過于拘泥。因此,在說話訓練過程中要注意多元化,即適時、適地、適人地釆用多種形式的訓練方式方法,使訓練方式方法豐富化。
在多年的語文教學中,我一直采用此種訓練體系對學生進行“說話”訓練,所帶班級的說話能力明顯高于非試驗班級,語文綜合素質也明顯提高。但是,有些方面還有待于提高,例如,如何對學生說話訓練的效果進行評價等。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地堅持,訓練體系的進一步完善,相信,這一訓練體系將會更加成熟。
(作者單位:江西省信豐縣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