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琴
〔關鍵詞〕 英語教學;語言文化意識;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33.41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4)02—0051—01
一、中西文化和語言存在的差異
中西文化和語言存在差異,作為文化差異的一部分,語言差異反映著本質上的文化差異。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幫助學生認識中西文化差異的本質,正確理解中西語言差異,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語言與文化的密切聯系在詞匯上往往反映得最為明顯。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對同一個詞,其感情色彩也不同。如red一詞,無論是在西方國家還是在中國,往往與慶祝活動或喜慶日子有關。但英語中的red 還意味著危險狀態或使人生氣的含義,如red flag指使人生氣的事或危險的信號。因此,在教學中教師不能單純地教詞匯,要注意對英語詞匯的文化意義的介紹。必須把它放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比較兩種不同的文化背景所產生的不同文化內涵,以防止學生單純從詞匯本身做出主觀判斷。
現代語言教學實踐證明,只要語言學習者學會語言,理解認識了該語言的文化,那么就會具有文化意識。也就是說,要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關鍵是要讓學生在學英語的同時也理解英語文化。
二、在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語言文化意識的策略
1.發揮教師在課堂上的主導作用。在教學中教師應該有目的、有計劃地傳授西方文化。而了解西方文化是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關鍵。因此,英語教師除了要精通英語的語言形式外,還應熟悉西方國家的文化,并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語言水平收集有關國外文化方面的資料,使他們了解不同的文化、風俗習慣、審美標準等。只有這樣,教師才能正確判斷哪些內容應該放在教學中,哪些是文化導入的重點,哪些內容可有可無,做到心中有數。
2.注重介紹英語詞匯的文化意義。英語詞匯在長期的使用中積累了豐富的文化意義,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對英語詞匯的文化意義的介紹,以防學生單純從詞匯本身做主觀評價。新教材中有很多與文化有關的詞匯可挖掘。對具有文化背景意義的詞匯,除講清其概念意義外,還要介紹它們所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識,有時還可適當擴展知識內容,順便講一些相關的風俗習慣等。
3.充分利用現代網絡媒體,體驗異國文化氛圍。組織學生上網觀看原版電影、電視劇,利用電影、電視所提供的語境,了解英語國家的社會文化,各個階層人們吃什么、穿什么,如何與朋友交往,進行什么娛樂活動,如何慶祝節日以及說話時的姿態、表情和手勢動作等輔助語言。在學生討論交流的基礎上,讓他們分別表演自己喜歡的精彩片斷,并結合自己所學的英語加進各自的創意。學生從演出的反復排練中體會西方人表達思想感情的方式和行為,感受外國文化的氛圍。
4.鼓勵學生積累典型的英語國家的文化。教師在課堂上對學生文化意識的培養畢竟有限,更多的文化知識要靠學生通過各種途徑自學積累。教師要鼓勵并指導學生課余大量閱讀與文化現象有關的如諺語、神話傳說等文學作品,以及英語國家的歷史地理、風俗習慣等書刊雜志,并做好讀書筆記,相互交流。這樣不但有助于學生對不同民族文化的了解,從中受到教益和啟示,對他們學習英語語言也有很大的幫助。通過收集和利用一些有關英語國家的物品和圖片,讓學生獲得較為直接的文化知識,了解外國藝術、雕刻、建筑風格和風土人情。這樣有利于學生體驗和感受英語國家的文化。
5.積極開展第二課堂活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是課堂教學的重要補充和延續,課外活動的形式要多樣化,如學唱英文歌、英語角、英語演講比賽等,都十分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教師還可以不定期舉辦一些講座,向學生全面介紹所學語言國家的民族特性、文化特點、風俗習慣等。通過這些活動讓學生品味和體驗文化異同,增強他們的文化意識。
總之,英語教師應正確理解和處理語言與文化的依存關系,在傳授英語語言知識,培養英語語言能力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中西方文化的傳授,增強文化意識。所導入的文化內容必須是那些代表主流的、有趣味的、又和學生所學的語言內容密切相關的。只有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相結合,才能激發學生學習英語和外國文化的興趣,培養跨文化意識,進而提高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
編輯:楊慧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