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磊


雖然4G已經發牌,但眼下并非真正的4G時代,套用一個流行句式可稱之為“3G之上,4G未滿”的后3G時代。
但這并不意味著無法預計4G可能帶來的種種改觀。相反,因為有了3G長達5年的鋪墊,我們有足夠的理由去推測接下來的5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內還會產生哪些奇跡、顛覆以及反轉。
一組來自愛立信的基礎數據首當其沖值得重視:
到2019年,全球手機用戶將接近93億,其中56億為智能手機用戶、26億為LTE用戶;
到2019年,WCDMA/HSPA網絡將覆蓋全世界90%的人口,LTE網絡覆蓋率65%;
2013年至2019年,智能手機用戶將增長兩倍,智能手機數據流量將增加10倍;2013年視頻流量占移動數據總流量的35%左右,這一數字在2019年將達到50%以上;
未來幾年,中國將從2G/3G網絡迅速轉向4G網絡,到2019年底,中國LTE用戶數將超過7億,中國成為全球最大4G LTE市場。
可以肯定的是,4G會大體遵循3G的發展軌跡——網絡基礎設施先行,帶動新型終端出貨上量繼而低價普及,匹配底層技術的上層應用從消費端開始涌現,進而深入企業和組織內部,量變積累出質變,潛移默化地變革社會生活。
技術與商業結合形成的張力,越來越顯性地、甚至有些夸張地推著地球旋轉。史學家、預言家們大膽斷言:人類自農耕文明、蒸汽文明之后邁入了數字文明,而權力的表征則從水流、石油變成了比特。
終端的狂歡
如諸多ICT報告所預測的那樣,全球網絡——不論是互聯網還是企業網——的數據流量正呈現幾何級數增長。來自思科的數據顯示,2016年全球移動數據流量將達到每月10.8EB。
搜集這些海量而又千奇百怪數據的“罪魁禍首”當然是終端。不過今天再談論終端這個詞的時候,其內涵已經不再局限于手機或者平板電腦,汽車、手表、眼鏡、鞋、首飾、家具等等一切用得到用不到的東西,都是數據的秘密采集者。
一年一度的美國拉斯維加斯消費電子展(簡稱CES)和西班牙巴塞羅那移動通信展(簡稱MWC)堪稱電子產品和最新ICT技術的風向標。而2014年的CES和MWC毫無懸念地被各種冠以4G名頭的終端搶了頭彩。
在高通公司眼里,CES展覽“聯網汽車、智能手機、平板電腦、智能家居和可穿戴設備等濟濟一堂的趨勢必延續多年”,高通自己展示了采用4G LTE技術的奧迪A3聯網汽車和一款能夠實現整個家庭范圍內音頻串流和智能終端間互操作的智能手表。
除了高通展出了汽車外,還有超過125個汽車高科技公司在CES現場展示了最新的汽車技術和服務,而“車震”繼續在MWC上演。
與CES稍有不同的是,MWC更強化了4G的色彩,因此傳統手機廠商的戲份更重,三星、索尼、華為、聯想、LG等都發布了最新的4G手機,可以想見2014年4G手機會迅速占據主流渠道,新一波換機潮也會接踵而至。
國內三大運營商的終端銷售決心有可能縮短4G的普及時間窗。2014年,中國移動計劃銷售超過1億部TD-LTE終端,終端補貼也可能前所未有地達到500億元。同樣,2014年中國電信天翼終端產業鏈的發展目標是全年實現天翼終端銷量1億部,其中4G終端3600萬部。
新流量生意
肇始于3G時代的流量套餐,已經成為一個基本的交換單位,把語音和短信趕出了歷史舞臺的中央。流量越來越像一門生意,一頭聯接貨幣,另一頭聯接海量內容。
雖然搶占流量入口的口號已經喊了很多年,但在后3G時代,在云管端的技術商業形態里,入口的概念顯得更為具體和直接。有野心的玩家都在做著流量入口的夢,他們有的從云切入,有的從端切入,但眼下又多了一個從管道切入的機會——虛擬運營。
工信部在發放4G牌照的時間點幾乎同步發放了虛擬運營商牌照,兩批牌照共計19張,或許還會有第三批,但已經不再重要,用一位虛擬運營商高管的話說,“玩家已經足夠多,接下來就看怎么玩了”。
所有的虛擬運營商被分成了四種類型:一類是特定行業、細分市場,如公交傳媒運營商巴士在線、游戲公司蝸牛科技;第二類是商業零售類,如蘇寧、國美、樂語;第三類是手機代理類,如迪信通、愛施德;第四類是互聯網類,如京東、阿里巴巴。
外界對于虛擬運營商的一大質疑是,從國外經驗看,絕大多數虛擬運營商的市場份額都不超過10%,市場空間有限。但質疑者忽略了一個重要的背景:國外虛擬運營起步于2G語音時代,虛擬運營商賺取批發和零售的差價,手法簡單。而移動互聯時代的虛擬運營,則勢必在商業模式上有更多的排列組合。
商業模式創新這一點得到了幾乎所有虛擬運營商的認同,而所有的模式又幾乎全部指向了流量——把流量作為交換單位換取用戶的點擊行為,在此基礎上疊加內容及盈利模式。
而這種流量生意要想成功離不開端和管,端負責入口,管負責計費。虛擬運營牌照實質上釋放的是運營商的管道能力和計費能力。那么端呢?虛擬運營商們有的選擇了自己做手機比如阿里巴巴、蘇寧、蝸牛科技,有的選擇合作比如京東。
微博上有人點評:阿里巴巴的手機OS計劃和京東的JDPhone計劃現在看起來顯得那么合乎時宜,也那么讓人遐想。
權力革命
電信運營商的管道內雖然有流量,但沒有產權,這些流量的產權擁有者是BAT,是虛擬運營商,是手游公司、視頻公司,是那些制造流量、買賣流量的新生意人。
4G相比3G提升的是速率,提升了幾十倍,每秒傳輸速率網絡側可達百兆,終端側可到10兆。所以一些在3G時代因為帶寬瓶頸無法實現的應用,眼下可以順利玩轉了,比如手機聯網游戲、高清移動視頻等。
一些更為傳統、換句話說可能被改變面貌的行業或許并不特別因為4G而改變,但因為有了3G及移動互聯網的點滴滲透,因為人們工作方式、溝通方式、娛樂方式的改變,也許會在下一個5年被顛覆,比如汽車、醫療、金融、家居、農業等等。
新舊兩股力量的博弈在所難免。但既然馬云、馬化騰、馬明哲可以坐在一起暢談互聯網保險,既然特斯拉汽車特立獨行完全不顧老牌汽車大廠的嫉妒與恨意,市場又何必阻攔下一個移動醫療公司、移動教育公司的崛起?而幸運的是,因為有了移動互聯網,我們對于“顛覆”一詞的接受程度已經變得適應、坦然甚至有所期待。
其實,流量擁有者大可不必忌憚傳統行業的進入壁壘,因為流量就是敲門磚,擁有流量產權就意味著商業變現能力,意味著話語權,流量即權力。而擁有了權力,就有了改變甚至革命的可能。而4G恰好是時代的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