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海濤
(安徽醫科大學衛生管理學院,安徽 合肥 230032)
醫患關系是指醫生與患者之間的關系,“是在診療過程中形成的一種人際關系,它對治療產生一定的影響[1]。”和諧的醫患關系對治療產生積極的影響,不和諧、緊張的醫患關系則會對治療產生消極的影響。所以,構建和諧的醫患關系至關重要。本文通過對某醫院醫患關系的實證調查,分析當前醫患關系的狀況,并提出相應的對策。
2012年12月,對某三甲醫院醫生、患者就醫患關系的認識、醫患雙方的責任、醫患糾紛處理、理想的醫患模式等方面進行匿名問卷調查。共發放醫患關系調查問卷200份,有效回收150份,其中醫生82份,患者68份。
認為目前醫患關系一般的有58例,占38.67%;認為很和諧的有16例,占10.67%;比較和諧的有44例,占 29.33%;有點緊張的有 21例,占14%;很緊張的有11例,占7.33%。
認為醫患關系是法律關系的占11.33%;經濟關系的占26.67%;生死相托關系的占42%;其他占20%。
六成受訪者傾向于引導與合作的就診醫患模式(63.33%),三成傾向于共同參與型(28.67%),很少傾向于主動與被動型(8%),醫生權威的不足一成。
大多數受訪者認為醫生工作量大和醫患利益關系突出是醫患交流缺少的主要原因,分別占42.67%和31.3%,認為醫生感情冷漠的僅占16%。
近一半的受訪者認為看病貴的主要原因是檢查費用過高,占 53.3%,約十分之一認為醫生開高價藥是看病貴的主要原因,見表1。

表1 看病貴的主要原因
大多數受訪者傾向于合理合法的處理方式,主要通過與醫生協商(40.00%)和向院方投訴(48.67%),見表2。

表2 醫患糾紛的處理方式
大多數受訪者認為醫療資源分配不合理(58.67%),和醫院亂收費問題(44.67%)是醫患關系緊張的主要促成因素,見表3。

表3 醫患關系緊張促成因素
調查表明,醫生的責任主要是缺乏溝通(44%),患者主要責任是對醫務人員有偏見(30.6%),醫學知識欠缺(27.3%)。社會問題主要是法規不健全(43.3%),醫療事故責任評價體系存在問題(46%),見表4~6。

表4 醫生的責任

表5 患者的責任

表6 社會的責任
從調查看,大多數人認為目前的醫患關系一般,只有極少數人認為醫患關系很緊張,因此目前醫患關系并非嚴重惡化。醫患關系模式的調查結果顯示,近半數受訪者傾向于生死相托的醫患關系,占 42%。這種生死相托的醫患關系,正是建立在醫患雙方互相信任的基礎之上。關于理想的就醫模式,63.33%的受訪者選擇引導與合作的就醫模式,可見患者的權利意識有了一定的提高,不再是以前醫生權威、患者被動型的就醫模式。
3.2.1 醫患交流欠缺
醫生工作量大和醫患利益關系突出是導致醫患交流欠缺的主要因素。目前醫生工作量比較繁重,所以很難有時間與每個患者進行詳細的溝通交流, 有些醫生缺乏良好的溝通技巧和耐心,就不免引起病人的不滿。另外醫患關系緊張是因為存在密切的利益關系。我國公費醫療制度的取消、醫改的起步與深化、患者對高質量低收費醫療的期望、社會各界經濟、政治地位及社會地位的不平衡等都是醫患利益沖突加劇的原因。
3.2.2 看病貴
看病費用高昂的經濟因素是醫患關系緊張的重要原因。大多數受訪者認為檢查費過高,虛開檢查化驗是看病貴的主要原因,增加患者負擔,加劇醫患關系緊張。
3.2.3 醫患關系緊張促成因素
醫療資源分配不合理和醫院亂收費問題是其中的主要因素。目前我國優質醫療資源過度集中在大中城市,縣級、鄉鎮的醫療機構的技術水平和人員嚴重不足,難以滿足群眾的醫療需求。由于醫生誤診導致醫患關系緊張也不容小覷。此外醫院收費不夠規范合理,導致患者不滿,使醫患關系更加惡化。
3.3.1 醫生責任
醫生的責任中,溝通欠缺所占比重最大,患者在就醫過程中,都希望醫生多傾聽他們對病情的訴說以及盡可能多的解釋病情和治療方案,然而由于醫務人員欠缺與患者的溝通和耐心,有可能加劇醫患關系的緊張局勢。如果醫務人員能多與患者及家屬溝通、解釋,得到患方的理解與支持,從而增強患方對醫方的信任,就能改善醫患關系。
3.3.2 患者責任
在患者的責任中,對醫務人員的偏見和缺乏基礎醫學知識所占比重較大。大多數患者沒有接受過系統的醫學教育,缺乏基礎醫學知識,對所患疾病等相關問題不甚理解,可能自己選擇的醫生及治療方案并非治療疾病的最佳治療方案,而醫生給出的治療方案自己又不理解,不符合自己的主觀意愿,加上某些患者對醫務人員有強烈的偏見,就有可能發生醫療糾紛,加劇醫患關系緊張。
3.3.3 社會責任
主要是法律法規不完善和醫療事故評價體系欠缺,目前我國關于醫藥衛生方面的法律法規還不是很完善,同時相關的法律法規也沒有很好地執行,也使得醫療糾紛屢見不鮮。譬如患者辱罵、毆打醫務人員,某些無良的醫務人員收受紅包、非法行醫等。
首先,應加強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建立合理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改革要兼顧效率與公平,充分考慮中低收入階層的醫療需要,明確政府對醫療衛生服務行業的監督與管理,規范醫療服務行為。另外要優化醫療衛生資源配置,改變城鄉醫療衛生資源配置不合理的局面,加強基層社區衛生服務體系的建設,帶動城鄉衛生服務體系結構、功能、布局的調整與優化。
其次,應加強醫患溝通,解決矛盾。醫院要對醫務人員進行醫德醫風教育,強化職業道德,弘揚救死扶傷的人道主義精神。醫患雙方要相互信任,才可能形成良好的醫患關系。而信任是建立在溝通的基礎上的。醫患雙方應換位思考,醫生應理解患者治病心切,患者也應體諒醫生的繁忙,理性看待醫療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風險,尊重和信任醫生。同時對醫生開展人際溝通的培訓教育,實行“醫患溝通制”提高醫生的溝通技能,加強醫患之間的溝通與理解[2],建立信任合作的醫患關系。
此外,還應健全醫療衛生法律法規,通過法律解決醫患糾紛,加強醫德醫風建設。目前我國醫療衛生領域的法律法規還不是很完善,醫鬧和非法行醫時有發生,對于醫療問題需要依法解決,加強法律對于醫患雙方權益的保護,加強對于“醫鬧”等擾亂醫療秩序行為的法律嚴懲,建立健全醫療衛生法律法規,制定醫患關系相關法律條例并嚴格執行。同時加強醫德醫風的制度化建設,以解決醫患沖突,建立和諧的醫患關系[3]。在新時期要“增強公民的法制觀念與健康意識,提高公民科學素質與道德水平”[4],醫患雙方共同努力構建良好融洽的醫患關系,營造信任合作的就醫環境,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1]王華偉,許慧婷.天臺縣部分醫院醫患關系的調查和分析[J].重慶醫學,2006,35(14):1330-1322.
[2]盧仲毅,唐時奎.實施醫患溝通制 改善醫患關系[J].中華醫院管理雜志,2002,18(12):726-728.
[3]黃偉東.構建和諧醫患關系的探討[J].中國醫學倫理學, 2006,19(5):39-41.
[4]吳培東.新形勢下醫患關系的調查[J].研究與實踐,2006,(2):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