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會
河北大廠祁各莊中學
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德育
王玉會
河北大廠祁各莊中學
葉圣陶先生說過:“作為一個教師,只要把功課教好還遠遠不夠,最重要的是關心學生健康成長。”一個人沒有知識是次品,身體不好是廢品,品德不好是危險品。可見,作為一個人,這三樣哪樣也不能夠缺,但其中首當其沖的就是道德行為了。因為縱使一個人有很淵博的知識,很強壯的體魄,但如果德行敗壞,那他只會給國家社會帶來更大的危害。語文教學是最能體現“以德育人”思想的,在教學上,堅持教文育人,使學生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凈化,品格得到提升,從而使身心得到和諧發展,因此,在新形勢下如何發揮語文教學的作用,怎樣加強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對從事語文教學工作的教師來說是應該思考的問題。
教材中有不少介紹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崇高品質的文章。講讀這類課文,在介紹時代背景時,聯系他們為祖國作出的貢獻及他們的崇高品質進行教學。如在講授《鄧稼軒》一文時,著重介紹鄧稼軒同志崇高的理想,強烈的愛國心與責任感,同時該文對于今天的我們還有很大的教育意義,從而使學生認清個人與集體、個人與國家的關系,弄清今后自己該怎樣做。類似這樣的文章,通過這樣的背景介紹,激勵了學生,同時也讓他們懂得該怎樣做人,怎樣學習。
思想品德教育不能變成附加的成分,而應從具體內容實際出發,挖掘課文本身所蘊含的思想教育意義。《我愛這土地》一詩寫于抗日戰爭開始后的1938年,當時日本侵略軍連續攻占了華北、華東、華南的廣大地區,所到之處瘋狂肆虐,妄圖摧毀中國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國人民奮起抵抗,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詩人在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關頭,滿懷對祖國的摯愛和對侵略者的仇恨,寫下了這首慷慨激昂的詩。全詩只有短短10句話,110個字,卻句句流露出詩人強烈的愛國情感;字字控訴著侵略者滅絕人性的暴行。用多媒體出示幾個問題,小組自主、合作學習,然后小組代表發言匯報。
(1)詩中是通過什么形象來表達出詩人的愛國激情的?請你把相關詩句找出來,并談談你的理解。
(2)思考:詩歌開頭寫著“假如我是一只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請你結合以上歌唱的內容,思考為什么這里用“嘶啞”一詞,而不用“清脆”或“嘹亮”。
(3)詩中的“鳥”,它都歌唱了哪些內容?這些內容又有什么象征含義呢?
(4)思考:詩句“然后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在第二個問題的總結講解中,問:喉嚨嘶啞了還要歌唱,說明了什么?學生不難體會到詩人的愛國情深,并隱含著獻身之意,崇敬之情不言而喻。特別是第四個問題的深刻含義不容忽視,詩人愿為祖國獻出自己的生命,這是一個德育滲透的良好時機。“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艾青,他深愛著自己的祖國,他表示:為了祖國愿意犧牲自己。那么今天,沒有戰爭了,和平了,我們年輕的一代該怎么做呢?
課外閱讀是語文德育實施的途徑之一。積極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語文課外閱讀,不僅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性格特征,而且有助于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當然,書有良莠之分,不能不加選擇地讓學生去讀。教師應該針對學生的年齡特征、興趣愛好、思想實際,向學生推薦有關讀物,列出書目,引導學生去讀,要加強閱讀指導,激發學生課外閱讀興趣,教給他們讀書方法,特別是評價與欣賞的方法,使學生從閱讀中有所收獲。例如針對有些學生沉迷于某些談情說愛、情意綿綿的情節,便組織學生認真學習有關文藝理論的書籍,引導學生了解任何作品中人物的悲歡離合,總是離不開時代特點的;針對某些學生閱讀時只注意故事情節,教育他們在閱讀文藝作品時要掌握作品的思想內容,看到它的社會意義,從中受到有益的感染。一本好書相當于一位良師益友,不僅可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習成績,而且還能培養刻苦學習、戰勝困難的奮斗精神,所以應該鼓勵學生訂閱書刊雜志,使學生擴大視野,提高思想覺悟。
如《安塞腰鼓》是一篇歌頌激蕩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作者通過描寫西北漢子擂腰鼓的場面,歌頌了生命奔騰的力量,這力量正是通過西北漢子熱情奔放的腰鼓表現出來的。安塞腰鼓是一種獨特的民間大型舞蹈藝術形式,具有2000年以上的歷史。獨具魅力的安塞腰鼓掀起在黃土地上的狂飆,展示出西北黃土高原農民樸素而豪放的性格,張揚出獨特的藝術個性。豪邁粗獷的動作變化,剛勁奔放的雄渾舞姿,充分體現著陜北高原民眾憨厚樸實、悍勇威猛的個性。這些結合課文的具體的民俗內容而引發的教學延伸,可培養學生的思想品德、基本美德,產生無形的熏陶作用,同時又可以活潑課堂氣氛,調節學習情緒。
教育貴在以人為本,道德比知識更重要。語文學科是集知識性、科學性、思想性于一體的綜合學科,作為語文教師,應讓學生在快樂創造中學習語文,更應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滲透德育,從而為新形勢下的大語文譜寫出嶄新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