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霞
一、案例描述與分析
也許是我讀了太多有關學困生轉化的案例與專著,不經意地將學困生的形象定位于弱勢群體、被遺忘的角落,自卑而又膽怯。直到遇見了伯滸,他徹底地打破了我對學困生的定位。
伯滸每天都笑容滿面,自信而又樂觀,最初我怎么也無法將他和學困生聯系在一起。伯滸在初一(4)班是出了名的學困生,語文、數學和英語三個主要科目全部掛彩。三科教師對這個孩子怨聲載道,作為教學主任,我也別無他法。正苦于無計可施之際,一次偶然的課間巡視讓我眼前一亮。
我在課間巡視的時候看到許多同學都圍著伯滸,只見他滔滔不絕、眉飛色舞地和同學講著趣事,而其他同學則津津有味地聽著。當我走近時,伯滸的演講頓時戛然而止,我只聽到了一個詞“野菜”。我好奇地問伯滸:“你們聊什么呢?”“沒,沒什么。”伯滸由于緊張,結結巴巴地回應著。“哎,你們在品嘗什么美味珍饈呢?”看到伯滸手中的玉米餅,也為了打破尷尬的局面,我不經意地問。這一問,只見燦爛的笑容再次回到伯滸的臉上,他高興而又自信地說:“corn pie”。我的眼睛一亮,我還第一次聽到這個英文詞組。同學們也禁不住興奮起來,快嘴的雨軒告訴我:“昨天,幾個老外沿著運河騎游,到了伯滸家開的農家院,伯滸媽媽用野菜餡的玉米餅子和餛飩招待老外。老外們一直夸好吃,追問食品叫什么,伯滸媽媽不會說英語,只好求助于伯滸。伯滸靈機一動給這個玉米餅子起了個洋名字。老外不住地夸:Very good!”“伯滸,你好機智呀!名字起得恰到好處,要是多學點英語,你就能讓你媽媽的corn pie,或許更多的食品走向世界了!”我由衷地贊嘆道。伯滸聽了我的話,像凱旋的英雄一樣笑得更甜了。從此,“野菜”這個詞在我心中留下了淡淡的痕跡。
就在“野菜”慢慢地被我淡忘之際,在一次晨讀巡視時,我突然發現了“野菜”這一教育資源。晨讀時間到了,各班級都書聲瑯瑯,初一(4)班卻人聲嘈雜,他們在干什么?帶著疑問,我走進教室。只見伯滸拿著一把野菜,口中唱著朝鮮族的《桔梗謠》,煞有介事地介紹說:“這叫水芹菜,是中藥,有利尿、清火之功效。上周日,我賣水芹菜賺了60元,今天放學后我請大家吃炸串。”“太好了!”同學們像擁戴英雄一樣,為他鼓起了掌。“野菜”再一次敲打在我的心上。
二、行動干預
晨讀巡視結束后,我走到生物課教師的辦公室,向他請教家鄉野菜的品種、營養和價值等問題。當我問起伯滸在生物課上的表現時,他的贊美之詞溢于言表。“野菜”是不是伯滸這一學困生轉化的契機,我思考著,久久不能釋懷。
野菜是伯滸的最愛,是他的專長,以此為切入點提高他的學習興趣,激發他的學習需求,我認為這會是一個很好的干預手段。
通過反復的思考,我決定開展學科集體干預實踐學習活動。集體實踐學習可以讓伯滸和其他同學更好地掌握野菜種類與藥用價值等生物科學知識;誦讀“野菜”詩篇可以激發伯滸學習中華傳統文化的熱情;在學生向家長學習烹制野菜食品、品嘗野菜美味、評說野菜等系列活動中,伯滸和其他學生可以科學地了解自然、融于自然;“家鄉野菜瀕臨滅絕的原因探究”的研究性學習可以讓伯滸產生主動學習的興趣,提高他開展研究性學習的能力;野菜市場的調研與開發可以激發伯滸的創新思維,有效地解決問題;在嘗試種植野菜的活動中,伯滸等學困生通過大膽實踐,提升自己的組織與實踐能力,服務家鄉經濟,同時也可以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因此,作為教學主任,我主持安排了“走進家鄉的野菜”這一學科教學實踐活動,要求初一(4)班各學科教師立足本學科,挖掘學科教學中“野菜”的教育素材,開展實踐性學習活動。
1.生物學科——識家鄉傳統野菜與探究野菜瀕臨滅絕的原因
教師可以運用生物學科中“植物的認識”這一單元涉及的知識,讓伯滸帶領其他學生通過實地采摘、訪問家長、查閱圖書與網絡資料等多種形式,以圖、文、實物展示的方式,掌握傳統野菜的名稱與特征,探尋野菜保存的方法。
此外,學生通過親自采訪父母,了解野菜昔日景象,實地考察、認真分析,找到野菜瀕臨滅絕的原因,比如人為砍伐、大量使用滅草劑、濫用化肥、過分拓荒土地、過分追求經濟效益等,開展“拯救野菜我能行”的拯救行動,發放野菜拯救倡議書,開展瀕臨滅絕野菜的種植試驗。
2.英語學科與班主任協作——開展“野菜食品”推介會
班主任帶領以伯滸為組長的研究小組,開展“野菜的營養與藥用價值知多少”的探究性實踐活動,和全體同學一起嘗試烹制野菜,將野菜加工成各種美味的野菜食品品嘗與交流,以“包野菜餡餃子”為主題開展主題實踐活動。
英語教師可以以伯滸家的農家院為基地,以“野菜食品推介會”的形式將各種野菜食品按照原料、做法、特點與營養價值等方面進行詳細介紹,形成一系列的野菜食品說明書(英文版)。此外,英語教師還可以特意安排以伯滸為首的對英語學習發怵的學生向老外發放宣傳手冊的任務,讓他們和老外進行簡單的對話交流,有效地開展情景化教學,鍛煉他們的口語交際能力。
3.語文學科——傳承野菜采摘民俗文化活動
在伯滸的帶領與細心講解下,同學們開展野菜采摘實踐活動,走進自然、融入自然。語文教師以詩經中的《芣苢》為重點,以《桔梗謠》歌舞演唱為表演形式,以野菜詩詞、歌謠誦讀為主線,以有關野菜的古詩詞、歌謠配畫為主題活動開展一系列以野菜為話題的古詩詞誦讀、鑒賞與兒童詩創作的特色活動,引領學生走進中國古典詩詞,使學困生走上“經典誦讀”之路。
4.綜合實踐學科——設計“野菜市場調研”活動
野菜作為一種純天然食品,目前市場上的價格與需求如何?伯滸非常了解市場的行情,于是綜合實踐課任課教師決定由他帶領其他同學共同進行“野菜市場調研”活動。伯滸等人走進菜市場調查野菜的市場價值,走進餐館了解人們對野菜的需求,發放調查問卷了解人們對野菜的關注度。如:
(1)走訪社區菜市場,掌握目前野菜價格。
(2)走訪鎮上的飯店與餐館,了解他們對野菜品種的需求與銷售價格。
(3)親自動手挖野菜,到市場上進行銷售。
(4)設計調查問卷,走上街頭進行隨機調查,了解當地人對野菜的認識和需求水平。
(5)制作野菜營養與野菜食譜宣傳手冊,加大對野菜營養與藥用價值的宣傳力度,并在社區內發放手冊,進行野菜營養知識的宣傳。
(6)根據市場需求,推出更多的野菜品種與野菜食品。
5.勞技學科——嘗試種植野菜
為了使學生能夠走進大自然,體驗人與自然的和諧,嘗試用科學技術種植野菜,挽救瀕臨滅絕的野菜,勞技教師會協同其他學科教師與學生,以學校種植園為基地進行野菜種植實踐活動,以瀕臨滅絕的野菜為重點進行種植試驗,結合勞技課中植物種植方法進行野菜的種植。
勞技教師將初一(4)班分為五個種植小組,大膽啟用以伯滸為首的五名學困生為種植小組的組長,讓組長帶領其他組員按照以下五步開展活動。
(1)各小組嘗試種植野菜。他們可以采用插扦、移栽等方法種植瀕臨滅絕的野菜。
(2)種植試驗交流。教師要求各種植小組做好種植記錄,寫好種植日記,定期在班級內交流種植經驗。試驗結束后,教師要評選出“優秀記錄員”、“優秀觀察員”、“優秀標本制作者”與“最佳種植能手”,并給予表彰。
(3)開拓種植新市場。利用家長會,教師讓學生自己向家長宣傳野菜種植技術,讓家長參觀實驗基地,引導家長利用承包地大量種植野菜,擴大種植面積,開拓野菜種植新市場。
(4)開發種植新方法。無土栽培可以大大地減少病蟲害,提高野菜產量與口感,水中栽培可以美化環境,凈化空氣,因此教師可以引領學生嘗試開發無土栽培與水中栽培等新技術。
(5)進行市場營銷。教師可以讓學生將試驗田中收獲的野菜拿到市場,開展市場營銷活動,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
三、干預效果
在開展以“野菜”為主題的學科實踐活動中,教師將學科知識與實踐活動相結合,提高學生參與活動的熱情,伯滸等學困生往往在這些實踐活動中發揮骨干作用,效果明顯。
1.野菜讓學困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野菜的種植與營銷讓這些學困生找到了做新型農民的感覺。他們帶著太陽帽耕地除草,頂著烈日施肥澆水,甩著汗水做監測記錄,帶著問卷進行野菜的市場調研,上網發布野菜食品推介的宣傳材料……他們用雙手把學校種植基地打理得有模有樣,讓試驗田中的野菜生機勃勃,嶄青碧綠,一改以往種植園荒草一片的破敗景象。
野菜使伯滸等學困生和其他學生有了共同的話題。他們不再孤單地躲在教室的角落里,變成實踐性學習活動的發言人與權威者。課間,他們總是三三兩兩地聚在一起交流野菜種植的經驗,說著市場營銷活動中的趣事。“野菜詩詞誦讀”也使這些學困生踏上了經典誦讀之路,身上多了幾分儒雅之氣。曾經塵土飛揚的教室,變得秩序井然,稀疏的草皮漸漸地有了生機。攀爬樹木和圍墻的“野孩子”變得斯文了。當校園沐浴在燦爛的晨光中,學生此起彼伏的瑯瑯讀書聲印證了“一日之計在于晨”的哲理。刻苦好學、奮發向上成了這群學生的精神寫照。我們常常會發出這樣的感慨:這幫野慣了的農村孩子居然也能靜下心來學習了!
2.野菜讓學生更加熱愛家鄉,關注自然
以前學生雖然知道一些野菜,但從未真正地了解過野菜。通過“走進家鄉的野菜”這一系列的實踐活動,學生看到家鄉野菜品種之多、數量之大、營養之豐富,無不發出慨嘆:家鄉真是一座自然資源的寶庫!他們為自己生在農村、長在農村而自豪,從而更加地熱愛家鄉。
每一次的社會實踐都是學生親密接觸大自然、放飛天性的活動過程,是我們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過程。在和大自然親近的過程中,學生會更加關注自然的生存之道。
3.野菜讓學困生學會研究性學習的方法
波利亞說:“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通過自己的實踐活動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內在的規律、性質和聯系。”
野菜種植基地成了我校最亮麗的一道風景線。學生自主合作、親身實踐,從野菜營養知識的了解,到野菜市場的調研與開發,再到野菜瀕臨滅絕原因的探究、野菜種植的試驗,伯滸等學困生學習怎樣搜集信息與設計問卷、嘗試現場采訪與小課題分組研究、親身進行種植試驗、用心記錄試驗日記……他們在實踐中發現問題,掌握小課題研究的基本方法,學會處理分工與合作的問題。
4.野菜讓學困生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瀕臨滅絕野菜的成功種植讓學困生收獲到成功的快樂,收獲到作為學習組長被尊重的快樂。在野菜市場調研活動中,學困生學會發現,收獲到主動學習的快樂。在帶動人們大面積種植野菜的活動中,學困生可以體驗到自身的價值。在人們向他們請教種植經驗時,這些學生體會到“身為人師”的快樂。在市場營銷中,他們用勞動換得經濟收入,真正體會到勞動帶來的成功。
在“野菜”的集體實踐活動中,學生不僅掌握了有關的學科知識,也體會到知識對生活實踐的指導價值。更難能可貴的是,實踐活動讓伯滸等學生學會了研究性學習。
四、效果反思
1.國家課程的校本化實施,讓學困生產生學習需求
校本化課程實施是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的簡稱,是指在堅持國家課程改革綱要基本精神的前提下,學校依據自身性質、特點和條件,將國家層面上規劃和設計的面向全國所有學生的、書面的、計劃的學習經驗轉變為適合本校學生學習需求的、實踐的、學習經驗的創造性實踐。
立足農村的野菜資源,立足當前學生綜合實踐活動能力缺失的現狀,立足伯滸等學困生對野菜的濃濃情緣,我校開展的“走進家鄉的野菜”實踐活動正是將國家課程進行校本化實施的典型范例。寓學科知識于實踐的學習活動能夠提高學生參與度,增強學生參與質量,提升學習效果。
英語教師“野菜食品宣傳手冊”的活動,可以讓學生參與食品名稱介紹、食材及特點介紹、英文說明書的撰寫,手冊的發放等活動中。以伯滸媽媽的農家院為實踐基地,讓學生直接與老外進行交流,鍛煉學生的口語,讓學困生感到生活需要學習,學習是為了更好地生活,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產生學習的需求。語文教師利用學生對野菜的濃濃情結開展古典詩詞的誦讀,激發學困生對中國古典詩詞鑒賞的熱情,在學習民俗文化、立足野菜采摘、食品制作與品嘗等活動中開展“我愛家鄉一片綠”的作文教學,情景交融,學生的作品也十分感人……正是這種生活化、情景化、活動化的實踐學習使學生對學科知識的學習興趣盎然、生動活潑。
2.抓準學生的特點與興趣點,讓學困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由于伯滸家開農家院,對野菜食品接觸較多,加之“corn pie”的意外經歷與“野菜營銷”的特殊經驗,伯滸對野菜產生了濃濃的情緣,他對生物學科非常感興趣。實踐性學習活動是學困生的特長,面對以伯滸為首的學困生問題,我們開設“野菜”主題活動,立足他們的興趣點與特長,將學科知識融于活動教學中,讓學困生在具體的、真實的情境中產生對學科知識的渴望,激發其內在需求,喚醒他們學習的內在原動力。
在實踐教學活動中,各科教師始終利用伯滸對野菜了解這一優勢資源,利用以伯滸為代表的學困生團體成員實踐能力強這一特長,由學困生擔任活動的組長、骨干,讓他們成為系列實踐學習活動的組織者、設計者與研究者,有效地激發他們參與活動的熱情,讓學困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變被動參與為主動學習。
3.主題式團隊協作干預,形成教育合力
面對伯滸等學困生存在的問題,我們立足于學科教學開展一系列實踐活動,各學科教師形成協作干預團隊。班主任利用伯滸媽媽的農家院這一實踐基地開展“野菜食品制作”的主題活動;英語教師帶領伯滸等學生編寫英文版的野菜食品宣傳手冊,并與老外進行口語交流對話;語文教師開展“野菜古詩詞誦讀”活動;勞技教師帶領這些學生走進試驗田,進行種植試驗;綜合實踐教師發揮伯滸等學困生市場開發的優勢,開展野菜食品調查與研究……這些教師以野菜為資源,開展同一主題的不同教育實踐活動,形成干預團隊。團體干預活動凸顯學困生的組織能力、實踐能力等特長,讓學困生在實踐中學習,在活動中體驗到學習的樂趣與價值,找回久違的自信,效果非常明顯。
(作者單位:北京市通州區教師研修中心)
(責任編輯:孫建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