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會
(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人民醫院,安徽 合肥 230061)
淺議公立醫院的公益性
張學會
(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人民醫院,安徽 合肥 230061)
以公立醫院和公益性的含義為出發點,淺析公立醫院公益性淡化的原因,并就加強公立醫院公益性提出幾點建議。
公立醫院;公益性;服務質量
《現代漢語詞典》對“公”的解釋是屬于國家或集體的(與私相對),“公立”即“政府設立”。對“醫院”的解釋是治療和護理病人的機構,也兼做健康檢查、疾病預防等工作。因此公立醫院應該包括:(1)政府設立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主要是規模較小的城鄉基層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服務站以及鄉鎮衛生院;(2)政府設立的縣級以上醫院。本文中的公立醫院主要針對城鄉基層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服務站以及鄉鎮衛生院以外的縣級以上醫院。
公立醫院的設立目的是以病人為中心,為老百姓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醫療和保健等服務。這是醫院有別于其他社會組織和單位的特點,也體現了公立醫院的公益性。
“公益”《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是公共的利益(多指衛生救濟等群眾福利事業)。公立醫院的公益性含義包括自然公益性和衍生公益性。自然公益性是指醫院具有的有別于其他社會組織和單位的特點,如救死扶傷和人道主義等。衍生公益性指通過政府公共政策而使公立醫院能長期持久發揮的緩解居民看病就醫經濟風險程度的公共功能,如扶貧濟弱、提供廉價甚至是免費服務等[1]。
近年來社會對公立醫院的公益性淡化討論較多,主要針對的是公立醫院的衍生公益性,即公立醫院目前“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醫療和保健等服務”中“方便、價廉”兩個義項的淡化問題,也就是人們口中的“看病難、看病貴”。
2.1 政府投入不足
公立醫院按照國家撥款比例可以分為全額撥款、差額撥款和自收自支三種類型。全額撥款的公立醫院相對生存壓力較小,但是差額或自收自支醫院要生存,不免要抓經濟收入。只有保證經濟收入,才能保障其可持續發展。醫院不僅僅治病救人,還需肩負醫院建設、學科建設、人才培養、技術創新以及科研等職責,以及隨時承擔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等公益性責任。政府投入不足或不投入,迫使差額撥款和自收自支的公立醫院追求經濟利益,造成“看病貴”,淡化了其衍生公益性。
2.2 醫療資源配備不合理
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醫療資源不足,儀器、設備水平較低,高、尖端人才稀少,藥品種類不夠齊全等,遠遠不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導致大病、小病都擁擠到大醫院,造成“看病難”。針對人們這種就醫心理,大醫院之間競相引進先進儀器、設備,導致資源的浪費以及過度醫療,加重“看病貴”現象[2]。
2.3 醫療保障體系及救助制度不完善
公立醫院應為老百姓提供價廉的醫療和保健等服務,但“價廉”不代表完全免費,也不等同于社會福利。對于一些貧困、弱勢群體,即使部分醫院有優惠措施,但是不能解決根本問題。醫療保險雖然實行全覆蓋制度,但還有一小部分人未納入醫保范圍。醫療報銷范圍、比例及救助人群范圍等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且程序復雜,手續繁多,百姓的實際支出仍然很多,不能緩解“看病難,看病貴”現象。
2.4 醫院文化建設不完善
公立醫院理應“為人民服務,一切以病人為中心”。但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醫院重業務和經濟效益,輕醫德醫風和醫院的文化建設。少數醫務工作者的價值觀念發生扭曲,滋生拜金主義和個人主義,采用價值規律和等價交換等原則來對待患者,不能換位思考,淡化救死扶傷、無私奉獻的人道主義。這都加劇醫患矛盾,加重百姓就醫負擔。
3.1 政府增加投入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中,明確要求強化公立醫院公益性。公立醫院是中國醫療服務體系的主體,也是體現公益性、解決基本醫療、緩解人民群眾看病就醫困難的主體。要加強公立醫院公益性,就要扭轉過于強調醫院創收的傾向。這又依賴于政府加大對公立醫院的投入,提高醫療衛生人員的酬薪待遇,讓醫院運作的重心放在病人身上,讓其成為百姓治病和保健的基本醫療服務平臺[3]。
3.2 加強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合作
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是我國公立醫院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合作,可以使患者就近得到便捷、價廉的醫療服務。公立醫院應與其區域內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建立對口幫扶關系,無償為他們進行人員培訓、技術指導等,主動承擔區域內重大疾病的會診與轉診診療任務,共同協調發展[4]。這樣既緩解了公立醫院看病難、看病貴現象,也方便百姓在基層醫療機構就能享受到大醫院的醫療服務,省時、省力、省費用,真正得到實惠。
3.3 完善醫療保障體系及救助制度
在宣布免費醫療的俄羅斯,也不是公民不付費就醫,而是公民先支付醫療費用然后再到相應機構報銷。醫療資金主要來源于國家稅收和公民、雇主繳納的強制醫療保險。
我國的醫療保險包括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要逐步完善醫療保障體系及救助制度,就要進一步擴大醫療保險的繳納范圍,使居者有其險(醫療保險)。同時也要擴大醫療保險險種的范圍,使百姓能看得起病,不因病而貧。
醫保定點的公立醫院,要加強醫院醫療保險管理,構建和諧醫、保、患三方關系,建立醫院醫保管理的長效機制。簡化百姓就醫的醫保報銷手續,使醫保服務更加貼近群眾,貼近社會,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
3.4 加強公立醫院自身建設
3.4.1 公立醫院要定好位
公立醫院首先要明確其自身性質,尤其是集醫療、教學、科研、保健、預防、康復、急救、健康檢查、臨終關懷等為一體的綜合性醫院。這樣的公立醫院要明確地制定自己的立院宗旨、精神、院訓及辦院方針等,并在醫院內做好醒目標志。既時刻提醒醫務工作者牢記醫院精髓,也不斷接受百姓的檢驗、監督,讓百姓與醫院互動起來,一切以病人為中心,創建一個良好的就醫環境。
3.4.2 加強學科與人才建設
公立醫院要制定并不斷更新人力資源發展規劃和人才梯隊建設計劃,優化人力資源配置,促進人才合理分布,發揮人才隊伍的整體功能。以符合醫院整體發展規劃,實現可持續發展。
在用人制度上堅持實行全員聘用制度,按崗定酬、按績定酬、薪隨崗走、崗變薪易,轉換用人機制。提高醫務人員的工資待遇,加大人才培養力度。支持、鼓勵他們進行國內外的學術訪問、考察、科研協作等,積極推薦他們到全國知名醫院學習、進修。對醫院建設發展中取得顯著成績的優秀人才給予適當的物質和精神獎勵,激勵人才的積極性和競爭性。
3.4.3 加強醫德醫風建設
醫德醫風切實影響著醫務工作者的醫療行為,直接關系到公立醫院醫療服務的質量以及患者的生命安全[5]。公立醫院要加強醫德醫風制度建設,有計劃、有監督檢查、有考核、有懲罰、有記錄,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的監督管理機制。積極開展醫德醫風道德講堂等多種形式的培訓學習,以及病人滿意度調查等活動,評選“醫德醫風標兵”,學習身邊典型,大力弘揚廣大醫務人員高尚的醫德品質,積極營造和諧向上的文化氛圍。
3.4.4 關注民生
1)公立醫院不僅要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充分合作,也要在其區域內積極參與街道、邊遠地區等的義診活動,同時承擔援外、支農、支邊等公益性職責。在院區內推行專家義診活動讓百姓得到實惠,適時舉辦一些科普活動(如戒煙等),提高百姓的防病意識,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從而達到少患病、提高生活質量的目的。
2)公立醫院要加強與著名醫院的合作。例如推行“周末醫療”創新理念,打造“周末醫療”服務等。邀請著名醫院的學科專家前來坐診、查房、手術、會診等,讓百姓就近享受到優勢醫療資源。
3)積極應對公共突發事件。公立醫院的公益性不僅體現在對于無親屬陪護的病人給予積極的醫療救治,也體現在積極應對公共突發事件方面。如地震、交通事故、食物中毒、傳染病等。此時,在公眾的心中呈現的完全是醫務人員白衣天使的美好形象。
3.4.5 提高服務質量
公立醫院要不斷加強服務、提升品牌、增強競爭力。醫院可以在網站和院區內公布醫院簡介、電話、科室及專家等相關信息,患者可自由選擇醫生就診。采取擴大電話預約、診間預約、出院復查預約等多種預約掛號方式,緩解群眾掛號難問題。對于收治的住院患者,縮短無效的住院時間,如減少術前等候時間、縮短檢驗、檢查結果報告時間等[6],提供全方位的醫療、護理服務,以解除患者及其家屬的后顧之憂;對出院患者的電話回訪,隨時提供周到的后續服務。
在逐漸老齡化的今天,公立醫院尤其要關愛老年病人,推出一系列優老為老服務政策,規范為老服務管理,提升為老服務水平,營造尊重、關心和照顧老年人的和諧就醫氛圍。
[1] 雷海潮.公立醫院公益性的概念與加強策略研究[J].中國衛生經濟,2012,(1):10-12.
[2] 崔慧婷,王靖旭,肖燕霞.淺談公立醫院的公益性[J].黑龍江醫學,2012,(11):869-871.
[3] 張 研,史云雅,劉 忻,等.回歸公立醫院公益性的幾點建議[J].中國社會醫學雜志,2010,(4):82-84.
[4] 李衛平,黃二丹.堅持公益性調動積極性——公立醫院改革的兩個關鍵點[J].衛生經濟研究,2009,(5):5-7
[5] 李 敏.論保障公立醫院公益性的主要條件[J].內蒙古財經學院學報(綜合版),2010,(2):121-124.
[6] 周 瑞,陳仲強,金昌曉.公益性原則主導下公立醫院良性運營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醫院管理,2011,(7):4-6.
(本文編輯:何慶節)
R197.3
B
1003-2800(2014)10-0647-02
2014-03-14
張學會(1981-),女,安徽合肥人,碩士,主要從事醫院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