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閩榕
(福建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福建福州350002)
為了較為清晰地分析閩臺之間貿易往來的具體情況,從閩臺進口貿易額、福建省進口總額(除臺灣外)及生產總值等數據入手,采用巴拉薩模型對閩臺間貿易創造與貿易轉移效應進行實證分析,以期為閩臺貿易發展提供參考。巴拉薩模型通過區域貿易合作前后進口需求收入彈性的變化來說明區域貿易合作的貿易創造效應和貿易轉移效應。模型基本假設是,在區域貿易合作之前,進口的需求收入彈性是固定不變的,也就是說,衡量國內生產總值與進口關系的進口需求收入彈性的變化是由區域貿易合作引起的。在此基礎上,區域貿易合作后,區域內貿易進口需求收入彈性的加大意味著總貿易創造;區域貿易合作后,區域外貿易進口需求收入彈性的減少意味著總貿易轉移。該模型的基本方程為:

其中,Mf為f國(或地區)的進口值,Yf為f國的國內生產總值,a為常數,V為模型誤差,b為進口的需求收入彈性。將方程(1)的兩邊同時取自然對數,得:

令lnV=μ,將方程(2)轉化成三個方程,即總進口方程,區域內進口方程,區域外進口方程,分別為:

其中MTf、MIf、MOf分別為:f國(地區)總進口值、區域內貿易進口值和區域外貿易進口值。當區域貿易合作的和都大于合作前的水平,則存在著凈貿易創造;當區域合作后的和大于合作前區域內水平,而小于合作前區域外水平,則存在凈貿易轉移。
為了更好地說明EFCA前后貿易的變化情況,特別引入一個虛擬變量N,用來區分EFCA前后進口需求收入彈性,即在EFCA前N=0,在EFCA后N=1,從而巴拉薩模型就轉化為:

那么,方程(3)、(4)、(5)就轉化為:

其中,TMf、IMf、OMf和Yf分別代表福建省對外貨物貿易總額、福建省對臺進口總額(區域內進口貿易額)、福建省對除臺灣外的其他國家與地區的進口總額(區域外進口貿易額)以及福建省的地區生產總值;b1表示ECFA前的進口需求收入彈性,b1+b2表示EFCA后的進口需求收入彈性,b2表示ECFA前后進口需求收入彈性之差;當b2>0,進口需求收入彈性增加;當b2<0,進口需求收人彈性減少。
為了檢驗EFCA后,福建省貨物貿易受影響的情況,主要是福建省與臺灣之間的貿易創造和貿易轉移效應,本文特選取2001—2013年的數據作為研究樣本。因為EFCA于2010年9月才正式實施,故而以2010年為界點,2001—2009年,N=0;2010—2013年,N=1。實證分析中,2001—2013年福建省地區生產值、進口總值與閩臺間進口額來自福州海關網、《福建統計年鑒2014》。區域內貿易值IMf采用的是閩臺間的進口貿易值,區域外貿易值OMf采用的是福建省進口貿易總值減去自臺進口貿易值。
1.數據的檢驗
該研究結果表明,施用肥料增效劑處理比常規處理產量均有所增加,提高幅度為8.3%~25.2%;最佳肥料增效劑是硝化抑制劑雙氰胺添加量為肥料總重的0.6%,長效復合增效劑添加量為肥料總重的0.3%;施用肥料增效劑處理植株葉綠素含量、葉面積指數、農藝性狀及產量均有所提高;施用肥料增效劑氮肥利用率提高了5.63~25.73百分點;氮農學效率提高了4.73~14.43 kg/kg;氮肥貢獻率提高了5.43~14.34百分點。
1)ADF檢驗
因為福建省的總進口貿易值TMf、福建自臺進口貿易值IMf、福建對外(除臺灣外)進口貿易值OMf以及福建生產總值Yf均屬于時間序列的數據,故而對其取對數后再進行ADF檢驗,發現普通檢驗無法通過,故而做了進一步檢驗,發現全部變量取對數后在二次差分無截距條件下全部通過了檢驗,表現平穩。結果見表1:

表1 ADF檢驗結果
因此,方程(7)、(8)、(9)中序列均存在同階單整,故而先對方程分別做回歸后再對它們的殘差項進行單根的檢驗,若能通過檢驗,則說明變量之間存在協整關系,不是偽回歸。
2)協整檢驗
根據ADF檢驗可知,福建省進口總額的LNTM與福建省GDP的LNY都是二階單整,故而對方程(7)中兩序列進行OLS回歸分析,得出:

從而,LNTM與LNY之間存在穩定的線性關系,接下來,設殘差=U1,對殘差進行單根檢驗,得出:

在5%臨界點的值為:-1.9835,因此在二階差分后,殘差變得平穩。因為LNIM與LNY也是二階單整,同理對它們也可以進行OLS回歸后對殘差進行單根檢驗,得出:

殘差項U2的ADF檢驗結果:

而5%的臨界值=-1.9835,所以方程(8)中兩序列也存在協整關系。同理可得,方程(9)中兩序列也存在協整關系。因此,可以說三個方程中的序列間都存在協整關系,故而可以將數據代入方程進行回歸分析。
2.分析結果
利用EVIEWS對方程(7)、(8)、(9)進行回歸分析可求得ECFA前后需求彈性值與變代情況,如表2:

表2 協整檢驗結果
從表2可知,福建省進口總額、福建省自臺進口額以及對外進口額(除臺灣外)在EFCA后均呈增長趨勢,分別增加0.008535、0.003281和0.016698,這說明存在較為明顯的總貿易及區域內外的貿易創造效應,且為凈貿易創造;而且ECFA后總進口收入需求彈性大于ECFA前區域內外進口收入需求彈性,即0.99474大于0.77155與0.857035,所以不存在貿易轉移效應。
通過對ECFA簽訂前后福建省經濟與貿易數據對比分析發現:閩臺貿易受ECFA影響較為顯著,ECFA的簽訂與實施,提高了閩臺貿易發展增速,特別是隨著對臺農產品零關稅政策的實施,福建省對臺進口項目與量值均有顯著增加,閩臺貿易的快速發展直接帶動了福建省對外貿易增長,ECFA為福建省帶來了明顯的貿易創造效應。因此,福建省應緊抓ECFA帶來的有利契機,充分發揮ECFA早收計劃實施的政策優勢,多措并舉促進海峽兩岸經貿發展。
[1]李才波.CEPA對廣東貨物貿易影響的實證研究[J].國際經貿探索,2007,23(11).
[2]萬佑鋒.中國智利FTA貿易效應研究:基于巴拉薩模型的實證研究[J].廣西財經學院學報,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