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英
(南寧市衛生學校,廣西 南寧 530409)
新形勢下中職護理專業病理學教學改革初探
何英
(南寧市衛生學校,廣西 南寧 530409)
為體現護理專業病理學理論知識“必需、夠用”原則,實現護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嘗試進行教學改革,以增強病理學的實用性。
中職;護理專業;病理學
2007年,衛生部出臺了新的《全國中等衛生職業教育專業教學計劃》,提出“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以崗位需求為標準”的教學理念,確立了中職護理專業的培養目標——技能型高素質的勞動者[1]。這使得中職教育不再強調理論學習的系統性、全面性,而更加注重實用性。病理學作為中職護理專業一門基礎醫學課程,如何順應護理模式的改變,實現護理專業特色人才培養目標,是我們在教學中值得探討的問題。
1.1 教材體現不出護理特色
現在使用的《病理學基礎》于2004年4月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是護理、助產、醫學檢驗、醫學影像技術、衛生保健等中職醫學相關專業的通用教材。教材參編人員大多是高職院校的專家,只有3位來自衛校。教材內容多沿用臨床慣用的醫療診斷,而護理診斷不同于醫療診斷,因此,教材無法體現護理專業的專業性和實用性。
1.2 課程結構和課時分配不合理
隨著中職護理專業培養目標的改變,各校紛紛調整課程結構,壓縮醫學基礎課課時,病理學由原來的72課時減為36課時。然而,有些章節內容多、難度大,如水、電解質代謝紊亂章節,教學大綱要求掌握、熟悉的內容既包括各種脫水類型,又包括高鉀血癥、低鉀血癥的定義、原因及對機體功能、代謝的影響,要在一個課時講完這些內容,實屬不易。而這些內容與臨床學科聯系緊密,學生若不理解,勢必影響后續課程的學習。
我們對實習醫院的護士長、護士及實習生走訪發現,臨床護理中,形態學知識應用較少,應用較多的是病理生理學知識,如發熱、脫水、休克病人的護理,輸液、給氧原則等,急癥、重癥護理應用較多。而這些內容,在病理學教學大綱中僅占總學時的19.4%;相反,在內科護理學中又會重復出現的各系統疾病卻占了總學時的38.9%。
1.3 教學方法不適合中職生特點
進入中職學校的學生大多經歷過中考的失敗,他們基礎較差,缺乏有效的學習方法,對知識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均較弱。而病理學的理論性和實踐性較強,又較為抽象,學科知識的廣度、深度和跨度大,學生感到難以理解,易產生厭學情緒。此外,病理學屬于基礎學科,大多數教師采用以教師講授為主的教學方式,教學過程單調、枯燥,學生提不起興趣。
病理學是一門醫學基礎課程,通過研究疾病的病因、發生機制及患病機體的形態結構、功能與代謝的改變來揭示疾病的本質,闡述疾病發生、發展的基本規律。其教學目標是使學生能初步運用病理學基本知識,為學習專業課程和掌握專業技能奠定良好的基礎。因此,如何順應中職護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轉變,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十分重要。對此,我們對病理學教學進行了一些探索性改革。
2.1 與時俱進,更新教育觀念
中職護理專業遵循“突出護理,注重整體,加強人文,體現社區”原則,在增加人文社會學科課時的同時,壓縮了醫學基礎課課時。這使得很多教師一時難以適應,覺得課程內容多、課時少、學生接受能力弱,一個知識點往往要花較多的精力才能讓學生理解,感到教師無法教、學生無法學。對此,我們要清楚地認識到中職教育的培養目標不是醫生、高級護理人員,更不是科學家,而是技能型高素質的勞動者,理論知識應以“必需、夠用”為原則。但這并不意味著醫學基礎知識越少越好,護士也應具有一定的應用醫學基礎知識的能力。因此,我們重新為病理學定位,因材施教,尋找適合當前學生特點的教學思路,使學生掌握必要的基礎理論,形成終身學習能力。
2.2 提高認識,確立病理學在護理專業中的地位
病理學課時的減少,并不意味著病理學不重要,而是要求教學內容精練、實用,更能適應護理模式的轉變。因此,首先要確立病理學在護理教育中的重要性。
(1)病理學知識有助于護士更好地理解病人的臨床表現,及時采取有效的護理措施。如輸液時,病人突然出現氣促、咳嗽、呼吸困難、出冷汗、咳粉紅色泡沫痰,護士應意識到這是由于短時間內輸入過多液體,輸液速度過快,循環血容量急劇增加,心臟負荷過重引起的。只有認識病情變化的本質和演變規律,才能及時作出如立即停止輸液,病人取端坐位、雙腿下垂等護理措施。
(2)病理學知識有助于防范病變的發生。如靜脈輸液時,輸液管內的空氣排不盡,可能會引起空氣栓塞,只有了解其發生機制并相應地加強護理,才可能避免上述病變的發生。
(3)病理學知識對護理實踐具有指導作用。如根據血液循環障礙的特點,對外傷用橡皮止血帶止血時,綁扎時間不超過3小時,且每1~2小時應松解2~3分鐘。
2.3 理論聯系實踐,適應新時期護理工作要求
傳統的護理工作偏于落實醫囑,對將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如及時對病人病情作出判斷重視不夠。新的醫學模式明確了醫護雙方是合作伙伴,而不是從屬關系,護士要按護理程序對病人實施整體護理。因此,病理學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將所學理論知識具體化、實用化。如在介紹骨折愈合時,可提問在車禍現場是否可以隨意移動病人,通過討論使學生掌握骨折病人的護理要點;在講到水、電解質代謝紊亂章節時可結合汶川大地震提問被埋在廢墟下幾天沒有進食的傷者會有哪些水、電解質的病理改變,需采取哪些措施,等等。從而使病理學知識與實踐相互滲透,讓學生認識到學習病理學的重要性,從而重視病理學學習。
2.4 優化教學內容,滿足護理需求
整體護理的核心是護理程序,而護理程序的關鍵在于護理診斷。根據對各大醫院護理人員的調查和中職護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我們以少而精為原則,對教學內容進行了相應調整,使學生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學到對護理診斷有用的病理學知識。
2.4.1 加強總論,淡化各論 病理學總論中的組織和細胞的損傷與修復、局部血液循環障礙、炎癥、腫瘤4章是醫學之本,是指導學習各論的總綱和基礎,是進入臨床的橋梁,因此,應重點講授,而對形態學內容可點到為止。病理學各論,如心血管、呼吸、消化系統等內容可少講,因這部分內容在后續臨床課程中也會學到。
2.4.2 強化基本病理過程 疾病基本病理過程內容抽象,學生很難理解,而安排的課時又少,所以在以往的教學中,很多教師通常不講,但調查顯示,多數護士認為這些內容與臨床護理聯系緊密。因此,為給臨床工作打下良好基礎,水電解質代謝紊亂、水腫、發熱、缺氧、休克等基本病理過程,應重點講授,以使學生了解和掌握生命指征變化的意義。
為更適應現代整體護理對護理專業的要求,使學生更有效的學習,應由護理專家編寫一本具有護理特色的病理學教材。
2.5 構建適合中職護理專業的多媒體教學模式
病理學是一門形態學科,直觀性較強。病理過程又是動態的,所以很抽象。單調的語言描述、靜止的圖像,不利于學生形象、直觀地了解病變的動態發展過程。而聲影并茂、視聽結合的多媒體技術能將抽象的知識變成具體的畫面,展示病變的動態發展過程[2]。以栓子的運行途徑為例,由于學生已經基本遺忘上學期所學的血液循環的特點,教師若仍用語言描述,學生還是懵懵懂懂。如果將栓子的運行途徑制作成Flash動畫,不僅重溫了相關的人體解剖結構,栓子的運行、栓塞的部位也可以直觀地展示,不僅方便了學生的理解和掌握,也縮減了教學時數。為此,我們應多渠道、多方位探索病理學多媒體教學改革,制作相關多媒體課件,如炎癥時巨噬細胞的吞噬過程、惡性腫瘤細胞的轉移途徑等,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視聽感官系統,構建適合護理專業的多媒體教學模式。
2.6 改革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分析能力,提高教學效果
傳統的教學模式以教師為主體,學生習慣于被動接受知識,導致在遇到實際問題時不懂得如何運用所學知識去分析。教學不光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學到學習的方法,提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在教學中,我們以學生為主體,采用案例分析法,讓學生充分討論,在做中學、學中做,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通過對臨床常見案例分析,使學生明白臨床表現與病理學變化的關系,明白學習病理學知識的重要性。
2.7 考核內容融合護理知識
病理學考試內容多為理論知識,學生應付考試常靠死記硬背,考完即忘完,所以其成績并不能真正反映學生的掌握程度。護理專業病理學考試應側重考查與護理實踐有關的內容,以突出病理學在護理工作中的實用性。可增加案例分析題,增強學生對知識點的綜合運用能力。
盡管我們在病理學教學中進行的初步探索和嘗試,取得了較好的成果,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但仍存在一些問題,如有時無法保持相關學科知識的連貫性。如何使病理學真正成為護理專業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的橋梁,還有待于進一步探索。
[1]謝建華.新教學大綱實施中護理專業病理學基礎教學探討[J].衛生職業教育,2009,27(7):92-93.
[2]劉安麗,張海燕,馬志祥.高職高專護理專業病理學教學改革實踐性探索[J].衛生職業教育,2009,27(4):80-82.
G420
A
1671-1246(2014)03-0087-02
2011年度廣西中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三級立項項目“以服務中職護理專業的醫學基礎課程改革”(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