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治中 肖 薇
(瓊州學院 旅游管理學院,海南 三亞 572022)
2012年4月在蘇州召開了全國特色景觀旅游名鎮名村研討會,會議強調了旅游名鎮名村建設適應鄉村旅游興起的時代發展潮流,符合旅游大產業發展的要求。目前,海南省正有條不紊地開展國際旅游島建設,在《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發展規劃綱要》中也重點指出要積極進行特色旅游村鎮的建設。當前白沙牙叉鎮、樂東尖峰鎮、儋州中和鎮等20 多個村鎮已經納入第一批海南省特色旅游村鎮的建設規劃中,而位于海南省中部五指山市的水滿鄉也有幸入選其中。由于海南特色旅游村鎮建設剛剛興起,起步階段諸多問題紛繁復雜,還需要專家學者的深入研究,為其順利發展獻計獻策。筆者期望拋磚引玉,擬對海南五指山水滿鄉特色旅游村鎮建設進行初步思考,并提出一些旅游開發的初步構想。
水滿鄉坐落在海南省五指山脈的南麓區域。“水滿”是黎族語言的諧音,對應的漢語意思就是“非常古老、至高無上”。水滿鄉的地理位置正好契合了其名稱內涵,根據海南省地質局測定,水滿鄉是海南島海拔最高的鄉鎮。象征海南島的名山五指山風景秀麗,而其中大部分開發的景區,例如“五指山觀山點”、“熱帶雨林棧道”、“水滿河上漂流”等都集中在水滿鄉或者周邊區域。水滿鄉距離素有“天然別墅”和“翡翠城”之稱的五指山市僅30 多公里。五指山市負氧離子濃度、森林覆蓋率、空氣純度都居于海南島首位,是我國著名的養生之都。距離蜚聲中外的旅游名城三亞市70 多公里。三亞市是國家級優秀旅游城市,隨著三亞旅游名聲鵲起,知名度不斷提升,海南省正謀求輻射三亞以外陸地半徑約100 公里區域經濟圈的“大三亞”發展壯美藍圖,水滿鄉也在此區域經濟圈內。優越的地理位置將會不斷為水滿鄉的旅游開發提供穩定的客源保障。
鄉村自然優越的生態環境是特色旅游村鎮建設的一項基本前提。水滿鄉氣候溫和,屬熱帶山區氣候,常年的東南25 度角熱帶季風,挾太平洋恒溫氣流,灌入喇叭口狀的南圣河谷,至五指山千米橫嶂阿陀領,扭頭西南而去,致使水滿鄉夜里常年低于28 度,日間多低于30 度。常年微風和煦,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森林密布,光熱充足,氣候宜人。這里有最高負氧離子含量,是中國長壽之鄉。燦爛的冬日暖陽,淳樸的鄉俗民風,令人流連忘返。該地區生態系統保持完好,空氣自凈能力強,是避暑避寒、觀光療養和度假的勝地。
水滿風物醉游人。由于五指山水滿鄉地區冬暖夏涼,不受寒潮侵襲,土地組成亦以適于熱帶和亞熱帶植物生長的酸性噴巖為主,獨特的氣候地理條件哺育了豐富的熱帶農業經濟特產。例如長年生于云霧之中,湯色明亮、醇郁甘甜,極負盛名的“水滿茶”在清代曾被列為朝廷貢品。民國《海南島志》記載:“本島所產茶葉,皆采自野生茶樹……其中最有名之茶,為五指山水滿峒所產。”除了茶葉,水滿還有“小黃牛”、“五腳豬”、“水滿鴨”、“山蘭米飯”和用山蘭米釀造的“西并酒”等風味特產。水滿鄉野菜綠色無污染,是真正的健康環保食品,目前已發現的就有上百種,最常見的如革命菜、白花菜、雷公筍、樹仔菜、新娘菜等不斷受到現代都市人的青睞。
黎族文化豐富多彩,千年沿襲傳承至今。這里有極富黎族特色的黎族船形屋,俗稱“吊腳樓”的桿欄式樓房。紋身,黎語叫“打登”,海南漢語叫“書面”,是黎家人的一種傳統習俗,現被列為“海南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保護名錄”。“跳竹竿”是黎族最富有濃郁鄉土氣息的民間舞蹈之一,也叫“打竹舞”,是當地過年過節必會表演的節目之一。“三月三”是海南省黎族的民間傳統節日,又稱愛情節,黎語稱“孚念孚”。每年農歷三月初三舉行,目的是祭拜黎族的祖先,并祈祝農作、狩獵豐收。各種黎族傳統文化風俗令人心馳神往。紀俊恩(2013)等學者甚至呼吁建設以水滿鄉為核心的歷史文化遺產,建立原生態的、地域鮮明的“沒有圍墻的博物館”[1]。
在2001年以前,這里的村民生活基本保持著上千年的原始生活方式,民風淳樸,滿足于自給自足、自得其樂的生活休閑狀態。這其中,1986年海南省政府劃定五指山方圓13000 多公頃的區域,橫跨五指山市和瓊中縣及多個鄉鎮為國家自然保護區,在這之前水滿鄉的村民仍保持刀耕火種,農閑時上山狩獵的生活習慣。特別是狩獵活動,直到2001年對五指山和水滿鄉水滿村進行旅游開發前還時有發生。總之,在2001年前,水滿鄉經濟發展極度緩慢,生活受外界影響較小,其原始生態環境和黎族原始生活方式保持得非常完整。
2001年,五指山市政府制定了“旅游興市”的政策。五指山完整的原始生態,周邊村莊古老的民族風情引起了市政府領導的高度關注。2002年,五指山市政府為響應海南省政府發展生態文化旅游,以及重視民族風情旅游開發的號召,也出臺了一系列的旅游發展規劃。當年五指山河谷漂流、熱帶雨林棧道等重點項目相繼開工。巧合的是,這些項目全部集中在水滿鄉或者其附近不足兩公里遠的地方。并且水滿鄉中的一個行政村——水滿黎族自然村就是重點開發項目之一。隨著這些旅游開發項目的逐步完工,五指山政府對外宣傳力度的增加,也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旅游觀光,一時車水馬龍,熱鬧非凡,水滿鄉的旅游開發也一度進入興盛時期。
2005年隨著海南三亞旅游業的迅速崛起,旅游景點的豐富與完善,基礎配套設施的跟進建設,越來越多的游客在以三亞為中心的景區游玩后,沒有選擇繼續深入海南島腹地的五指山區進行觀光,就離開了島嶼。盡管五指山市政府也一再打出“沒來五指山,不算來海南”的口號,但游客似乎并不在意。隨著離三亞市較近的檳榔谷、呀諾達等景點的開放,五指山市和水滿鄉的旅游受到了很大的沖擊,游人如織的昔日熱鬧景象已不復存在,旅游開發逐漸進入衰落調整期。
2011年5月13日隨著《海南省特色旅游小鎮(村)總體規劃》通過專家評審,2012年五指山水滿鄉成為省政府首批建設的22 個特色旅游小鎮之一,水滿鄉再一次走進了人們關注的視野。與上次只開發水滿鄉下屬的水滿黎族自然村有所不同,這次是把水滿鄉轄管的5 個行政村,即方龍村、新村、水滿村、毛腦村和牙排村都納入了特色旅游村鎮建設的范圍。水滿鄉歷經數載旅游開發,有過成功,但也曾造成了人為景點建設不協調、對自然景觀破壞較多以及黎族自然風情逐漸遠去等不利后果。前車之鑒,后車之覆,重新起步,需要突破傳統的旅游開發理念,根據水滿鄉特定的人文歷史條件,進行特色旅游村鎮的建設。
1.保護優先原則
特色旅游村鎮建設對通過旅游開發改善村民生活狀況有著積極的作用,但在具體操作中當地領導容易急功近利,為了完成特色旅游村鎮開發建設任務,采取一些短視和生硬的方式,不顧其村鎮的歷史發展淵源和當地的地理風貌,而把其它一些地方的模式照搬過來,結果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水滿鄉黎族生活文化在海南省保護最為完整,其長久傳承黎族文化的作用不容低估。日本學者梅崎昌裕(2005)在此多次實地調查研究后認為,水滿鄉的生業在環境保護方面可能成為亞洲各國農業的模范[2]。因此,在開發這個地理位置和功能都非常特殊的村鎮時,應該以保護黎族文化遺產為中心逐步展開特色旅游村鎮的建設。
2.輕度開發原則
開發時應盡量保持原始的風貌。水滿鄉其原始的生態環境,得天獨厚的氣候特征,古老的黎族民風,就像一塊珍貴的璞玉,無需過多的雕刻,就已顯得格外精美。對水滿鄉的開發,應該以修繕為主,切忌過多地翻修民宅和新建奢華的賓館酒店,以免破壞整體風貌。開發時主要在水質優化、道路建設等基礎設施上予以修整與完善。
3.“慢”開發原則
與上一次承擔海南省中部地區五指山市生態旅游、民族風情旅游、“旅游興市”的重擔不一樣,這一次是在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的統一框架下進行的。由于特色旅游村鎮是對旅游開發形式的一種拓展,只起到補充國際旅游島內涵的作用,承載的壓力比較小,因此,沒有必要快速擴張,通過引進外部資本短期內上馬各種項目,這反而對原有生態產生較大破壞作用。要有針對性地逐步進行開發建設,時機不成熟的項目,寧愿推遲投入建設。
1.開發養老休閑項目
隨著中國老齡人口在不斷增長,養老的需求會逐漸增加。這幾年,海南省房地產的火爆與海南適合養老的獨特地理氣候不無關系。近些年,五指山市新建的居住房產大部分被島外住戶所購置,其主要的目的就是在這里養老度假。而海南南部地區多山,坐落在山坳中的縣城可開發用地有限,并且開發價格也不斷高漲,養老成本也在增加。在這樣的情況下,進入旅游村鎮進行養老休閑可能會成為未來的一種選擇。因此,水滿鄉在進行特色旅游村鎮建設時,可以考慮休閑度假的項目。這里四季如春,生態環境好,瓜果蔬菜常年不斷,是理想的養老養生場所。
2.融入短期旅游項目
在海南旅游常見的有五晚四日游,或者四晚三日游。這種旅游一般價格較低,受到不少消費者的喜愛,但是其吃和住方面常常飽受詬病。水滿鄉旅游村鎮建設可以利用自身優勢,開發項目,彌補這一旅游消費缺陷。例如,與旅行社合作,提供一個晚上或兩個晚上的住宿,并同時提供晚餐和早餐,輔以地方的特色食品,特別是新鮮的瓜果蔬菜,讓旅游者充分得到實惠,增加旅游附加值。這種互利互惠的模式有助于提升特色旅游村鎮的知名度和促進特色旅游村鎮的發展。
在管理方面,要以政府為主導,村民自管為主體,減少外部資本主體的干涉。由于水滿鄉特色旅游村鎮建設社會效益要高于經濟效益,建設的重點還是在于保持原始生態和古老的黎族文化。外部資本其追逐利潤的本性讓其投資和開發過程中會不可避免地造成對原始生活和自然生態的沖擊和破壞。良警宇(2005)曾通過對水滿鄉水滿村旅游開發進行調查研究后認為,由于外部資本的引入,村莊發展的主動權被開發公司控制,許多違反環境正義的做法正在發生,從而對環境造成了較多破壞[3]。為避免重蹈覆轍,類似的情況應該盡量避免。其實,在原汁原味的自然生態越來越少的情況下,水滿鄉的原始自然生態會像陳釀老酒,歷久彌香,假以時日,其旅游價值自然會不斷提升。
[1]紀俊恩,陳思蓮. 文化旅游探微——以五指山市水滿鄉為例[J].中國集體經濟,2003(13):119 -120.
[2]梅崎昌裕. 與環境保全并存的生業的可能性:水滿村的事例[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27(1):9 -18.
[3]良警宇. 旅游開發與民族文化和生態環境的保護:水滿村的事例[J]. 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27(1):54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