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麗娟
(淮陰衛生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江蘇 淮安 223300)
長期以來,我校的物理教學是相對低效的。盡管學生的態度還算積極,可是卻提不起學習物理的興趣,也不知道如何才能學好物理,對他們來說,物理就是抽象的理論和一堆枯燥的公式,乏味的例題、習題,缺乏趣味性。出現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教師的教學還停留在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知識傳授上,課堂單調無趣、缺乏活力。如果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能夠加強物理教學與學生生活的聯系,注重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有針對性地選擇和實施物理教學生活化的教學策略,提高物理在生活中和以后工作中的實用性,不僅能夠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更能有效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1]。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學生的學習內容越貼近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學生對知識的自覺接納程度就越高。本文提倡物理教學生活化,這也是筆者在近幾年的高職物理教學中的嘗試和總結。實踐證明:當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結合時,課堂才是活的,才是富有生命力的。通過創設生活化的情境,讓學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學習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筆者所在的學校是衛生學校,在生活化的教學過程中,優先選擇與醫學相關的實例,這樣做的目的既符合文化課為專業服務的職教理念,也讓學生感受到了物理知識與今后從事職業的關系,可以增強學生學習物理的積極性,提高學習物理的主動性。
物理課本是由一系列單調抽象的文字堆砌起來的語言符號的世界,缺乏生命和色彩,而生活世界是由鮮活的事例所構成的,蘊藏著無盡的物理教育資源。教師一旦將書本知識與生活中的物理教育資源結合起來,學生就能感受到學習理論知識的意義和作用,就可能增強學習的興趣,學習也就變成一種有趣的活動了。所以教師必須在課前根據教學內容廣泛搜集資料,特別與跟學生專業相關的資源,把蘊含著物理知識的生活事例引入課堂,將教材中抽象、枯燥的教學內容還原為具有一定真實意義的物理問題情境,實現物理教學生活化。
在衛生學校,教師還需要盡可能多地了解物理學應用于護理學或醫學上的知識,了解護理實踐和護理設備。有一些護理設備和器材,物理教師可能清楚器材的物理原理,但其應用于護理和解剖中的知識物理教師則可能不懂,那就非常有必要在課前向護理教師和解剖教師請教。為了增加對護理設備的感性認識,物理教師有必要到護理實驗室或醫院實地參觀,親自摸索和操作護理設備。
建構主義心理學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就能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原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主動地進行意義建構而獲得的,也就是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是學生學習的出發點,是有效建構的基礎。如果學生缺乏相應的生活經驗,就無法建構新知識。所以,在課前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有意安排學生去實踐,收集相關資料,積累生活經驗,然后將學生在實踐中獲得的可供應用的資源引入課堂教學。例如,引導學生觀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理現象和規律,集體外出參觀、訪問等。
每次上課時,課題的導入十分關鍵,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興趣。太抽象的課堂導入容易讓學生望而生畏,同時讓學生感到枯燥、無味。那么,什么樣的課堂導入能讓學生覺得有趣又容易接受呢?那就是從學生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和生活常識出發,讓學生既覺得熟悉,又想知道其中的道理。
例如,引入自由落體運動的新課,教師請一位學生上臺配合他完成實驗:教師拿住刻度尺的上端,學生的手放在刻度尺的中間位置,教師松手放開刻度尺,學生試圖抓住尺子。結果學生沒有捏住,問學生失敗的原因,學生認為太快了,沒反應過來。這時,教師抓住學生的興趣點,問大家:“你們想知道自己的反應時間嗎?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大家就可以學會測量自己的反應時間?!本蜕畛WR而言,沒進行實驗之前,學生會認為抓住尺子是十分簡單的,但進行實驗之后卻發現與最初的判斷完全不同,這就可以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學生會好奇為什么抓不住尺子,從而為自由落體運動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再如,學習氣體栓塞前,教師可以問:“空氣能不能殺人?”有的學生說:“空氣又沒毒,怎么能殺人呢?”教師接著說:“可是有的電影中,只是打了一針筒的空氣,就會導致人的死亡?!边@時,立即有學生附和:“是的,空氣真能殺人?!苯處熃又穯枺骸盀槭裁纯諝鈺е氯说乃劳??”這樣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好奇心,為氣體栓塞的學習做好準備。
用生活經驗幫助學生理解概念。物理學中的有些概念抽象難懂,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概念,在教學中可以先引導學生解決相應的生活問題,然后再將解決問題的思想方法遷移到物理概念的學習中,為概念的學習提供認知支持。
例如講電場強度的概念時,學生往往對“為什么要引入檢驗電荷”、“電場力和電荷電量的比值為什么能夠表示電場強度”、“電場強度的大小和檢驗電荷的電量有沒有關系”等問題搞不清楚。因此,可先引導學生解決如下生活化的問題。
師:風是看不見的,如何表示風的強弱?
生:用一塊板擋風,測風力大小。
師:風力大小和板的面積有關系嗎?有什么關系呢?
生:風力大小和板的面積成正比。
師:那么風力大小F和板的面積S的關系式就是F=kS,k=F/S,請大家討論k的意義。
生:k表示單位面積的板受到的風力,k的大小反映了風力的強弱。
再將此生活化的過程遷移到電場強度概念的理解上,學生就不會覺得電場強度的概念那么抽象難懂了。
物理規律是抽象的,但如果用打比方的方法對物理規律進行詮釋,就使得物理規律和學生熟悉的生活現象、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之間建立聯系,就能夠深化學生對所學規律的理解。
例如在學習功和能的原理的過程中,因為功和能的抽象性,對于“功是能變化的量度”,學生不能理解。教師可以用一個人有多少錢和收入支出的生活現象來打比方,把某位學生總共有多少錢比作能量,把收入和支出看作做功。可以這樣告訴學生:小王今天收到家里的匯款(外力對物體做功),小王的錢(能量)就會增加,收到多少匯款小王的錢就會增加多少(物體對外做多少功能量就會增加多少)。小王在超市買東西花錢(物體對外做功),小王的錢(能量)就會減少,花多少錢小王的錢就會減少多少(外力做多少功能量就會減少多少)。教師在打比方的時候,在劃線的部分有意停頓,讓學生一起回答,這很容易激起學生的興趣,也很容易讓學生理解功和能關系的基本原理。
物理學與我們的生活實際密切相關,在物理實驗的教學中,如果能夠巧妙地運用學生的生活學習用品甚至學生的身體進行實驗,將比在實驗室里做的實驗更讓學生產生親切感,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2]。
例如用長毛刷演示靜摩擦力的方向;用筷子和碗演示光的折射現象;演示“硬幣消失了”的全反射現象等。
再如學習物體的穩定性時,筆者讓學生親自體會:面向墻壁站立,腳尖頂住墻壁,并盡量使自己的身體緊貼著墻,然后慢慢踮起腳,結果會怎么樣呢?實驗中發現,學生的身體會不由自主地離開墻,向后倒去;讓學生背向墻壁站立,整個身體貼在墻上,腳后跟也要緊靠著墻,腿不能彎,慢慢彎下腰去撿自己腳尖處的一枚硬幣。實驗中發現,當腰彎到一定程度后,就不得不向前邁一步,不然就會跌倒。
學生的親身體驗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表現出強烈的探究欲望。
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給學生提供抽象知識、抽象習題,導致一些學生雖然題目做了不少,但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卻很差。要改變這一狀況,就需要改變傳統習題脫離實際的“純物理”模式,更多地利用學生所處的環境,創設真實的生活情境,讓習題回歸生活,激發學生對物理學的興趣[3]。生活化的習題可以讓學生處于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中,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例如學完液體的流動之后,結合學生的專業編制習題:“注射器針筒部分的直徑是2 cm,針尖處的橫截面積是0.005 cm2,當護士用0.02 cm/s的速度推動活塞時,藥液進入血管的速度是多大?如果針筒里藥液一共有40ml,那么護士需要多長時間可以注射完?”由于此題不僅是學生熟悉的,而且還與學生以后的職業聯系在一起,所以學生會很認真地分析計算。
又如在學完空氣的濕度這節內容之后,可以讓學生討論“如何調節病房的濕度?”對于開放性的問題,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盡情表達自己的想法,只要他們勇敢表達了,就給予不同程度的肯定。學生現有的思維能力往往讓他們不能很好地組織語言,教師可以通過示范來幫助學生建構概念之間的邏輯關系。
讓學生把學到的知識用到實際生活中,可以增強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并通過解決具體的生活問題找到學習物理的成就感,讓學生感覺到:物理并不難學,物理就在我們身邊。
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適當布置生活化的課外作業,培養和提高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讓學生課后收集資料,運用學到的知識驗證、反思、解決實際問題。這樣就可以使教學由課內延伸至課外,不僅讓學生鞏固了所學知識,而且體會到了學以致用的快樂。
例如,學完了牛頓第三定律,學生一直對馬拉車的力和車拉馬的力相等感到疑惑,但是課堂時間有限,因此,教師可以給學生留下課后討論題:“如果馬拉車的力和車拉馬的力相等,如何解釋馬能夠拉動車呢?”相似的問題還有“工人推車的力和車推工人的力相等,如何解釋工人推著車走呢?”“拔河比賽時,甲隊拉乙隊的力和乙隊拉甲隊的力相等,如何解釋甲隊勝了?”有了充分的思考和討論時間,學生就可以清楚作用力、反作用力和平衡力的區別。
再如光的全反射在醫學上有一個非常廣泛的應用就是各種各樣的內窺鏡,學完這部分內容之后,可以安排學生收集胃鏡的資料,了解纖維胃鏡的組成部分和胃鏡的工作原理。這樣既可以使學生鞏固所學知識,又可以讓學生了解胃鏡,為他們今后的工作打下基礎。
[1]王愛生.挖掘生活用品資源的功能進行創新教學[J].物理教學,2004(8):43.
[2]劉君.新課程背景下高中物理生活化教學研究與實踐[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7.
[3]鐘啟泉,胡炳元.物理課程與教學論[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