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朝媛
(廣西師范大學文學院,廣西桂林 541004)
對《圣經·路得記》中拿俄米形象的現代解讀
馬朝媛
(廣西師范大學文學院,廣西桂林 541004)
《路得記》是整本《圣經》中以女子名字命名的兩篇當中的一篇,短小但很精湛。路得的婆婆拿俄米的形象在整篇中突出且形象。作為經歷過世事滄桑的女人,一個跋山涉水返鄉的窮苦人,拿俄米的個性在其言語行動中展露無遺。該文將從拿俄米促成兒媳路得與波阿斯的婚事的過程中,揭示拿俄米的愛情婚姻觀,以及她身上獨特的氣質。
《路得記》;拿俄米;愛情;面包
《圣經》中《路得記》是圣經文學中結構精巧的小說,堪稱希伯來小說中的典范。這篇風俗小說,被編錄在《舊約圣經》三十九部書中的第八位,其地位僅次于所謂的“摩西五書”和具有以色列民族神圣祖先的開創史之稱的《約書亞記》和《士師記》。但令人驚訝的是,它與前后篇章之間無論在內容、題材、敘事風格甚至章節篇幅上都大相徑庭,毫無相似可言。它就像夾在雄壯的史詩之間的一個小小的插曲。于是對于這僅僅只有4章、共3000余字的《路得記》,英國學者摩爾登在他的《圣經之文學研究》一書中,專為《路得記》取了個恰如其分的名字,叫做“史詩體牧歌”,他解釋道:“假如說牧歌的主要特點乃是在于它論述愛情和家庭生活的事情,那么在一切文學中沒有一本書能比《路得記》更能表現牧歌的特色了。”由于《路得記》的這種牧歌式特質,讀完使人身心舒暢,沉浸在愛的故事中,無法自拔。
《舊約·路德記》中,以色列人波阿斯以誠心娶異族人摩押女子路德為妻,在希伯來歷史上成為千古佳話。梁工指出“《路德記》的場面不大,人物不多,卻充分體現出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征:人與人之間皆以誠摯相待、和睦相處為準則,建立起了融洽而美妙的相互關系,這種人際關系的心理基礎是真誠的愛心。”[1]其中路得的婆婆——拿俄米的形象深入人心,對她的研究也是多角度展開。
(一)愛人如己,婆媳和睦
一種觀點認為,拿俄米是良好品行的模范。作為長輩,她是個偉大的母親,在她身上,散發出來的是崇高的母愛,無私的諒解與慈愛。這種愛對兒媳路得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在媳婦心中樹立了良好的形象。她用偉大的母愛帶出了好品行的媳婦,雖然心里有喪夫喪子之痛,但她還是在媳婦身上傾注了自己的愛,因此她同時也得到了媳婦的尊重與愛戴。在拿俄米身上體現的慈愛性情、愛人如己的偉大品質,讓其形象深入人心。
(二)舊式家庭的代表,婆媳關系緊張
另一種觀點則認為,拿俄米并非對路得是滿意的。細看《路得記》,其中拿俄米在整部書卷里出現了兩次發言和兩次沉默。舊式家庭的思想,在拿俄米那里并沒有消失。反觀《路得記》來看拿俄米的兩次沉默。第一次沉默,拿俄米希望路得離開自己去選擇新的生活,這其中,拿俄米是這樣勸路得的,“我女兒哪,回去吧!我年紀老邁,不能再有丈夫;即或說,我還能指望今夜有丈夫可以生子。”(1)分析可知,拿俄米并不是在訴說自己年老不能生子,可以看出她對于路得此前并沒有生養頗有微詞。路得堅持,讓拿俄米沉默,并和她一起回到故鄉。第二次沉默,當路得生了一個兒子時,婦人們對拿俄米說,“有這兒婦比有七個兒子還好。”能言善辯的拿俄米卻在這時沉默了。從客觀效果上看,路得其實為拿俄米生了個兒子,而且拿俄米成為路得和波阿斯頭生子的養母,拿俄米這時應該感激路得。因為一般認為這是利未婚的體現,波阿斯是路得亡夫的至親,因此波阿斯和路得的頭生子必須在死人名下,于是這個孩子就在拿俄米死去的兒子的名下,拿俄米順理成章地要撫養這個孩子。利文(Levine,Amy-Jill)認為這樣安排,是為了抹去孩子生母路得不名譽的摩押身份[2]。而布萊德斯汀(Bledstein,Adrien J)認為這種安排體現了拿俄米通過路得建立起家室,就像雅各的妻子拉結和利亞通過她們的使女辟拉和悉帕一樣[3]。但是在拿俄米看來,路得這樣做是應該的。她和自己的兒子結婚10年,卻沒有生養子女。所以,對拿俄米來說,這個兒子更可以定義為補償,而不是所謂的禮物。由此可見,拿俄米并不好取悅,路得成了她的生育工具[4]。其次,在作為母親的拿俄米心中,兒媳很難取代兒子在自己心里的位置。盡管拿俄米的兒子已經死了。因此,面對婦女們對路得的稱贊,拿俄米和她們的想法截然不同,但不愿公開反對輿論,保持沉默是最好的選擇。
(三)生動立體,現代意義的拿俄米
通過不同觀點的解讀,拿俄米的形象能更清晰地展現出來。對于《路得記》中的拿俄米,雖然分析很多,但存在的層面還是有些狹窄,對于拿俄米作為一個個體的解讀還有深度可挖掘。因為通常拿俄米這一形象容易被簡單地定義為是“扁形人物”。“扁形人物”和“圓形人物”是英國小說美學家福斯特(E.M.Forster)論述小說人物形象時使用的術語。“扁形人物”又稱為“扁平人物”、“平面人物”,專指性格單一的人物。文學理論家也稱之為“類型人物”或“漫畫人物”。類型人物是指具有特別突出的氣質,漫畫人物是指其特點如漫畫般易于被人觀察和記憶。他們最單純的形式,就是按照一個簡單的意念或特性被創造出來;他們只具備一種氣質,甚至可以用一個句子表達;他們性格簡單,缺乏深度和生命力,不適宜表現嚴肅的或悲劇性的角色[5]。但如果仔細閱讀和體悟后,拿俄米的形象很生動且立體,可以揣摩出很多新的不為人知的具體面。仁者見仁,智者見者,本文只是指出閱讀后的一些新領悟。通常研究拿俄米的形象都是深明大義好婆婆的代表,尤其在婆媳問題歷來是個社會大難題的境況下,她展示出對兒媳路得的體諒與愛,讓她深得廣大女性的愛戴。在閱讀過《路得記》這一小卷后,拿俄米身上專屬于女性的魅力,讓人不可自拔。無論在過去還是現代,女性在對待愛情與面包的話題上,探討頗多,像一只無形的手牽引著我們去認知。當代社會,拜金女、物質女之類的稱謂,層出不窮,在選擇配偶的時候,是愛情重要還是面包重要,一直是大家談論的焦點。本文就從當面臨愛情和面包的抉擇時,“好婆婆”的代表——拿俄米,是怎樣指引自己的兒媳路得去獲取最佳的屬于自己的美好未來。
《路得記》開章就寫拿俄米的丈夫——以利米勒領著全家搬遷往摩押,后經歷一系列事情,拿俄米的丈夫和兩個兒子死后,她做出決定,要回到自己的家鄉——伯利恒。于是她與自己的兒媳路得一同到達自己的家鄉。這中間沒有很多詳細描敘,但想像下,兩個女人,肯定是跋山涉水,中間的艱辛與苦楚只有經歷過的人才能體悟。她們面臨過饑荒,面臨過嚴峻的自然考驗,才終于到達伯利恒,那個承載著拿俄米所有希望的福地。但做為一個返鄉者,一個喪夫喪子的返鄉者,還是一個帶著異族人回來的返鄉者,拿俄米想要重新立足于此,就必須要審時度勢,權衡利弊。做為女人的拿俄米,在對待愛情與面包時對自己的兒媳路得做出了正確的引領。于是《路得記》第三章的題目就是——拿俄米促成路得的婚事。文中這樣寫道,路得的婆婆拿俄米對她說:“女兒啊,我不當為你找個安身之處,使你幸福嗎?你與波阿斯的使女常在一處,波阿斯不是我們的親族嗎?他今夜在場上簸大麥,你要沐浴抹膏,換上衣服,下到場上,卻不要使那人認出你來。你等他吃喝完了,到他睡的地方,你看準他睡的地方,就進去掀開他腳上的被,躺臥在那里,他必告訴你所當作的事。”路得遵循婆婆的指示,做了這些事情。波阿斯雖很喜歡路得但很理性地處理了這件事。等路得回去時,詢問了一切,拿俄米對路得說:“女兒啊,你只管安坐等候,看這事怎樣成就,因為那人今日不辦成這事必不休息。”
從第三章的結束語看出,拿俄米對這樁婚事已經胸有成竹。隨后發生的一切都按著她的計劃一步步實現。試問,為何拿俄米讓路得去躺波阿斯的腳邊,而不是那個比波阿斯還親的親族或者其他的人?拿俄米憑借什么認定波阿斯會很好地處理這件事?從分析來看,首先,路得在勞作的時候,作為她婆婆的拿俄米用自己女性獨特的敏銳感抓住了周圍人事之間的發展動態。雖然拿俄米因年紀的原因并沒有與路得一起參與勞動,雖然她沒有很多機會接近波阿斯。但是,單單只是從路得的每次描述中,以及路得帶回來的食物的分量和數量上面,拿俄米開始琢磨這其中的意味,堅定地認為波阿斯對路得的特殊照顧中肯定有一份可以稱之為“愛情”的因素。其次,有了對波阿斯對路得感情的認定,下面探討下波阿斯的身份。波阿斯是伯利恒居民,以色列人,有很多的產業,在能給予路得愛情的同時,也會給予她和拿俄米面包。這個可以從每次路得回來時給拿俄米帶的美味食物中看出來,確認波阿斯是個可以在經濟上不讓路得和拿俄米受苦的人。回顧拿俄米的前半段人生之路,跟著丈夫遷出伯利恒就是因為那時伯利恒鬧饑荒,后來回到伯利恒卻是因為摩押鬧饑荒,她的兩次重大遷移都是因為面包的問題。于是經歷過兩次這樣長途跋涉的艱難行程,她不想再為了面包的問題受累,她不想再重復沒有面包的可怕日子。給路得找個可靠的人,或許也意味著拿俄米后半生的幸福。經歷世事滄桑的拿俄米,憑著女人本能的反應,再加上多日的反復斟酌,最終選擇了波阿斯,一個可以給拿俄米面包、可以給路得愛情的人。最后,綜合解讀下波阿斯這個人物的性格。從一開始路得去他的田地里勞作,他就在觀察這個異族女子,他欣賞她的品質,器重路得的美德,于是愛的種子在心中滋養。但是波阿斯并沒有像一般男子那樣做出沖動的舉動,即使路得已經按照拿俄米的指示躺在了他的腳邊。波阿斯很成熟穩重地解決了這件事。順順利利地娶到了路得,并且沒有給人詬病他的機會,因為他娶的是異族女子。這樣的男子,即使放在現代也是很值得欣賞的。大多數女子在選擇配偶時,對方的經濟基礎是一部分,但看重的還有對方的品行以及處事能力。一個成熟穩重的男人,能給予女性的安全感會比沖動莽撞的男人多。波阿斯作為一個優秀的配偶被拿俄米成功地發現,這從側面分析,可以展示出拿俄米的獨具慧眼。拿俄米就憑著自己超強的觀察力幫路得選擇了最佳“面包”。
這樣解讀完《路得記》似乎是一個很溫馨的“家庭愛情劇”。路得就像劇中的“灰姑娘”女主角——堅韌、美麗,有很好的道德,但是貧窮。波阿斯就是男主角——富有、成熟、穩重,在等待愛情(因為以他在伯利恒的地位,找個配偶是容易的事,但他一直未婚)。拿俄米就扮演著女主角的家長——聰敏、機智、審時度勢、透徹領悟人生。于是他們一起上演了一出和諧溫馨飽含著愛的浪漫輕喜劇。但是做為現代女性,或許可以大膽嘗試解讀下,在這場拿俄米促成的婚姻中,是否可以解讀出關于拿俄米的愛情婚姻觀,從而探測出她對待愛情與面包的態度。以此來啟迪現代女性,在面臨愛情和面包時應有的認知。
假設故事在路得從波阿斯的帳中出來后進行了轉折,這時的她從波阿斯的帳中回來,一路上自責自己的做法,覺得是在做交易,回去后,向拿俄米表達了自己的擔憂,做為婆婆的拿俄米要為此做出回答,要讓自己的兒媳路得免除自責,因為路得本來就是以美德著稱的。于是,拿俄米的解答就成為全面探視她的愛情觀與婚姻觀的一面鏡子。當路得存在這樣的疑慮時,拿俄米就出來指點她。她不認同路得的觀點,因為她覺得路得并沒有做什么錯事,在她給予波阿斯愛情之前,波阿斯已經給了路得酬謝,沒有讓路得挨餓,這點可以從每次路得帶回的食物中看出。波阿斯喜歡路得在先,這樣,路得的做法就是對他的最好的報答。拿俄米認為沒有比以愛情做為謝恩更好的方法了。愛情做為女性最珍惜的禮物,那么在路得越珍惜自己做為女人的名譽,那么她給予不讓自己挨餓的人——波阿斯的那份禮物就越重大,這時的路得給予波阿斯的是一個女人給予的。
如果路得還認為自己為了面包才拿出自己的愛情時,那么拿俄米下面關于面包與愛情的解讀很恰當地解答了路得、甚者一些女性的疑惑。“世上真的有不要回報的愛情嗎?”拿俄米問。“如果真的有,那是值得器重的,但是在世人當中很少見。愛情至少要求某種相應的愛情,而你只要求面包,但是,即使在面包永遠是稀罕物的這個世界上,對于你來說,面包也是得到,比愛和善更多。人對于面包的需求超過愛情。人必須先有飯吃,感情才能要求營養。何況你只取了面包。”[6]這段精彩的面包與愛情論,可能會深入人心,也可能會受到很多人的鄙夷。特別是處在純真年紀的人,會很向往王子與公主般的愛情,看到這段話時,會表達出不可思議,怎能用愛情來表達謝枕,用愛情去換取面包呢?這時的愛情被認為是無瑕的,不能受到任何的玷污。但是那些真正經歷過的人或許會認同拿俄米的觀點,面包絕對是愛情的前提,甚者應該去贊美那些為了面包而獻出自己最珍貴之有的慷慨。路得,其實是用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向波阿斯表達了謝意,這個最珍貴的東西就是她做為女人的名譽,她的貢獻,可以說是為了確保自己可以活下去的一種東西——面包,但是她付出的確實是無可比擬的最為可貴的東西。因此,路得表現出的大度與慷慨,證實了一種美德,屬于路得的美德,應該贏得世人的尊重。做為指引者的拿俄米,在經歷過這么多的世事滄桑后,當面對還抱著一些純真幻想的路得時,她就扮演了一個正確引導者的角色。
或許看完這些解釋后,有時會覺得,之所以有這么完美的結局,全是因為路得的善良和美好的品行,以及對她婆婆的尊重與愛。如果不是這些,她或許不會去選擇波阿斯。確實,路得做的這些,足以顯示她的美德,但是即使路得自私到只為自己想一想,波阿斯也會是一個不錯的對象。身處饑餓邊緣的路得,現在有一個能給她提供很好的衣食,而且還很欣賞她、愛她的人,她沒理由拒絕,然后去過著艱難的生活。這一點也從側面體現了拿俄米的聰敏。她不僅認定波阿斯的人品和財產,認定他是可以給路得面包和愛情的人,還很果斷地指引了路得去獲取這一切。
拿俄米這次是以全新的形象展現在世人面前——光彩奪目的主角,一個魅力無限的女人。她想向人們宣告,除了被安上“好婆婆”的頭銜外,她更重要的是一個可以獨立思考、聰敏、堅定、有主見的女人,而且能夠用自己的人生哲學去指引幫助他人。尤其是她的愛情婚姻觀,她對于愛情與面包關系的處理,值得人們去體悟。當今社會,紛繁復雜,到處充斥著誘惑。愛情與面包的關系,遠比拿俄米所在的時代要復雜,甚至這兩者有時是對立的。做為一個現代女性,擁有清晰的頭腦是很有必要的。因為面對愛情時,女性通常感性,深陷其中。女性擁有正確的愛情婚姻觀是一生中很重要的一門必修課。在這方面可以堪稱老師的拿俄米就做出了自己的解釋,無論是否相信,面包絕對是愛情的前提。
女性應該找到屬于自己“量身定做”的“面包”。
注釋:
(1)全文《路得記》引用的《圣經》是上海中國基督教兩會2007年出版的中英對照(中文和合本,英文標準版)。
[1]梁工.古猶太民族的和諧社會理想——以《路得記》為例[J].世界宗教文化,2008(2).
[2]Levine,Amy-Jill.Ruth[A].Carol A.Newsom and Sharon H. Ringe.Women’s Bible Commentary(Expanded Edition)[C]. Kentucky:Westminster John Knox Press,1998:86.
[3]Bledstein,Adrien J.Female Companionships:If The Book of Ruth wereWritten by aWoman[C]//Athalya Brenner.The Feminist Companion to the Bible.Wiltshire:Sheffield Academic Press,1993:130.
[4]Gitay,Zefira.Ruth and theWomen of Bethlehem[C]//Athalya Brenner.The Feminist Companion to the Bible.Wiltshire: Sheffield Academic Press,1993:182-183.
[5]福斯特.小說面面觀[M].方土人,譯,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1990:255-260.
[6][波蘭]萊·柯拉柯夫斯基.天堂的鑰匙[M].楊德友,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176.
G125
A
1673-8535(2014)02-0065-04
馬朝媛(1990-),女,廣西師范大學文學院2012級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世界文學。
(責任編輯高堅)
2013-01-06