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覺人
(中國國際貿易學會名譽會長、原外經貿副部長)
一是2013年11月以來,中央對深化對外開放做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決策,主要是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議,以及后來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發表的文件。二是我國克服了外部環境的不利影響,采取了有效的措施,對外貿易實現穩步增長,出口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發揮了重要作用。貨物進出口貿易占世界第一(41600億美元),吸收外資占世界第二,服務貿易占世界第三,對外投資同比增長15%。全年外貿順差、外匯儲備規模繼續保持世界第一。三是上海自由貿易實驗區成立且正式運行。自由貿易區實行負面清單加上準入前的國民待遇,這是我國對外開放的重大舉措,是一個新的突破。四是在我國的持續推動下,世界貿易組織巴厘島會議經過與會各國的共同努力,取得多哈回合談判早期成果,提振了對多邊貿易體制的信心,突破了多哈回合談判的長期困境,意義重大。我國對這次會議的成功有重要的貢獻。五是我國對外自由貿易區建設取得新的進展。2013年我國與冰島和瑞士先后簽訂了自由貿易協定,實現了與歐洲國家自貿區建設零的突破,積極推動了與韓國和澳大利亞等6起自貿區建設的談判。六是推動中美、中歐投資保護協定的談判啟動。投資保護協定的談判如果能夠達成協議,有利于今后相互投資,有利于促進我們國內的改革,也有望成為中美、中歐自貿區談判的前奏。七是國務院出臺進出口穩增長、調結構的12條措施,在深化開放思想的指導下,改革創新貿易方式,特別是促進了跨境電子商務零售和市場采購貿易的發展,2013年上半年跨境電子商務出口增長30%。
關于世界經濟形勢,現在大家認識比較一致,認為2014年比2013年的經濟情況會好一些,發達國家經濟有恢復性的回升,但是回升的力度到底有多大,回升的時間有多長,以及在回升過程當中有什么樣的波動、曲折,國內國外專家看法不一。這一點我認為也是中國國際貿易學會可以認真研究的。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預計,2014年世界經濟將增長3.6%,我認為這個稍微有點樂觀。據WTO的預測,2014年世界貨物貿易同比增長約4.5%,比2013年的增長率高出了近2個百分點,貿易形勢可能也有一些好轉。
從國內經濟形勢來看,總體來說,宏觀經濟形勢是向好發展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比如保障糧食安全問題、調整產業結構問題、防控債務問題特別是地方債務以及改善民生的問題等。商務部提出2014年發展的幾項指標,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3%,貨物進出口貿易增長7.5%,服務貿易增長10%以上,吸收外資與2013年基本持平。
2014年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
1.外貿任務加重,要更加努力去完成。中央提出要求發揮出口的支撐作用,就是對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最近又提出,采取有效措施,擴大進出口規模。因此,我國還要繼續推進外貿發展方式的轉變,發揮產業優勢,包括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的優勢,并及時提出建議,使進出口貿易能夠繼續穩步發展。
2.對多邊和雙邊貿易問題。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議提出堅持世界貿易體制規則,堅持雙邊多邊、區域、次區域開放合作,擴大同各國、各地區利益會合點,以周邊為基礎,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我國對多邊貿易體制和自貿區建設都要重視,要認識到多邊貿易體制在世界貿易規則當中所起的基礎性作用。基礎性作用表現在盡管現在區域貿易、自貿區建設蓬勃發展,包括像現在正在談的TPP、甚至于TTIP的談判都在進行當中,但是這些談判的規則到最后還是要回歸到WTO規則,特別是遇到貿易爭端時。多邊貿易體制在世貿規則當中還是起一個基礎性的作用。在多邊貿易體制和自貿區建設當中,首先要推動全面執行巴厘島達成的多哈回合早期成果,推動多哈回合談判其他議題的繼續進行,爭取早日達成戰略協議。
我國要加快自貿區建設談判。現在正在談的有6個,還有新的,如與以色列自貿區談判。現在6個自貿區談判當中,有中韓、中日韓、中澳、中挪、中國海灣合作委員會(GCC)及《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這6個談判當中,現在來看中韓可能進度快一些,由于日本目前的政治態勢,中日韓自貿區談判進展希望不大。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來要加快一些新議題的談判,這個非常重要,包括環境保護、投資保護、政府采購、電子商務等。這個決議還有一句話,要形成面向全球的、高標準的自由貿易區網絡,這個要求很高。當然還要積極推進中美、中歐投資協定的談判。對這些新議題談判,我們要采取積極推進的態度,這也是我國對外開放和國內改革的重大步驟,這將深刻影響國內產業和企業的利益。我認為在新議題談判的設計當中,要考慮權利和義務的基本平衡。當然對我們有利要更多一點,但是不可能這個協議只對中國有利、對別的國家不利,我們現在也是提倡互利共贏,所以權利和義務的平衡是首先要考慮的。對于TPP和TTIP這兩個談判,我認為要區別考慮。TPP我們要考慮參不參加的問題,什么時候參加合適的問題,準備工作應該怎么做。TTIP比較遠,我們關注它、研究它,看看它將來的發展態勢。
3.關于解放生產力的問題。十八屆三中全會決議提出進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我認為這是我國增強競爭新優勢的關鍵問題。一方面是科技創新,這是全社會都要努力的;另一方面是企業對新技術的應用,這是提高生產力所必須的。關于這個問題,我在2012年11月,在上海討論中國從貿易大國走向貿易強國進程的時候,提出了一個觀點,認為我國的經濟發展,特別是為了增強出口競爭力,一定要在我們的企業里運用新技術,采用新設備。2013年4月,國際貿易學會春節形勢分析會上,我強調介紹了浙江省企業采用工業機械和自動化設備的情況,當時機械代替人工可以降低成本、提高生產力、提高產品質量、增加產量等。最近,我看到浙江省在這方面有了新的發展,他們稱為“四換三名”工程,“四換”即騰籠換鳥、機械換人、空間換地、電商換市,“三名”就是大力培育名企、名品、名家。一年來收獲很大,是浙江省經濟發展的一大亮點。這一方面也可以說是因為人的成本、工資逐年上漲,在逐年增長10%~20%的情況下,倒逼企業采用機器人。現在我們企業里,采用機器人的數量跟韓國、日本和德國相比,還少得可憐。據報道,以一萬名員工使用機器人,以臺數計算,韓國是347臺,日本339臺,德國261臺,中國僅10臺。要提高勞動生產力,發展社會生產力,增加競爭優勢,不在這方面下點工夫恐怕要落后。我建議大家關心一下發展生產力的問題。
4.深化外貿體制改革,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最近汪洋副總理在浙江義烏調研的時候說了一段話:“實踐證明,每一次對外貿易跨越式的發展,都與開放型經濟體制的重大改革密切相關。就是對外貿易要有跨越式發展,都同開放型經濟體制重大改革密切相關”。我覺得這個講得非常好。最近商務部提出幾個方面的改革設想,比如推進出口貿易便利化,完善原油成品油進口經營體制,改革對外商投資管理體制,改革在國內承攬工程和勞務合作項目的管理體制,以及修訂外資“三法”,即外資企業法、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和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外資三法的修訂主要是要探索對外商投資實行準入前國民待遇,加上負面清單管理模式的推廣。因為現在只是在上海自貿區開始實驗,那么修改“三法”肯定是要把這個怎樣能夠復制進去,還要統一內外資法律,這也是修改“三法”的目的。實現各方面改革會有一定的難度,但是在國家全面深化體制改革的形勢下,十分期望在深化外貿體制改革方面有若干新的突破。
最后,我請大家關注兩個問題。第一,美國宏觀經濟政策的變化,具體地說,就是貨幣量化寬松政策逐步退出的影響。對于這點,國內學者有不同看法,有一種觀點認為,我國金融對外開放不充分,因此美國金融政策的變化不會對我國造成多大影響。另外一種看法認為,美國政策的變化,會在國際上引起美元走強,其他貨幣走弱,甚至貶值,商品價格波動下行,資金利息上升,國際資本流動將出現新的變化等。對于我國對外貿易,包括貨物貿易、服務貿易,以及引進外資等有什么樣的影響,很值得我們關注和預測。第二個問題是中日貿易問題,日本是我國重要的貿易伙伴,占我國對外貨物貿易的第三位,僅次于歐洲、美國。在日本安倍政權右傾化、軍國主義化的形勢下,中日關系逆轉,2013年中日貿易已經開始出現下降,今年中日貿易也是一個縮減的趨勢,對我國整體貿易的影響也可以加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