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暢
(遼寧教育研究院,沈陽 110034)
改革開放以來,高等教育與經濟發展之間相互促進的關系日益密切。遼寧省作為高等教育大省,如何充分發揮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及社會服務的功能,推動高等教育與經濟的協同發展意義重大。近年來,遼寧高等教育呈現良好的發展態勢,高等教育規模不斷擴大,辦學層次和水平不斷提高,為遼寧省尤其是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本文運用灰色關聯理論對2003-2012年遼寧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關聯度進行探析,提出促進遼寧省高等教育與經濟協調發展的對策建議。
2003年—2012年間,遼寧高等教育逐漸從規模擴張向注重內涵式發展方式轉變,高等教育規模不斷擴大,結構布局進一步優化,為遼寧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人才儲備和智力支持。
遼寧省高等教育規模不斷擴大。2003年—2012年,從遼寧省高等教育絕對規模來看,普通高校數量持續增加。遼寧省普通高等學校數量由69所增加至112所,增長62.3%。遼寧省普通高等學校招生數由16.38萬增長到26.44萬,增長了61.4%,在校生由51.42萬人增長到93.41萬人,增長了81.7%。從相對規模來看,2003年—2012年,遼寧省百萬人口高校數由1.64所增加至2.55所,十萬人口在校生數由2003年的1836人增加到2012年的2811人,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這表明,遼寧高等教育資源較為充足。(見表1)
遼寧省高等教育結構不斷調整與優化。從空間布局來看,普通高校空間布局向沈陽、大連、錦州三大核心城市“集聚”的特征明顯。2003年和2012年,沈陽、大連、錦州普通高校總數占全省普通高校數的75.3%和72.3%。從類型結構來看,高等職業教育和民辦高等教育發展較快,在滿足大眾對高等教育的多元化需求、創造競爭性的發展環境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高職院校數量由2003年的31所增加到2012年的49所,占遼寧省普通高校總數的43.8%,在校生人數由2003年的16.95萬人增長到2012年的28.83萬人。民辦高校數量由2003年的5所增加到2012年的35所,占遼寧省普通高校總數的14.29%。2012年,全省49所高職院校中有11所為民辦高等職業學院,占高職院校總數的22.4%,占全省民辦高校的31.4%。民辦高校本專科在校生占普通高校本專科在校生的比例由2003年的2.7%上升至2012年的18.6%。從層次結構來看,2003年和2012年,遼寧省高校研究生、本科生和專科生在校生比例分別是6.1∶62.9∶30.9、8.8∶63.1∶28.1,研究生比例有所增加,專科生比例有所減少。

表1 2003年-2012年遼寧省高等教育發展基本指標
遼寧省高等教育生均教育經費逐年擴大。2003年—2012年遼寧省高等教育生均教育經費支出不斷擴大,2003年遼寧省高等教育生均教育經費為4044.1元,2012年增加到14470.9元,是2003年的3.6倍,年均增長率為13.6%,稍低于2003年—2012年遼寧省GDP年均增長率15.3%。這表明,遼寧作為高等教育大省,在加強經濟發展的同時,對高等教育及高素質人才培養的重視程度不斷加強,高等教育經費投入力度的不斷加大為遼寧經濟持續快速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保障。
2003年—2012年,遼寧省經濟發展取得了重要階段性成果,正在成為全國重要經濟增長區域。遼寧省GDP實現大幅度增長。2003年—2012年,遼寧省GDP由6002.54億元增長到24846.43億元,增長了314%,其中2008年漲幅最大,達到22%,GDP年均增長率達到15.3%。2003年—2012年,遼寧省人均GDP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實現了大幅度增長,從14270元增長到56649元,分別位列全國第8位和第7位。
遼寧省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和優化。總體來看,第二產業增加值呈逐漸上升趨勢,2003年—2012年,第二產業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從48.3%增長至53.2%。這表明,在產業結構升級過程中,第二產業一直是遼寧經濟發展的重心。從三次產業就業結構看,2003年—2012年,遼寧三次產業就業結構一直保持“三一二”結構。第三產業就業人數一直占有絕對優勢,2012年第三產業就業人數占就業人口總數的44.5%。受產業結構性調整的影響,第二產業就業比重從2003年的28.2%下降到2012年的26.9%。根據庫茲涅茨產業與就業關系理論,就業結構同樣遵循工業化進程中的產業更替規律,即伴隨產值結構的變化,就業重心應由“一產”向“二產”、“三產”轉移。因此,遼寧的“三一二”就業結構與“二三一”產業結構呈非對稱狀態,即與產業結構轉變相比,就業結構轉變相對滯后。

2003年—2012年遼寧省三大產業產值比重變化情況
灰色系統理論是1982年鄧聚龍教授原創的。灰色關聯分析的主要思想是根據各個因素序列曲線的相似程度來判斷因素之間關聯度。若序列之間變化具有一致性,則序列之間關聯度高,反之則低。灰色關聯分析的計算步驟如下:
1.確定系統特征序列與關聯序列。設序列Xi(t)(i=1,2……n)為特征序列,又稱為母序列;序列Yj(t)(j=1,2……n)為關聯序列,又稱為子序列。
2.對分析序列進行無量鋼化處理。本文采用時間序列的初值化處理以達到消除量綱的目的。母序列無量鋼化處理為Xi(t)=Xi/Xi(1),子序列無量鋼化處理為Y1(t)=Yj/Yj(1)。
3.求差序列。Δij(t)=|Xi(t)-Yj(t)|,其中,t取任意時刻Δmax,Δmin分別代表兩級最大差和兩級最小差。
4.求灰色關聯系數。rij(t)=(pΔmax+Δmin)/(PΔmax+Δij),其中p為常數,一般選取p=0.5。

本文選取每十萬人口普通高校在校生數(X1)和普通高校生均教育經費(X2)支出作為母序列,分別代表高等教育的規模與質量指標。選取反映經濟發展的指標為子序列,分別是GDP(Y1)、人均GDP(Y2)代表經濟發展水平,第一產業產值(Y3)、第二產業產值(Y4)、第三產業產值(Y5)代表經濟結構狀況,財政收入(Y6)代表財政收入狀況,居民消費(Y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Y8)、農村居民人均收入(Y9)代表個人對高等教育的消費能力。所有數據均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及《遼寧教育統計年鑒》。
根據上述灰色關聯分析的建模步驟及相關指標,選取2003年—2012年遼寧省高等教育與經濟發展的相關數據進行灰色關聯分析(見表2)。

表2 遼寧省高等教育與經濟發展的灰色關聯度
1.遼寧省高等教育投入與財政收入的關聯度最強。從分析中可以看出,高等教育投入與財政收入的關聯度最強為0.767。一方面,財政收入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政府對高等教育的支付能力,多年來遼寧省財政收入對高等教育的發展貢獻率相對比較大。另一方面,財政收入與高等教育的關聯度大說明了我省高等教育多元化經費投入結構的格局尚未形成,各高校進行教學及科研活動經費來源主要依靠政府的財政撥款。
2.遼寧省高等教育與第二產業的關聯度排名第二。遼寧省第二產業與高等教育的關聯度為1.367,僅次于財政收入,同時,與高等教育投入的關聯度為0.713,說明遼寧省高等教育發展對第二產業發展的依賴程度較強。這與遼寧經濟發展的情況相符合。2012年,遼寧第二產業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的53.2%。在東北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的過程中,第二產業一直是遼寧經濟發展的重心,第二產業的發展吸納了大量機械、化工及管理類等相關專業的人才,促進了高等教育發展。
3.遼寧省第三產業一直以來也是遼寧三大產業結構中的重點產業。東北老工業振興以來,第三產業的發展吸納了大批專業人才。2003年—2012年,遼寧三次產業就業結構一直保持“三一二”結構。第三產業就業人數一直占有絕對優勢,2012年占三次產業就業人口總數的44.5%。從高等教育與第三產業產值、GDP、人均GDP的關聯度可以看出,第三產業值、GDP、人均GDP也是影響高等教育發展的重要因素,遼寧省高等教育發展與經濟發展水平及經濟結構的協調性較高。
4.居民消費、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農村居民人均收入反映了全省居民對高等教育的消費及需求能力。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對高等教育的發展影響較前兩者相對顯著,表明城鎮居民對高等教育的需求更加旺盛,同時對高等教育的支付能力相對提高。
1.進一步加大政府對高等教育的經費投入。經費投入是高等教育發展的關鍵因素,一方面,政府要繼續加強高等教育的財政經費投入,充分發揮其宏觀調控的功能,完善高等教育經費轉移支付制度,科學合理的配置高等教育資源,保證高等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努力降低高校運行成本,推動高校節約型校園建設,提高資金使用效率。通過政府加大投入,學校內部挖潛,提高生均實際投入經費,實現高校的持續、健康及科學發展。
2.加強高等教育與產業結構的銜接,促進高等教育與經濟發展的共生共長。目前,遼寧省產業發展呈現“二、三、一”的基本格局,第三產業發展潛力仍較大,三次產業發展已形成二、三產業共同帶動經濟增長的格局。遼寧省已構建了以“先進制造業”為主的現代產業體系框架,面向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布局初露端倪。因此,遼寧省內各高校要面向主導產業培養人才,如加強機械、石化、農科、通訊、海洋生物制藥、物流、旅游、金融管理等相關專業的人才培養,大力發展研究生教育、繼續保持優質專科教育、注重學科綜合化發展等;根據產業結構調整需求,加大對研發服務、生產設計、投融資、咨詢服務等高端生產性服務業人才的培養和引進,促進生產性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的良性互動,提升遼寧省第三產業增加值內涵。加強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及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中心等重大創新基地建設,打通高校與企業之間的產學研用相結合的有效通道。
3.探索開展混合所有制辦學,鼓勵多元主體辦學。目前,遼寧省高等教育經費主要來源于政府投入,通過個人捐助、社會或集體投資等形式取得辦學經費的比例較低。因此,政府在加大高等教育財政性經費投入的同時,應該采取積極的措施構建學校、社會、個人及企業聯動的高等教育投資辦學體制,加大高等教育多元化辦學經費的籌措力度,推進高等教育投資體制及分配機制改革,解決高等教育辦學經費渠道單一及經費不足的問題。
4.提高全省居民收入水平,增加對高等教育的有效需求。從分析中可以看出,遼寧省農民收入與高等教育的關聯度較小,農民高等教育的消費能力不高。因此,政府應進一步注重城鄉經濟的一體化發展,提高城鄉居民收入,努力縮小收入差距,進一步擴大農民對高等教育的有效需求,從而實現高等教育需求均等化。
〔1〕劉思峰.灰色系統理論及其應用[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2〕李淑貞.廣東省高等教育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基于灰色關聯度分析[J].高教探索,2012(3):43-46.
〔3〕張福昌.關于深化省域教育綜合改革的思考[J].現代教育管理,2014(1):1-6.
〔4〕于暢等.我國高等教育市場化改革的路徑選擇[J].高等農業教育,2013(3):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