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慧蘭
〔關鍵詞〕 學校管理;辦學思想;管理模式;教學活動;
辦學理念
〔中圖分類號〕 G4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4)02—0016—01
在高中新課程教育教學實踐中,我們清醒地認識到:沒有一套相應的管理制度來支撐和保障,課程改革是難以實現的。管理創新是現代學校發展的動力,是學校生存的源泉。深刻理解課程改革的宏觀背景,運用新課改的理念,結合學校實際,研究實施科學的現代學校管理策略,從而保證課改的順利實施,是實現學校科學發展的有效途徑,也是校長工作的重要使命。
一、以先進的辦學思想引領學校各項工作
校長首先要加強學習,具有正確的教育觀念、堅定不移的職業信念和先進的辦學思想。要認真領會新課改帶來的新理念,研究學校管理如何適應新的課程改革。有了這個前提,才不至于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才可能通過組織學習、培訓和實踐等環節去引領教師,明確方向和目標,更新觀念,掌握要領,研究方法,以保證新課改的順利進行。要將理念作為管理權威的源泉,通過思想引領,和教師、學生、家長形成共同的價值觀和信念,把共同的價值觀和信念轉化為群體行為習慣,逐步內化成學校的團隊精神和動力,讓他們成為學校共同體的成員,讓每個人都深刻認識到對學校的成功負有責任。全員參與管理的出現,對推進課程改革,創新學校文化,促進學校發展,是十分有益的。
二、堅持“以人為本”的學校管理新模式
關注人是新課改的核心理念。從根本上說,新課改的目標就是要培養和造就一批能適應21世紀社會發展需要的學生和創新教育的新型教師。因此,新課改背景下的學校管理,必須建立以人為本的學校管理模式。所謂“以人為本”,就是以學生和教師的成長與發展為本。“以人為本”的學校管理,首先就要尊重師生的意愿,尊重他們成長和發展的規律,按教育教學規律辦事。在學校管理和教育過程中,就要重視人的尊嚴,遵循人性的特點和規律,開發人的潛能,發現人的價值,把學生和教師主體的發展有機地統一起來,最大限度地發揮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同時讓他們體驗到學習、工作的價值和尊嚴,從而為學校持續健康發展開拓廣闊的前景。
學校工作學生第一。要確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辦學目標,一切為了學生,在教育教學管理和各項教育活動中全面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按照新課改的理念,學生既是學習者,又是創造者;既是受教育者,又是新課改的參與者。要通過學校管理的各項措施,激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改變學法,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成為自己發展的主人,從而促成新課改培養目標的實現。
校長工作教師第一。校長直接的工作對象是教師,“學生第一”是通過教師的努力去實現的。校長做到了“教師第一”,才能真正實現學校工作的“學生第一”。課改能否成功,關鍵在于廣大教師能否既改革舊的教育模式,同時也改變自己,由傳統的“傳道、授業、解惑”的教師角色向教育教學的組織者、合作者、激發者、引導者和革新者的角色轉變。
三、在民主氛圍中開展學校教育教學活動
學生不是裝知識的容器,不是學習的工具;教師不是被動的雇傭者,不是教書匠。教師、學生都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個體,是主動的學習者和創造者,校長和他們是合作者的關系,合作者之間需要互相支持和配合,不能是居高臨下、盛氣凌人的命令和指使。
要建立起一種平等、親切、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大力推行教學民主,創設自由、民主、寬松、和諧的課堂環境,注重學習過程,使學生在基礎教育階段就能彰顯人性的本質,萌芽民主的意識,展開想象的翅膀,培養學生質疑、想象、創造、體驗的良好品質和習慣。要重視生命化教育,歸還學生生命發展的主動權,將學生作為一個完整的生命個體來看待,給學生生命以溫情陪伴,促進每一個學生健康和諧的發展,使他們成為幸福生活的創造者。
四、重建新時代要求的管理常規,凸顯特色辦學理念
適應新課改的學校管理常規,應該具有人本性、民主性、科學性、開放性、發展性和生態性。因此,重建學校管理常規,一方面要堅決改變傳統的落后管理模式和不合理的規章制度,對過去常規中違背教育規律的、違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應試教育的、非人性化的和非民主化的內容,要堅決剔除。另一方面要積極研究新課改出現的新情況,提出的新要求,積極探索符合素質教育理念新辦法,建立新的管理制度,并逐漸形成新的常規。
學校不是一個孤立的組織,它與周邊的社會環境是融為一體的,學校所在的人文環境、經濟環境和自然環境等因素,既對學校的育人提出相應的要求,也會影響學校辦學目標的定位和辦學特色的形成。外部環境是學校生存的土壤,也是制定學校管理常規的依據。切合實際的常規才具有可操作性,才有價值和意義,才是新課改所需要的。
編輯:郭裕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