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燕飛
(淮南衛生學校,安徽 淮南 232007)
中職學校醫學基礎課“雙師型”教師培養之思考
程燕飛
(淮南衛生學校,安徽 淮南 232007)
針對目前中職學校醫學基礎課“雙師型”教師隊伍存在的人才來源單一、臨床知識缺乏,專業實踐方式少、實踐能力缺失等問題,提出采取的措施:完善制度,制訂培訓計劃;改革固化的人才來源模式,建立“雙師型”教師培養體系;拓展專業實踐領域,鼓勵自我提升;擴大校企合作辦學規模。
中職學校;醫學基礎課;“雙師型”教師
教育部《關于“十一五”期間加強中等職業學校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指出,到2010年,全國中職學校教師規模要達到130萬人,其中專業課教師和實習指導教師中持有相關專業技術資格證的人數要在50%以上。《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要求,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和實訓基地建設,提升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建立健全技能型人才到職業學校從教的制度。
“雙師型”教師是教學能力強、工作經驗豐富的復合型人才,對提高職業教育教學水平具有重要意義。中職學校在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但在醫學基礎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方面存在不足。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加強教師臨床實踐技能培養,對保證教學質量,提高學校競爭力、影響力及經濟效益都具有深遠意義[1]。
1.1 人才來源單一,臨床知識缺乏
目前,我國沒有專門培養醫學院校教師的師范類高校,在衛生類中職學校中,醫學基礎課教師大部分來源于醫學院校,他們畢業后直接進入衛生類中職學校任教,很少有在臨床工作一段時間后再從事教師職業的。
中職學校醫學基礎課教師醫學理論知識比較扎實,但實踐經驗明顯不足,他們中的大多數只是靠實習時積累的一些經驗進行教學,隨著時間的推移,這部分知識明顯落后于現代醫學的發展。雖然目前醫學基礎課教師的學歷層次大幅度提高,但其臨床經驗不多,操作能力不強。
1.2 專業實踐方式少,實踐能力缺失
醫學類中職學校一般沒有附屬醫院,醫學基礎課教師往往在學校實驗室、醫學本科院校教研室或科研院所進行實踐,沒有真正到臨床一線去,實踐能力缺失。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沒有從事過臨床工作,不具備相應的職業能力;二是無法完全適應技能型人才培養的教學要求,教學能力不強,無法承擔綜合性的實踐教學或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任務。
調查發現,中職學校90%的專業課教師是從學校畢業后直接任教的,僅有10%的教師是從臨床一線調入;許多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大多缺乏實踐經驗和必要的專業技能;缺乏有實際工作經驗和臨床技能的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沒有從醫療單位聘請技術人員作為兼職教師,專職教師和兼職教師比例嚴重失調;約60%的教師具有相應的技術職稱或技師資格,其中40%的“雙師型”教師的第二系列技術職稱是通過參加國家考試獲得的,20%的“雙師型”教師是具有技術職稱的技術人員。這與教育部提出的,到2010年,“雙師型”教師占專業教師總數的比例應不少于60%,特別是35歲以下的中青年專業教師至少應經歷兩年以上專業實踐鍛煉的要求相比,還存在相當大的差距。從中職學校專業教師隊伍現狀來看,現有教師的數量、素質、閱歷、工作能力都難以適應職業教育事業改革和發展的要求。
2.1 觀念落后,相關制度不健全
管理者觀念落后,對衛生職業教育教師隊伍建設,特別是“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意義和深遠影響缺乏足夠認識,沒有認識到教師是一個特殊職業,教師的專業技能水平直接影響學生的整體素質。長期以來,我國的教師職稱評定以學歷或教學職稱為標準,導致“重理論、輕實踐,重文憑、輕技能”現象嚴重,部分衛生職業院校領導及教師難以適應對教師“雙師”資格和素質的要求,教師也對實踐技能鍛煉缺乏自覺性和積極性。
要成為“雙師型”教師,專職教師必須到醫院進行臨床實踐。然而,醫院沒有建立相應的人才培養制度,導致專職教師進入臨床后只能進行一些瑣碎、重復的工作,體能消耗較大,工作缺乏評判性、創新性及自主性,且占據了教師大量的備課時間,令其感到枯燥乏味,覺得浪費了時間與精力。
2.2 工作量大,臨床實踐流于形式
隨著招生規模的擴大,中職生數量增加了幾倍,而教師數量不足,教學任務很重,很多教師處于超負荷工作狀態。由于精力有限,教師很難長時間到臨床一線去鍛煉,深入醫療單位的機會也比較少。
3.1 解放思想,完善制度,制訂培訓計劃
“雙師型”教師是保障衛生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根本,是中職學校強化辦學特色、提高人才培養水平的關鍵。因此,要積極推行教師“三證書”制度,即教師在獲得專業技術職稱證書、職業資格證書的同時,獲得醫療衛生單位工作經歷證書;明確衛生職業教育專業教師評審的基本條件、優先推薦條件和破格提拔條件;建立健全衛生職業教育教師再教育制度、教師到醫療單位實踐與衛生專業技術人員到校任教的雙向交流制度,制訂有利于教師向“雙師”方向發展的政策[4]。可以通過發放調查表方式,全面了解“雙師型”教師隊伍現狀,包括教師的年齡、學歷、職稱、專業、教學經歷、實踐能力以及校內外實踐意愿等,從而確立學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1年、3年、5年發展目標。
3.2 改革固化的人才來源模式,建立“雙師型”教師培養體系
(1)引進行業一線技術人才。學校在進行人才招聘時,不僅要在高校畢業生中選拔專業課教師,而且要從醫療單位引進技術人才,解決人才來源單一的問題。在人才引進的政策上作適當傾斜,充分發揮行業一線技術骨干在實踐教學中的優勢,培養學生的就業和創新能力。
(2)聘請行業專家做兼職教師。將具有豐富經驗的醫學專家請進學校,與醫學基礎課教師集體備課、分析臨床案例等,從而打造一支優秀醫務工作者和教學中堅力量相結合的“雙師型”教師隊伍。
醫學基礎課“雙師型”教師培養應形成一套體系。部分醫學中職學校對“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總結出分層次、分類別培養的寶貴經驗,值得借鑒[5]。中職學校應以校企合作為平臺,加強教師實踐技能培養,按計劃、分層次安排醫學基礎課教師參加臨床培訓,提高專業實踐能力。
①醫學基礎課新教師大部分畢業于醫學院校,針對這一特點,除組織其參加各級崗前培訓外,還可安排半年以上時間到醫院各科室輪轉,學習臨床新知識、新技術;同時在校內為其安排教學導師,在備課、課堂教學、實驗操作等方面給予指導。
②安排骨干教師到醫院對口科室進行臨床實踐和科研,提高其實踐能力,保證課堂教學內容緊跟臨床發展最新動態。
③安排醫學基礎課骨干教師到臨床一線進行調研,參加臨床學術講座、病例分析和學術交流,鼓勵具有行業職業資格的教師擔任醫院相關科室的兼職醫師,掌握臨床發展趨勢。
3.3 加強醫學知識學習,拓展專業實踐領域,鼓勵自我提升
當今醫學飛速發展,醫學基礎課教師如果不能繼續學習,其理論知識將會與臨床實踐相脫節。因此,醫學基礎課教師在提升教學能力的同時,可通過網絡、圖書館等關注臨床發展,多參加臨床的學術研討會。
實踐教學是職業教育的關鍵環節。中職學校要培養具備較強實踐技能的學生,教師就必須具備更強的實踐能力。衛生類中職學校在拓展醫學基礎課教師專業實踐領域上應加快步伐,而校內外實驗、實習基地不僅是培養學生實踐技能的場所,也是“雙師型”教師培養的理想平臺。醫學基礎課教師應充分利用實驗室、實習醫院等優質資源進行專業實踐,提高專業技能。同時,學校要建立完善的教師到企業實踐制度,不僅專業課教師要定期到臨床一線進行實踐,醫學基礎課教師也應定期到臨床一線進行考察、調研和學習。
外在途徑與策略只能在方向上對教師進行引領,教師的發展最終取決于自己。因此,要建立教師成長的激勵機制,特別是鼓勵教師在專業上自我提升[6]。中職學校應制定相應的“雙師型”教師培養管理辦法、教師專業實踐管理辦法等,建立新任教師到企業進行半年以上實踐后上崗任教的制度,完善“雙師型”教師激勵制度。并將專業實踐納入教師繼續教育體系,加強對專業實踐的指導、監督和考核。優先安排“雙師型”教師參與教材編寫、科研項目申報、學術交流等。鼓勵醫學基礎課教師參加衛生專業技術資格考試獲得相應證書,同時在專業技術職務評聘和薪酬分配等方面向“雙師型”教師傾斜。
3.4 根據各校情況,擴大校企合作辦學規模
教育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職業教育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的辦學機制。中職學校可以建立以學校為中心的辦學網絡,吸收醫院、疾控中心、制藥企業、醫藥研發機構、基層醫療單位進行聯合辦學,充分利用上述醫療機構的教育資源,實現資源共享,為醫學基礎課教師提供廣闊的“雙師”培訓空間,大力推進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提高職業教育服務社會經濟發展的能力。
振興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興教育的希望在教師。衛生職業教育的發展取決于教師的專業素質。未來社會對“雙師型”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懂理論教學,又要懂實踐教學;既要有教師資格,還要有衛生專業技術資格;既要參加教育理論學習,還要跟上醫學飛速發展的步伐。
盡管目前中職學校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在不斷壯大,但距離職業教育培養實用型、技能型人才的目標仍然有較大差距。中職學校醫學基礎課“雙師型”教師培養還沒有較為成功的經驗和模式可供借鑒,中職學校應積極研究與探索醫學基礎課“雙師型”教師培養機制,拓展培養方式,搭建培養平臺,提供培養保障,使醫學基礎課教師與專業課教師的“雙師”培養步伐保持一致,從而建立一支高素質的“雙師型”教師隊伍。
[1]丁新民.校企合作探索知識型高技能人才培養的新途徑[J].繼續教育,2008(11):90-93.
[2]黃健.高職院校醫學基礎課“雙師型”教師培養之思考[J].衛生職業教育,2012,30(16):15-16.
[3]潘越,鐘冬民,葉華,等.助產專業“雙師型”隊伍建設與“一對一”構建模式探討[J].衛生職業教育,2012,30(10):29-31.
[4]朱愛軍,來和平.中等衛生學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思考與實踐[J].衛生職業教育,2011,29(6):35-36.
[5]袁榮高.實施分層次分類別培養構建“雙師型”教師隊伍[J].衛生職業教育,2009,27(8):33-35.
[6]朱孝平.中職“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的進展與思考[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0(13):43-45.
G451.2
A
1671-1246(2014)07-002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