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峰
[摘 要]中國加入WTO后,隨著出口的快速發展,也成為世界遭遇反傾銷最多的國家。選取應對反傾銷典型案例,從預警、應對、反擊三個方面構建反傾銷應對策略最佳路徑。我國應積極爭取市場經濟地位,重視實地核查,充分發揮政府、行業協會作用,熟練運用法律程序以成功應對反傾銷。
[關鍵詞]反傾銷;市場經濟地位;實地核查
[中圖分類號]F752.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2095-3283(2014)02-0056-03
2008—2012年,中國遭遇反傾銷案件調查308起,占同期全球總量的31.8%,其中判定存在傾銷行為的案件達233起,占同期全球總量的37.7%,兩項數據均居全球首位。反傾銷涉案金額也越來越大,甚至使一些行業陷入“滅頂之災”。回顧國外對華反傾銷歷程,我們應該總結經驗教訓,積極轉變思維,構建長效應對機制,提高應對技術水平,制定全面、有效的一攬子應對策略。
首先,應對反傾銷可從其基本構成要件入手。證明:一是傾銷不存在;二是反傾銷進口國行業沒有受到損害;三是即使造成損害與傾銷沒有因果關系。以上任何一點都可判定反傾銷不成立。從實例來看,我方對前兩條非常重視,取得不錯的成果。而第三條如應對得當,也會有出其不意的效果。2009年美國對原產于中國的鉀磷酸鹽和鈉磷酸鹽進行反傾銷調查。但卻作出了無損害的初裁。原因在于:我方有證據證明,美國產檸檬酸質量要求很高,主要用于食品和藥品原料,而中國只生產主要用于洗滌劑的未經提純的低質包裝的檸檬酸,很少與美國檸檬酸進行產品競爭。因此,美國產品市場份額的下降與中國檸檬酸和檸檬酸鈉的價格便宜并不存在因果關系。該案例說明:企業要充分掌握反傾銷進口國行業、產品狀況,仔細分析對進口國行業造成損害的原因,而不應專注于解釋己方低價的成因。另外,在現階段,我國大多出口低端產品,價格低廉,在并未完成產品轉型升級的情況下,低價的差異化產品也可避免反傾銷。
下面從預警、應對、反擊三個環節來舉例分析中國反傾銷應對的路徑。
一、預警準備充分
企業要提高應對反傾銷意識,平時要通過業務往來、行業展會等多了解產品進口商信息,通過行業協會、駐外使館商務參展處、海關等密切關注目標市場進口同類產品的情況。WTO《反傾銷協定》規定:如傾銷幅度按出口價格的百分比表示小于2%;來自某一國的傾銷進口產品的數量被查明少于進口成員同類產品總進口數量的3%時,則可以忽略不計,不予實施反傾銷。2004年,加拿大對中國不銹鋼緊固件發起反傾銷調查,但最終裁定:由于來自中國的不銹鋼傾銷進口量僅占加拿大同類產品進口量的2.44%,低于標準3%,故終止調查。該案例給我們的啟示:企業應與政府、行業協會合作建立起一套完善有效的反傾銷預警機制。尤其是在進口國市場某個產品短時間內數量劇增,造成如價格急劇下跌或進口國相關產品價格疲軟或市場占有率大幅下降時,應及時發出預警信息,使企業有充分的時間考慮應對策略,在源頭上避免國外的反傾銷。
二、應對積極穩妥
(一)權衡利弊,盡早選擇
在遭受反傾銷調查時,企業應考慮:該國市場是否可以放棄?正常價格和出口價格的差距有多少?己方是否在完全市場經濟條件下交易?是否建立了完善的會計制度?企業未來利潤和反傾銷應訴成本是否合適?是否有專業反傾銷應訴專業人才來應對?只有充分調動多方資源,才能取得全面的信息,主動應對,盡早做出是否應訴的明智選擇。實踐證明主動抗辯的一般效果要好于沒有抗辯,積極抗辯的大多在稅率上有減免,甚至為零;不參加抗辯的企業,反傾銷稅率會大幅增加,有時竟相差上百倍。
(二)積極爭取市場經濟地位
2001年12月中國加入WTO時,接受了在15年之內,世貿組織成員不承認我國是市場經濟國家不構成歧視的條款。這一條款允許一些國家在評估中國產品是否屬傾銷時可采用第三國數據,高估中國出口產品的傾銷幅度,為征收大幅度反傾銷稅尋找借口。自加入WTO以來,我國在“非經濟市場地位”方面遭受了重大損失。
以歐美為首的西方國家,至今仍未給予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待遇,主要原因是:中國企業在生產、資源、融資等受非市場因素影響;企業不能自主經營,價格、成本、投資由市場之外因素(政府)來決定,未建立符合國際標準的財務制度等。但歐美的政策有一定的靈活性。
美國針對非市場經濟國家如認定該國所有企業都受政府控制,則給予該國統一稅率。但如果該國應訴企業能夠從法律上和事實上證明其出口活動不受政府控制并得到商務部的認可,可給予其單獨稅率。歐盟則規定,中國企業可以單獨申請市場經濟地位待遇,采用其真實成本或國內售價計算正常價值。實踐證明,我國企業雖然在整個行業獲取“完全市場經濟地位”是非常不容易的,但從個企角度來說,應訴成功爭取優惠甚至為零的反傾銷稅率還是有一定機會的。
2016年我國將自動獲得完全市場經濟地位。但獲得市場經濟地位,并不意味著反傾銷的結束。澳大利亞在2005年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但卻在同年8月發起蘑菇罐頭反傾銷案。雖然最終澳大利亞海關決定不適用替代國方法,但是在其后的鋁型材等案件中,對中國應訴企業仍適用了替代國方法。
市場經濟模式是國際上主流的經濟模式,也是我國改革開放以后大力發展的,但至今西方主要國家仍然沒有承認我國的市場經濟地位。即使2016年后,美國和歐盟等仍會找出各種理由繼續制裁我們。政府需要反思,企業需要反思。我國要融入世界主流經濟社會還要繼續努力,繼續深化改革,加大改革開放的廣度和深度,制度創新、法律創新,遵守加入WTO的各項承諾,進一步開放市場,建立起與國際主流經濟社會通用的經濟制度架構和法律架構,早日形成完善的市場經濟制度。只有這樣才能贏得對手的理解和尊重,才能消除敵意,實現雙贏。
(三) 重視實地核查
在應對反傾銷過程中,實地核查是決定是否采取貿易救濟措施和實施反傾銷力度的關鍵一環,企業應充分重視實地調查在反傾銷中的關鍵性的作用。企業在應訴時,應提前做好充分的準備:邀請專業的法律、會計人才對相關員工進行培訓,對公司的會計賬目要進行完備的核算,公司賬目須符合中國會計準則;向美提交的交易記錄必須體現在公司的會計系統中;會計賬簿和記錄須經獨立注冊會計師的審計。在實地查證時,經驗豐富的核查人員如果認為你的資料有欺騙之嫌,就可能完全不采信你所提供的數據,而以其他“可獲得事實”為理由課以重稅。
2010年在美國企業訴中國木制臥具反傾銷案件中。美國初裁應訴企業中有82家獲平均進口關稅稅率10.92%,另外36家被裁定拒絕使用此稅率。其他未應訴中國企業將被征收198.08%的懲罰性關稅。2011年,美方到中國進行實地核查,由于各方共同努力,取得較好效果。初裁中被拒絕給予平均關稅的企業中有20多家適用了平均稅率。
(四)充分發揮行業協會作用
我國屢遭反傾銷調查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出口產品、出口市場相對集中,其結果就是國內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競相壓價,惡性競爭。行業協會應通過自身職能協調行業企業自律,協調行業出口布局,指導出口產品的價格水平,必要時可以限定最低價,通過綜合調解規避風險。此外在實踐中,經常有企業因為財力、物力不足,人才匱乏而放棄應訴,協會在這些方面可充分發揮作用。協會可通過建立“行業反傾銷基金”,或者與政府和社會組織合作制定反傾銷應訴救濟措施。此外,可與高校合作,組織專家老師培訓反傾銷應訴法律、貿易、會計等專業人才,或者聘請熟悉進口國法律的律師來幫助企業積極應訴。
三、反擊策略
(一)政府高度重視,大力支持
政府在應對反傾銷方面,尤其是涉及金額較大,影響產業發展及大規模就業時,常常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據慣例,發起反傾銷前,有關機關要先通知有關出口成員方政府。如果企業與有關政府部門保持密切聯系,會及時獲取有關國家反傾銷的資訊,及時做好準備;調查過程中,還需要海關、駐外商務處、貿促會等機構的協助,與調查機關交涉聯系等也需要政府的幫助。尤其是中國已經成為“世界工廠”,全球GDP第二,貨物進出口額世界第一,是全球企業垂涎的市場,中國政府掌握著更多與各國談判的籌碼。政府在反傾銷方面可以進行絕地反擊。
2012年歐盟連續對我國太陽能光伏產品發起反傾銷調查,涉案金額200億美元。由于歐盟是我國光伏產業的最大市場,歐盟“雙反”一度成為我國企業生死攸關的問題。這引起了中國政府的高度重視。針對歐盟中對中國光伏“雙反”的積極支持者——法國、意大利和西班牙,中國政府發起了對華出口葡萄酒的“雙反”調查程序。相關統計顯示,2012年中國自歐盟進口葡萄酒總量為2.9億升,占進口總量的67.6%,進口額達10.4億美元,該案例被認為是光伏案最后和平解決的一個重要原因。
(二)企業應主動游說,積極應對
反傾銷是一把“雙刃劍”,在保護國內生產商的同時,也對進口國消費者、下游生產商、零售商、進口商的利益造成損害。出口商與進口商往往是利益的共同體,出口商希望通過應訴保住出口市場,進口商則希望通過繼續進口取得利潤。如果企業能通過游說說服進口國行業中的主要企業,證明低價對他們是好處而不是損害,進口商及當地的協會、商會等會主動與政府談判,使形勢好轉。另一方面,企業可通過參與當地慈善、促銷、捐贈等活動提高企業信譽,通過影響媒體及國會議員等具有政策影響力的人士,影響政府作出的決定。在歐美,企業游說被認為是政府貿易政策的重要決定因素之一。因此,游說是一種積極的反傾銷應對措施,在以往確有許多案例是通過游說而使案情逆轉的。
2008年初歐洲緊固件分銷商協會致函歐盟委員會,抗議自華緊固件進口存在傾銷并提起反傾銷訴訟,為中方應訴該案件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援。2012年2月16日,歐盟立案對中國的日用陶瓷進行反傾銷調查,廣西三環集團從初裁高達31.2%的臨時稅率降低到終裁時的13.1%。這些案件都與政府、協會、企業的游說密不可分。
(三)熟悉并掌握法律程序,積極培養專業人員
每個國家或地區都有嚴格的反傾銷法律程序,我國企業在應對中屢遭失敗,其中重要一點是對法律程序的忽視。這要求我國企業要積極培養應訴專業人員,政府應積極宣傳引導,使企業了解詳細的法律法規。只有深入了解,才能發現漏洞,并適時予以反擊。
2007年歐洲法院終審裁定:歐委會2007年4月對中國熨衣板反傾銷案終裁中,拒絕給予廣東佛山永建日用品有限公司市場經濟待遇并征收18.1%反傾銷稅的做法違法,對該企業將免征反傾銷稅。原因為歐盟反傾銷法規規定:當事人擁有至少10天的自我辯述時間。該案歐盟在2007年3月23日再次決定拒絕永建公司的市場經濟待遇后,直到4月2日前,應給予永建公司提交意見的時間。然而在3月29日,也就是第六天,委員會就做出最后決定,并遞交至歐盟理事會。歐盟在尚未聽取當事人意見的情況下,就做出了最后決定,涉嫌違規。
四、結語
中國是遭遇反傾銷最多的國家,隨著中國政府、企業應訴經驗越來越多,熟悉反傾銷應訴法律程序的中國企業不斷增加,中國在反傾銷應訴中必然能夠游刃有余,深諳解決之道。
[參考文獻]
[1]李靈,楊娟等.“雙反”應對一二三[J].中國海關,2013(9).
[2]李靈,楊娟等.中國企業“雙反”十年[J].中國海關,2013(9).
[3]李靈,楊娟等.“雙反”實地核查有多細[J].中國海關,2013(9).
[4]李雅斌.我國行業協會在反傾銷中的地位和作用[D].北京:首都經貿大學, 2004:26-30.
[5]中國設備網.輕工行業反傾銷成功案例可借鑒之處[EB/OL].http://www.cns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