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惠芳
(昆山市紅十字會血站,江蘇 昆山 215300)
無償獻血是指為了拯救他人生命,自愿捐獻自己的血液給社會的公益事業而不收取報酬的行為,也是一種救死扶傷治病救人的特殊行為[1]。隨著我國醫療保障水平的不斷提高和醫療技術水平的不斷提升,人口的老齡化和疾病譜的改變,使臨床用血需求量逐年攀升。為了保證充足安全的血液滿足臨床醫療救治的需要,避免“血荒”現象的出現,本文試圖應用危機管理理論,探索構建無償獻血的長效機制。
危機管理是指為應對各種危機情境所進行的規劃決策、動態調整、化解處理及員工培訓等活動過程。危機管理的三大特征:一是應急性,二是不確定性,三是預防性。對突發的危機事件,要及時采取有效的應對措施,避免或減少危機產生的危害。危機的產生,往往會有一定的前驅征兆,如果事先對其進行分析,提出化解危機的對策,就能使危機損害降低到最低,甚至將危機轉化為機會。危機也是可以預防的。因此,對可能發生的危機事件,要事先進行分析,建立防范、處理體系,從而避免危機的發生。危機管理的最佳境界是避免危機發生。
昆山市是江蘇地區最早開展無償獻血的城市之一,從1993年開始探索無償獻血,經歷了起步、發展和成熟三個階段。①起步階段(1993年至1998年9月)。《獻血法》頒布前,昆山市委、市政府就高度重視無償獻血工作,率先在機關干部、衛生系統員工中開展無償獻血工作,為昆山市的公民無償獻血工作拉開了序幕。之后,組織參加過有償獻血的個體供血員參加無償獻血,被中國紅十字報譽為“中國大陸獻血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②發展階段(1998年10月至2003年底)。1998年10月《獻血法》實施,昆山市無償獻血工作逐步走上了法制化軌道,臨床用血全部來自于無償獻血。③成熟階段(2004年至今)。在不斷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全面取消了政府指令性計劃,臨床用血全部來自于自愿無償獻血。實現了3個轉變:即一次獻血向多次獻血轉變、獻全血向獻成分血轉變、一次獻200ml向一次獻400ml轉變。2012年,昆山市無償獻血人數為16,544人,無償獻血量為4.88t,無償捐獻血小板13,500U,實現了3個100%,即自愿無償獻血100%,自愿無償捐獻血小板100%,自愿無償獻血占臨床用血比例100%。
目前,昆山市的無償獻血量雖然能滿足臨床救治病人的需求,但是隨著昆山市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醫療技術水平的進一步提高和社會保障水平的提升,人口的老齡化和疾病譜的改變,臨床用血量每年都在以5%左右的速度快速增長。根據WHO GDBS 2010年的調查報告,發達國家每千人口獻血率為45.2人,中等和不發達國家每千人口獻血率分別為10.1和3.6,每千人口中獻血至少應達到10人,才能基本滿足臨床用血需求,而我國人口的平均獻血率僅為0.84%[2]。昆山市按照163萬常住人口計算,平均獻血率為1%。因此,昆山市目前無償獻血情況,僅僅基本能滿足臨床用血。2010年以來,我國不少省會城市相繼出現了采血困難、血液偏型或血庫告急的情況,“血荒”一度成為諸多媒體關注的焦點。為此,要避免“血荒”現象在昆山市發生,就要對無償獻血出現的危機現象進行分析。
一是獻血認識薄弱化,長期以來人們對獻血活動認識不夠,認為“獻血傷元氣”,不利于身體健康;二是獻血動機多元化,無法形成長期穩定的心理特質,三次以上固定獻血者還不多。三是獻血人群單一化,過度依賴外來務工者, 昆山市 65%的獻血者來自新昆山人,節假日大量流動人員返鄉,會對昆山市階段性無償獻血造成一定影響。
一是“郭美美”事件的出現,引發人們對愛心事業的信任危機,由于對紅十字會的片面了解影響到人們對無償獻血的態度,一度出現血液采集量持續下滑,造成臨床用血的供需矛盾,直接影響危重病患的治療、搶救[3];二是對無償獻血政策缺乏了解,認為獻血是無償的而用血卻要交費,引發人們對“無償獻血,免費用血”政策不信任:三是一些負面報道,如“血漿澆花”等事件,擔心自己的愛心被浪費,引發人們對血站工作不信任。
一是“窗口期”問題。獻血者感染病毒后到外周血液中能夠檢測出病原體抗體需要有一定的時間;二是隨著疾病的發生和變異,還有新的未知的病原體出現。
從危機特征來看,大多數危機事件的出現都有一個潛伏期,當多種潛在的小的響應因素積聚到一定量時就會引發危機的全面發生。因此,及早發現可能出現的危機,及時分析危機發生的原因,提出對策與建議,做到防患于未然永遠是危機管理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要求。從昆山市無償獻血來看,昆山市的無償獻血工作,在上級部門的正確領導和社會各界的關心支持下,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各項工作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國前列,但是與中等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昆山市雖然目前能做到充足安全的血液保證臨床供應,但也必須居安思危,做到未雨綢繆,防患未然。根據無償獻血危機分析,建立一個適合昆山市無償獻血工作特點的長效機制,為可能出現的危機提出切實有效的應對措施,預防危機的發生就顯得尤為必要。
無償獻血是一項政策性強、涉及面廣的社會公益事業。無償獻血工作要想持續、穩定、快速發展離不開法律法規和相關政策的支持。
第一,嚴格執行《獻血法》,呼吁對其進行必要的修改。1998年10月1日《獻血法》正式頒布實施,使我國血液管理工作步入了法制化管理軌道,對我國無償獻血事業發展和血液安全保障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隨著無償獻血事業逐步向縱深發展,近年來《獻血法》部分規定與執行情況不相適宜,有的甚至制約了無償獻血事業的健康發展。因此,適時修改顯得非常必要。
第二,制定和完善相關地方性法規、政府規章以及部門制度。修訂和完善獻血條例、表彰獎勵辦法等,明確各部門職責,工作要求要更加細化和量化,要實行目標管理。要把無償獻血工作與文明創建結合起來,對不組織無償獻血活動的單位不得評為文明單位。鼓勵黨團員、國家公務員、事業單位員工積極參加無償獻血,把參加無償獻血與黨員民主評議、個人年度考核結合起來,對多年不參加無償獻血的個人不得評為合格。政府應對連續多年組織開展無償獻血活動的單位和多次自愿參加無償獻血的個人及時進行表彰獎勵,并使其享受免費用血的權利。
無償獻血是一項民心工程,一項愛心工程,需要全社會的廣泛支持和積極參與,更離不開政府的推進和政府職能的發揮。
第一,加強政府領導,完善科學的獻血管理網絡。《獻血法》規定:地方各級人民政府領導本行政區域內的獻血工作,統一規劃并負責組織、協調有關部門共同做好獻血工作。因此,政府推進無償獻血工作是法律賦予的職責。無償獻血關系到全體公民,涉及面很廣,需要在各級政府統一規劃、組織協調下開展宣傳教育工作,使越來越多的適齡公民加入到無償獻血行列,使獻血事業沿著法制化軌道健康發展。
第二,加強采供血機構管理。血站作為采供血的專業機構,工作質量直接影響到獻血者、受血者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關系到社會的和諧穩定。政府應加強對采供血機構的投入,衛生行政部門要加強監管。血站應嚴格按照《血站管理辦法》、《血站質量管理規范》、《血站實驗室質量管理規范》的各項要求,加強內部管理,嚴格采供血質量控制,確保采供血液的安全。
無償獻血工作在立法支持、政府推進的基礎上,還需要充分調動新聞媒體和社會團體的力量,以形成共同推進無償獻血工作的強大合力。
第一,充分發揮新聞媒體的強大作用。整合媒體資源策劃宣傳無償獻血活動,在電視、報紙、電臺等傳統媒體宣傳的基礎上,要加入網絡新媒體的力量,擴大無償獻血宣傳覆蓋面。創新宣傳報道的方式和形式,改變傳統報道的說教特點。豐富宣傳內容,根據不同人群進行有針對性的宣傳,通過對血液知識、無償獻血常識和獻血救人典型人物的先進事跡宣傳,最大限度地激發和調動人們的獻血熱情。
第二,充分發揮社會團體和社會各界力量。開展好無償獻血工作不僅需要在各級政府的領導下進行,而且更需要各級紅十字會組織和參與,需要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在獻血宣傳、組織動員等方面做許多具體工作,需要國家工作人員、高等院校在校學生率先獻血,為樹立社會新風尚作表率。只有社會各界廣泛參與,才能有效保證無償獻血工作持續發展。
無償獻血從計劃無償到自愿無償的轉變,采供血機構就必須調整工作模式,由原來的在“家”坐等獻血者上門,轉變為采取積極有效措施,主動出擊,樹立新型服務理念,適應新時期無償獻血事業的發展。
第一,爭取多方支持開展無償獻血招募。采供血機構在對機關、企事業單位、學校等進行獻血招募時,要積極爭取政府和相關部門的支持和配合。昆山是一個外向型經濟比較發達的城市,在對外資企業進行獻血招募時,要依靠工會組織的力量,選派專業的醫務人員到獻血單位開展面對面、形式多樣的獻血宣傳活動。通過活動,使更多人了解和支持無償獻血、參與無償獻血。
第二,提高采供血機構人員的服務意識。具有無私奉獻精神的無償獻血者的獻血目的是通過采供血機構的工作來實行他們獻血救人的崇高愿望的。因此,采供血機構工作人員必須提高服務意識,盡可能為獻血者提供超出獻血者預期的、全方位、高質量服務。親切熱情的接待、整潔舒適的環境、耐心細致的咨詢、專業細心的體檢、輕巧熟練的采血以及周到細仔的獻血全程服務,從而保護獻血者的獻血熱情。
預約獻血模式是在自愿無償獻血模式的基礎上,采供血機構根據當時的血液庫存和臨床用血情況,在約定時間、約定地點進行的有計劃的血液采集。預約獻血能夠使人員安排和設備利用更趨科學合理,同時也能為獻血者提供更為方便、溫馨、優質的服務。預約獻血模式包含了自愿無償獻血的全部優點,同時也規避了自愿無償獻血的不足和問題,可以說是無償獻血工作的最高境界。
第一,廣泛宣傳發動。建立預約獻血模式的前題是,必須大力宣傳《獻血法》等法律法規,宣傳普及獻血輸血常識,大力弘揚無償獻血先進典型和事例,營造無償獻血光榮的良好社會氛圍。
第二,建立流動血庫。建立預約獻血模式的基礎是,必須建立數量足夠大、人員足夠多的流動血庫。在固定無償獻血者中招募志愿者成立俱樂部,如應急獻血志愿者俱樂部、成分獻血志愿者俱樂部、稀有血型志愿者俱樂部等。
第三,做好檔案管理。建立預約獻血模式的關鍵是,建立一套完整的、齊全的檔案體系,并實行計算機網絡化管理。定期舉辦無償獻血知識講座、心得交流、特殊日子慰問、表彰等活動,保持與俱樂部成員的聯絡和情感溝通。
無償獻血是一項政策性強、涉及面廣的公益活動,受國家經濟、社會政治因素及突然事件、自然災害等因素影響[4]。因此,只有通過健全的法律法規、發揮政府職能、調動多方力量、做好獻血招募、擴大獻血隊伍、探索預約獻血新模式,構建無償獻血長效機制,才能真正做到未雨綢繆,防患于未然,從而保證無償獻血事業持續健康發展。
[1]王愛紅.89例獻血前血液篩檢合格者主動退出獻血原因調查[J].中國輸血雜志,2013,26(9):788-789.
[2]朱永明.血液安全—WH0的觀點[J].中國輸血雜志,2010,23(10):760-761.
[3]王佩紅.淺析無償獻血的危機公關策略[J].臨床輸血與檢驗,2012,14(4):364-365.
[4]周玉玲.淺析采供血工作中社會信用風險控制[J].中國輸血雜志,2012,25(10):947-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